近年來,湖南省緊盯養老服務的堵點和難點,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整合養老資源,加快構建全覆蓋、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多角度探索家門口的養老服務方式,多舉措增強精準服務的可及性,讓老年人享受到更貼心、更優質的服務。本報今日刊登湖南省部分地方實踐經驗,供參考借鑒。
湖南省邵陽市全力打造家門口的養老幸福圈
本報記者 王 銘 通訊員 蔣鳳明
將養老床位搬進家庭,為老年人提供多種適老化服務,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環境友好度;打通服務老年人的“最后一米”,精準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等服務……近年來,湖南省邵陽市大力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全力打造家門口的養老幸福圈,讓老年人享受到更優質、更便捷的養老服務。
養老床位搬進家
日常起居沒有輔具、洗澡沒有座椅……這些小問題正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生活中的安全隱患,也是當下發展居家養老服務需要打通的堵點。邵陽市制訂《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實施方案》《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實施細則》,對老年人家庭環境和能力進行評估,實施“一戶一策一檔案”的適老化改造,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
家住雙清區汽車站街道麻子洼社區的胡奶奶癱瘓在床,在睡覺、洗澡、如廁等方面存在種種不便。雙清區民政局推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為胡奶奶配備輪椅、護理床等適老化設施,還安裝了呼叫器、智能網關、煙霧報警器等。老人贊不絕口:“政府提供的這些設備,讓我的生活更便利、更安全了。”
截至目前,邵陽市已將4800張養老床位搬進老年人家庭。“全市大力推動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提升,推進適老化改造,將助餐助潔、助行助醫、巡訪關愛等養老服務送上門,讓專業照護服務延伸至老年人家中,夯實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基礎。”邵陽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貼心服務在身邊
致力于在家門口一站式解決老年人的服務需求,邵陽市在社區層面衍生出多樣化的服務,讓優質養老服務成為社區標配,用幸福享老鋪就民生底色。
臨近中午,在雙清區石橋街道金星村和諧公租房小區的居家養老食堂里,前來就餐的老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聊。這里不僅探索建立了政府、企業、社區共同推進的老年人助餐服務合作機制,還打造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開展全托、日間照料、上門服務等,就近解決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難。
“我在這里住得很舒服,有很多朋友陪我。”入住大祥區城北路街道居家和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彭奶奶臉上掛滿笑容。該中心將“養”與“醫”緊密融合,為老年人提供溫馨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專業的醫療保障,服務項目涵蓋康復護理、日間照料、臨時托管、營養餐配送、家庭床位照護等方面,還開設了攝影、書法、養生等課程,不僅幫老年人解決吃飯、護理等生活難題,還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為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北塔區田江街道探索推進社區養老服務,建成運營5個日間照料中心、8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造以“五老”為主體的矛盾調解隊伍,聯合社會力量開展志愿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提升品質有保障
織密基層養老服務網需要多方發力。武岡市灣頭橋鎮龍泉村的龍奶奶,是武岡市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對象,享受政府免費提供的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等服務。今年77歲的龍奶奶膝下無子、雙目失明,生活起居全靠老伴照顧。得益于武岡市開展的“村級老年人關愛專員+五助”農村養老模式試點,龍奶奶和村里的另外7名困難老人實現了生活有助、安全有護、健康有管。
村級老年人關愛專員由村“兩委”成員或村兒童主任擔任,與志愿者一起為老人提供助潔、助行、助浴等服務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幫助。
在農村建立關愛服務機制、擴大養老服務隊伍的探索,是邵陽市全力完善基層養老服務體系的一個縮影。邵陽市多次舉辦養老領域標準化管理培訓班,組織養老機構護理員進行培訓,打造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的養老護理員隊伍。同時,建立由“兩平臺一中心”(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養老服務安聯網平臺和養老服務監管指導中心)資源整合而成的智慧養老服務系統,不斷豐富應用場景,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安全優質的養老服務。
以為民服務指數換取老年群體幸福指數
湖南省常德市政協副主席、市民政局副局長 鄧彬彬
在全面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湖南省常德市持續發力,提升質效,以為民服務指數換取老年群體的幸福指數。2023年,常德市全力推進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全市為60周歲以上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設了5548張家庭養老床位,提供了37.6萬次居家養老上門服務。
強化統籌,滿足老年人需求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部署,常德市將養老服務發展擺在突出位置,聚焦群眾關切,出臺政策措施,完善保障體系。發布全市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編制中心城區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成立了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領導小組,高位推動,干在實處,以老年人的滿意度為標尺統籌全局工作。
