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覺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將“踐行宗旨為民造福”作為主題教育的具體目標之一提出明確要求。
為扎實開展主題教育,深入學習運用“浦江經驗”,落實民政部“為民解憂辦實事”民生項目部署,今年7月以來,山東省青島市民政局在全市民政系統開展“訪千家、聯萬戶,察民情、知民憂,辦實事、惠民生”活動(以下簡稱“訪聯活動”),教育引導民政系統黨員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溫暖民心。
■ 是黨性教育,也是職業教育
“問民生實情,理四張清單,記民情日記,辦民生實事,解百姓之憂,樹民政形象。”7月6日上午,青島市民政局多功能廳里座無虛席,全市民政系統“訪聯活動”動員大會正在召開,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車景華用30個字概括了活動的基本要求。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為了讓這次非同尋常的活動可操作、可落地,青島市民政局不僅成立了“訪聯活動”領導小組,還層層動員部署,制訂實施方案,細化目標要求,以一系列扎實的舉措確保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重聯動。全市民政系統堅持“一盤棋”思維,同向發力、同頻共振,形成了市級抓統籌、區(市)抓推進、鎮(街)抓反饋的良性互動局面。市民政局加強工作調度,及時發布“訪聯活動”動態信息,總結推廣經驗做法,保障活動有力、有序、有成效。
——廣走訪。市民政局以區(市)報送與隨機抽取相結合的方式,按照處(科)級以上干部每人至少走訪10戶訪聯對象。訪聯對象既包括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重度殘疾人、老年人等民政服務對象,也包括社區工作者、養老服務企業(機構)、社會組織等,保證走訪的廣泛性與科學性。
——深體察。全市民政系統黨員干部在走訪中通過“面對面”“拉家常”的方式,收集整理困難群眾的問題、需求和意見、建議,并將12345政務服務熱線、群眾滿意度調查問卷、民政公眾號等收集的意見一并匯總,形成了“問題清單”“需求清單”“建議清單”,為下一步工作明確了努力方向。
——細研判。市民政局各處室、各單位按照“問題清單、需求清單、意見清單”所列問題,對照“整改清單”的時間表、路線圖,分析問題、找準病根、研究對策。各區(市)民政局聯合相關部門全面梳理影響群眾生活質量的疑難問題,進行職責會商、措施研判,確保把工作落在實處、做到群眾的心坎里。
“全市民政系統黨員干部要做到正視問題不回避,解決問題不推諉,奮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在車景華看來,對于全市民政系統來說,在主題教育期間開展“訪聯活動”,不僅是一次生動的黨性教育,也是一次難得的關于民政工作的職業教育。
■ 關懷發自肺腑,日記內容翔實
“2016年6月納入低保,現在每月領取1963.28元,含低保金1440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307元……”8月4日上午,在市南區中山路街道中山路社區一戶困難群眾家中,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華玉芹拿著《民情日記本》邊聽邊寫,并不時詢問:“您的孩子上幾年級了?教育補貼落實了嗎?生活上還有什么困難嗎?”
一句句關懷發自肺腑,一篇篇日記內容翔實。在“訪聯活動”中,青島市民政系統黨員干部帶著使命與感情走進聯戶對象家中,用心傾聽困難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惑、所難、所怨,并互留電話、互加微信好友。一次次走訪不僅拉近了與服務對象的距離、贏得了信任,也向困難群眾傳遞著信心和力量。截至目前,全市民政系統黨員干部已累計走訪聯戶對象7000余戶次。
“我走訪的聯戶對象基本生活都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面臨的主要是一些個性化的問題。”叢淑麗是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的一名社會工作師,她告訴記者,有的困難群眾家中有殘疾人,生活照料有困難;有的家里需要進行適老化、無障礙改造,居住環境有待改善;有的由于生活壓力大,心理健康亟待關注。
“通過走訪,我感受到了社會救助政策的兜底保障實效,也看到了困難群眾面臨的一些難題。”叢淑麗表示,在“訪聯活動”中,她進一步堅定了堅守在民政服務領域、持續為困難群眾送去溫暖的決心。
■ 面對面講政策,心貼心解急難
“感謝你們送政策上門,臨時救助幫我家解決了大問題。”近日,在即墨區田橫鎮福臺嶺村,困難群眾楊大爺對民政工作人員說。
