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胡曉霞
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的發展,通過“五個著力”有效推動全區社會組織形成高效協同的發展格局,整合多方優勢資源,不斷推進社會組織服務社會、服務居民。
著力加強黨建引領作用 深化凝聚社會組織合力
強化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實現黨建社建融合發展。成立金牛區社會組織綜合黨委,覆蓋全區146家民生服務類社會組織,從優陣地、強服務、拓品牌、創特色等方面將黨組織建設與社會組織建設有效融合,不斷提升治理水平。
強化綜合黨委主體責任,引導組織融入中心工作。通過座談學習、主題活動、培訓交流等形式加強社會組織監管,將兒童群體關愛、特殊群體關懷、老年群體服務等工作貫穿其中,推動不同組織在資源、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互動合作,促進社會組織為全區的重點工作貢獻力量。
強化區域黨建協同發展,整合資源助力服務體系。在黨建引領下,深入推進區社工總站、街道社工站和社區社工室三級社工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專業社會組織承接運營社工站(室),促進各社會組織、社會力量資源共享,進一步彰顯金牛區“黨建+”特色工作體系。
著力創新治理機制路徑 探索四級體系高效發展
打造親民組織服務陣地,堅持基層服務問需于民。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引導街道、社區積極利用公共空間打造便民服務陣地,營造開放、共享、暢通的參與氛圍。通過社區提案解決黃忠社區“增設巴士”、九里堤北路社區“河道噪聲污染”等各類急難愁盼問題400余件。
搭建四級服務分層體系,推動服務主體職責明確。搭建區—街—社—院四級組織體系,建立社會組織四級平臺602個,全面指導轄區社會組織良性運行和規范建設,進一步明晰社會組織的差異化功能定位,營造全區社會組織分層分類發展生態。
分類扶持多元組織主體,發揮各類組織服務優勢。開展社區發展治理“百千萬·微幸福”營造工程,積極培育千余個“微隊伍”,實施萬余個“微項目”,提升居民隊伍服務能力,搭建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牽手機制,引導鼓勵社區社會組織轉化為專業社會組織。
著力破解急難愁盼問題 引導社會組織主動作為
建立民生實事對接平臺,有效回應需求。重點圍繞養老、未成年人保護、關愛救助、社區治理四個方面,收集、整理居民需求2000余條,整合全域職能部門、社會資源,聚焦解決居民身邊的實際問題,形成多方共治的基層治理格局。
拓寬社會組織參與范疇,夯實專業基礎。鼓勵社會組織實施幫扶項目,接續推進對口幫扶石渠縣和定點結對幫扶成都東部新區2個街道6個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引導社會組織投入老舊院落改造提升、微網實格建設,有序推動完成31項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
推行多方融合協作機制,健全參與渠道。依托金牛區社區發展治理創享中心,融合式打造成都市社工實訓基地、金牛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志愿者服務基地,推動建立社區工作者引領、社會組織培育、社工人才協作、社區志愿者激勵、社區慈善資源參與五項機制。
著力打造特色服務品牌 全面提升服務供給能力
結合組織發展不同階段,分類進行系統差異培育。從社區社會組織成立時間、人才儲備、功能定位等維度,分類提供針對性培育服務,進行社區社會組織深度支持和全周期陪伴,有效提升組織人才尤其是居民骨干的服務意識及能力,擴充居民講師團,夯實基層治理根基。
扶持專業機構縱向深耕,打造社會組織重點品牌。充分發掘全區專業機構發展優勢,圍繞老年關懷、未成年人保護、社區治理等領域細琢精耕,打造深耕領域項目20余個,凸顯“一老一小”服務的特色亮點,特色化社會組織逐步崛起,社會組織服務品牌逐漸凸顯。
推進多元能力橫向發展,促進組織實現創新突破。針對社會工作骨干,重點圍繞殘障康復、老幼關愛、社區治理等領域分別開展社工崗、實務、督導3類社工精英人才培訓40余次,增強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建立督導團隊,開展30余次的全生命周期督導,支持組織的階梯式發展。
著力統籌各方治理主體 突出心理服務站全覆蓋
依托四級體系完善陣地,形成心理服務專業空間。掛牌成立金牛區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整合居民社會心理健康需求和公共空間資源,創新構建1個區級、13個街道、90個社區、100個院落的社會心理關愛平臺,形成四級心理服務體系,重點關注居民陽光心態的塑造。
借助社工站室發現問題,提升全區培育聯動效能。利用街道社工站、社區社工室的屬地化服務優勢,有效挖掘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社會心理服務需求,通過走進400余戶失獨老人、殘疾家庭、困境兒童等群眾家中,促進供需對接、服務精準匹配,形成全域聯動支持機制。
配備心理支持師資隊伍,強化社會心理健康氛圍。組建心理督導與危機干預、心理援助工作、健心課程研發等專業工作小組,打造專(兼)職社區健心輔導員師資隊伍,培育出一支具備社會心理服務專業資質的健心隊伍,探索“心理咨詢師+社工+志愿者”服務模式。截至目前,服務人群逾50萬人次。
(作者單位分別為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民政局、成都市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