聚焦老年人需求,全市對擬服務對象進行摸底走訪,確保對象選擇精準,再根據老年人家庭環境和能力評估結果,制訂方案,促進居家環境改善。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不斷解決居家老年人的實際困難,讓老有所養更有質量。
精準施策,“六化”建設出實效
常德市嚴格對標相關要求,對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實行全方位、全鏈條、全過程規范化管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逐步摸索出“六化”建設模式,推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更加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
對象識別精準化。通過摸清底數、信息公開、建立臺賬,準確掌握失能老人數量及相關情況。
項目內容標準化。制訂項目實施方案、項目資金管理辦法、改造項目和老年用品配置清單、養老床位智慧化建設項目及服務指導目錄等規范性文件,明確對象確定、服務內容、服務標準、要素保障、質量監管等方面,統一規范項目建設內容。
工作人員專業化。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項目實施需要開展的調查摸底、能力評估、床位建設、上門服務、智慧化建設等工作進行專題輔導和現場指導。各地舉辦養老護理員培訓,培養了一批熟練掌握居家照料、家庭護理、探訪關愛等技能的養老服務人員,為服務市場化、可持續化提供人才支撐。
服務內容精細化。結合老年人個性化需求,制訂家庭養老床位建設“一戶一策”方案;根據老年人實際需求,制訂上門服務照護計劃,建立上門服務“一人一冊”檔案。
項目建設數字化。通過開展摸底調查和老年人能力評估,建立服務對象基本信息數據庫。市本級升級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全面建成并優化縣(市、區)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養老服務企業信息平臺、微信小程序等日趨成熟。
項目監管全程化。通過旬報制度掌握項目進展;常態化開展督查指導,發現問題重點交辦;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項目實施中期、后期和驗收階段進行評估,重點監控項目質量和資金使用情況,對項目實施實行全過程監管。
項目帶動,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常德市實施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著重從補短板、提亮點、促提升3個方面發力,在設施建設、機構培育、人才培養、服務創新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通過項目帶動,全市已建成市、縣、鄉、村四級養老服務網絡,縣級福利院、街道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已實現全覆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引進多家省內外專業優質資源參與全市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在全面提升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的同時帶動就業,全市新增養老從業人員1000余名。
增量增效增色 持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
湖南省桃源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羅梓銘
近年來,湖南省桃源縣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牢牢把握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持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以方便可及、安全優質的養老服務,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探索打造覆蓋城鄉、普惠優質、專業高效、智慧關愛的縣域養老模式。
健全網絡,擴面增量。桃源縣堅持統籌城鄉、便利可及,將養老服務送到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投入資金改建、擴建3個鄉鎮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28個鄉鎮(街道)依托現有養老機構設施升級建成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全縣建成各類養老服務設施415個,今年為1200多位失能老年人開展上門服務4萬余次,縣域“15分鐘養老服務圈”基本形成。嚴格落實養老用房與住宅小區建設“四同步”,新建小區100%配建居家養老服務用房,補齊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布局不優、配建不足、效用不高等短板,有針對性地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娛樂、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按照“扶得起、建得起,得實惠、可持續”的原則,投入資金新建、改建9個村級互助養老服務中心,為農村留守、空巢等老年人提供暖心服務,打通農村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今年為600戶困難老年人家庭建設家庭養老床位,將專業照護服務延伸至老年人家中。
聚力破題,提質增效。桃源縣下發《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實施方案》《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等,將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在鄉鎮(街道)、村(社區)開發為老服務公益性崗位,支持用人單位發放養老從業人員一次性入職補貼、養老服務崗位補貼,穩步提高一線工作人員待遇。開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員照護技能培訓,減輕失能老年人家庭負擔。推動全縣養老機構和就近醫療機構簽訂醫養服務協議,建立醫養結合合作機制,定期開展巡診、義診和慢性病康復指導等活動,實現優質醫療與養老資源互享互助、共同發展,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開展老年健康科普知識進單位、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五進”活動,面向老年人及照護者宣傳普及老年健康科學知識和相關政策。筑牢養老機構消防安全屏障,深化源頭治理,補齊短板弱項,做深做實做細“一院一策”整改,科學、合理、高效地解決養老機構消防安全問題。