記者了解到,在“訪聯活動”中,青島市各級民政部門普遍開展了政策宣講、救助幫扶、志愿服務等工作,著力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宣講“面對面”。市民政局持續做好重點民政政策新聞發布工作,打造“民小綜服務社”政策解讀品牌,提升政策知曉度。即墨區民政局結合“訪聯活動”,開展“面對面”宣講17場,發放宣傳單頁3萬余份;市南區民政局開展了暖心宣傳行動,向社區居民和商戶發放政策明白紙;市北區組建助餐宣講團;李滄區舉辦養老服務大集;城陽區利用線上和線下方式,多角度開展社會救助、老年助餐服務宣傳。
——救助“心貼心”。市民政局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兜住兜準兜好基本民生底線;梳理推出了“慈善救急難”“敬老惠老助浴”“困境兒童圓夢成長關愛”等6個公益慈善項目,結合第八個“中華慈善日”主題活動,籌集善款650萬元,用于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西海岸新區落實社會救助提質增效政策,推動救助工作不斷升溫升級。
——服務“實打實”。市民政局針對有的老人反映助老食堂飯菜有時品種單一、不夠軟爛等問題,協調養老服務站負責人上門聽取建議,做好有關問題的答復;開展“愛心敲門”——微心愿點亮計劃,結合社會組織專長,為服務對象開展疏通下水道、理發、洗浴等多樣化、個性化服務。即墨區啟動“光明行動·亮居工程”救助幫扶項目,改善困難群眾居住環境;嶗山區梳理困難群眾服務需求,鏈接愛心資源,提供相應救助服務;嶗山區將“為困難家庭免費更換燃氣灶具”列入2024年區級民生實事項目。
“我們不能滿足于把工作做了,還要帶著感情、全力以赴做好,要通過我們的工作讓群眾感受到黨的執政理念。”車景華表示,下一步,市民政局要持續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根據“訪聯活動”中收集的意見、掌握的情況,進一步明確為群眾辦實事的目標方向,健全完善制度,優化工作措施,推進政策落地,讓政策紅利更好地惠及群眾,不斷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本版采寫 本報記者 柳 旭)
無聲的交流
9月21日上午,青島西海岸新區民政局辦公室主任謝文武正在準備一場重要會議。伴隨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局信訪工作室的同事給他打來電話,有一位聾啞老人來局里咨詢政策問題,經反復溝通后,感覺不屬于民政業務范圍,不知道怎樣解釋為妥。
“先別讓他走,我去見個面。”掛了電話,謝文武快步走向接待室,邊走邊想,對方是殘疾人,是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群體,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就算咨詢的不是民政部門的政策,也不能讓群眾白跑一趟。況且,全市民政系統正在推進的“訪聯活動”活動,其初衷就是幫困難群眾解決問題,這件事民政人責無旁貸。
走進接待室,謝文武看到,前來咨詢的老人穿著藍色中山裝,看起來有些行動不便。同事遞過來幾張“聊天”記錄,上面是剛才與老人書面溝通的情況,謝文武快速瀏覽一遍,又向同事詢問了一些情況,然后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你的名字”“身份證號”“在哪個單位退休”等幾個問題。
經了解,這位老人姓葉,今年64歲,30多年前曾是本地民政福利企業的職工,后來換到了其他單位,直到退休后他才發現,自己在福利企業工作期間,有幾個月沒有勞動保險繳費記錄,由于怕影響退休金的領取,所以想補繳相關費用,這才找到民政局。
了解到老人會用智能手機,謝文武添加了老人的微信,主動把自己的姓名、職務、電話發給對方,同時表示,會幫助向相關部門咨詢,一有結果立即發微信告知。考慮到老人腿腳不靈便,謝文武想幫老人打一輛出租車,但老人堅持要坐公交車,謝文武就把老人送上了車。
“老人有聽力和語言障礙,本就出行不便,我幫著查詢檔案、去了解咨詢情況,怎么也比他本人跑方便得多。”謝文武告訴記者,后來他在單位查詢檔案資料、數次到社保中心查詢了老人的繳費記錄和有關情況,并向工作人員說明了訴求。工作人員表示,根據青島市的現行政策,對于已經辦理退休手續享受退休待遇的企業職工,已無法辦理勞動保險補繳業務,但這并不會影響退休金的領取。
得到確切的答復后,謝文武打開微信,把答復內容以及相關政策文件和規定發給了老人,并向老人解釋說明情況。對方回復表示,這個問題困擾了自己好久,如今都問清楚了,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為民的事沒有小事,要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謝文武告訴記者,通過這件事,讓他進一步認識到深入基層、了解民情的重要性,“很多問題,坐在辦公室里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很多情緒,不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永遠無法真正體會。作為一項工作,‘訪聯活動’一定要有始有終;作為一種態度和追求,必須一以貫之、始終踐行。”
全新的視角