數字賦能,服務增色。桃源縣成立智慧養老服務中心,整合服務機構資源,融合政府托底、社會化購買方式,探索“物業+養老”“家政+養老”等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機構養老、居家養老、醫養結合等服務,并對服務過程及資金進行全流程監管。開發“桃源縣居家養老”微信小程序,提供助餐、助潔、助醫、助急、助浴、助行等6個類別的38項服務。老年人及家屬根據服務需求點單,實現“足不出戶、服務上門”。在家庭養老床位建設中,為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配備智能化設施,將家庭養老床位納入24小時動態管理和遠程監護范圍,為老年人搭建安心養老屏障。
湖南省麻陽縣推動智慧養老升級 實現醫養融合發展
張 璐
今年以來,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探索本地智慧養老服務模式,依托專業機構建立智慧醫養服務中心,具備遠程調度、互聯網醫療、健康預警等功能,讓老年人享受更優質的居家養老服務。
麻陽縣智慧醫養服務中心擁有30多個臨檢科室,能完成300余項常規、特色檢查項目及保健項目。該中心以健康管理為入口、互聯網醫療服務為支撐,依靠專業機構和團隊,提供以慢性病管理、健康照護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自成立以來,中心已開展健康評估服務2000余人次。
據麻陽縣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智慧醫養服務中心打造全縣老年人健康數據庫,實現對全縣養老機構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監管、調度,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詢、緊急救助、康復護理、日間照料等服務。
據悉,近年來,麻陽縣優化養老服務布局,打造中心敬老院、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立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互助養老服務中心,打通服務老年人的“最后一公里”。為了補齊醫養結合短板,該縣在醫養服務擴面,打造了由醫生、康復治療師和護理人員組成的團隊,為社區居家失能老年人、康復期的老年人等提供醫療護理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可享受醫養結合服務。
探索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的幸福路徑
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黃 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面對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形勢,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區積極推進基層養老事業、培育社會養老產業、優化養老發展環境,探索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的幸福路徑。
堅持全局性規劃,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雁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設施配建工作,針對改制企業騰退公房、政府閑置辦公用房、新建小區配套建設用房進行摸底,解決養老服務用房41處。制定扶持政策,推出減免房屋租金、規劃建設指導、醫養共建共享、人才市場培育、加強關懷幫扶、建立激勵機制6條措施,在落實各項補助資金的同時,大力推進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對已建成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行獎補政策。實施支持性電價政策,對養老服務企業用電執行居民價格。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動社工專業服務和志愿者服務相結合、便民服務和公益服務相結合,多措并舉發展社區養老服務。
堅持全領域創新,為高規格標準提供示范指引。雁峰區推進機構養老連鎖化、專業化,引導專業養老服務企業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全托式養老服務,以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通過線上線下的系統構建和資源整合,促進涉老服務的多元化融合創新發展。推進服務對象精準化、信息化,采取電話采集、入戶采集、信息整合等方式,建立60歲以上老年人信息庫。對全區65歲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開展能力評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老人能力評估工作的常態化、精準化,便于有針對性地提供各項養老服務。推進服務內容多樣化、普惠化,提高活力老人養老服務水平,開展失能失智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加強對特殊困難老人、失能失智及高齡老人的照護服務。
堅持全方位整合,為高水平服務提供品質保障。雁峰區探索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目前已建成1個區級區域養老服務中心、5個街道級區域養老服務中心、31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所)和7個農村養老互助服務設施。現有公辦特困供養機構2個、民辦養老機構8個,社會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形成“兜底+普惠+多元”的養老服務發展格局。發展市場主導的社區長者幸福食堂,推出以長者幸福食堂建設為抓手的連鎖化市場運營模式,實現專業機構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引入養老機構、餐飲企業參與長者幸福食堂的連鎖運營。在開展老年助餐服務的同時,長者幸福食堂還為老年人提供文化娛樂、健康指導、心理疏導等服務,不斷滿足老年群體的社交娛樂需求。發展精準高效的居家上門服務,重點關注空巢、獨居等老年人,今年已開展居家上門服務近5萬人次。積極探索居家上門服務新模式,引入養老服務連鎖品牌,精準對接轄區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打造“樂享居家養老服務超市”等名片。建立智能化管理平臺,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訂單式、套餐化的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