周建友今年57歲,2008年從部隊轉業到青島市民政局。對于從事了10多年社會救助工作的他來說,到困難群眾家里走訪調研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在“訪聯活動”過程中,他還是有了一些新的觀察和思考。
“過去,我們入戶時目的性、針對性都很強,有時是核查救助資金是否發放到位,有時是帶著調研課題進行走訪。”周建友告訴記者,在主題教育期間的這次走訪中,他的身份不再局限于民政局的工作人員,而是真正在困難群眾家里坐下來,通過拉家常的方式,全面了解對方的生活情況和訴求,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8月23日下午,周建友從市民政局出發,前往西海岸新區長江路街道玉地山路社區走訪,那里住著2戶由他負責聯系的困難群眾。在低保對象姜女士家,他了解到,由于對方不了解醫保政策,從煙臺老家接到身邊一起生活的父母沒能享受到青島市的醫保。周建友立即幫著對方聯系街道和社區,問題很快就解決了,減輕了對方的就醫壓力。
“近些年,社會救助保障標準雖然在穩步提升,但簡單地提標可能并不會帶來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續提升。”周建友通過“訪聯活動”,進一步意識到入戶走訪時“心入”比“身入”更重要,只有始終秉持一顆為群眾辦事解難的真心,真正了解困難群眾需要什么,才能讓社會救助更精準,讓服務保障更貼心。
與周建友這位“老民政”的走訪新思考不同,“訪聯活動”讓申皓麗這名民政新人真正感受到了民政工作的價值所在。
“過去,我對民政工作的了解僅僅局限于婚姻登記。”幾個月前,申皓麗從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目前在西海岸新區民政局辦公室工作,她告訴記者,來到民政局后,她才知道,老年人、困難群眾、困境兒童、流浪乞討人員等都是民政服務對象,是最需要幫助的群體,這讓她覺得,做民政工作不僅要有專業性,更要有耐心和愛心。
“在辦公室工作,接觸比較多的是會議和文件,對于我來說比較宏觀和抽象。”申皓麗表示,在“訪聯活動”過程中,當她走進困難群眾家中,傾聽他們的述說,與他們面對面交流時,她才真切感受到,會議上的一次次部署、文件中的一段段表述,都實實在在地發揮著作用,提升著民政服務對象的生活質量,這種感受與從新聞報道中了解困難群眾生活完全不同。
“比如老年助餐,一開始我并不清楚提升一兩塊錢的補貼標準對于那些生活困難的老年人來說意味著什么。”申皓麗表示,通過大量的實地走訪了解,現在她在工作中寫到提升助餐補貼標準這項工作時,電腦屏幕上出現的不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而是老年人吃上營養美味的熱乎飯后洋溢著幸福的一張張笑臉。
幸福的來源
8月4日上午,青島市即墨區民政局工作人員魯文萍與同事一起來到北安街道營上村,開展“訪聯活動”工作。走進低保對象金大爺家,昏暗的環境與雜亂的電線引起一行人的注意。
聽金大爺說,由于墻上插座數量少,家里用電很不方便,經常是東一根西一根地接插線板,再加上線路老化,動不動就跳閘,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存在安全隱患。
“我們立即把金大爺的這件煩心事列入了需求清單。”魯文萍介紹,在后續走訪中發現,在北安街道像金大爺這樣家里存在用電難題的困難群眾共有77戶,“由于生活并不寬裕,他們很難拿出錢來對家里的線路進行改造,大部分都是湊合著用。”
記者了解到,為了給這77戶困難群眾打造一個明亮、便利的生活空間,即墨區民政局發揮“黨建+社會救助”的優勢,將困難群眾的用電需求納入“紅色助聯體”的救助需求庫,并聯合區慈善總會和區供電公司共同啟動“光明行動·亮居工程”救助幫扶項目,由區供電公司現場勘察,結合困難群眾的生活習慣,一戶一策設計改造方案,提供線路改造服務,由區慈善總會根據救助幫扶項目需求募集資金,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一個多月后,當魯文萍再次走進金大爺家時,明亮的房間、整潔的布線、嶄新的插座……眼前的一切與原來那個昏暗雜亂的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還有漏電保護裝置,現在家里用電更安全了,日子過得也更踏實了。”金大爺說。
“察民情、辦實事,這是我們入戶走訪的目的。”魯文萍告訴記者,在重陽節前的一次走訪中,她進一步感受到,要讓民政服務對象有更多幸福感,除了把政策落實到位,更要把一件件看似尋常的小事辦好。
10月12日,魯文萍來到區民政局共建單位——通濟街道潤發家園社區,向獨居老年人征集重陽節活動意向。走進68歲的于奶奶家,魯文萍看到,老人的氣色挺不錯,屋子里收拾得也很利索。“黨和政府總想著我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很知足。”于奶奶笑著說。
“聽說于奶奶生活上沒啥困難,我們很高興,就和老人拉起家常。”魯文萍告訴記者,在與老人的交流中,她了解到,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老人自己也不方便修剪腳指甲,又長又厚的腳指甲有一部分已經嵌入皮膚,導致腳趾有些發炎,影響了日常出行。
“老年人省吃儉用慣了,不舍得在外面花錢修腳,我們打算在重陽節給他們一個小驚喜。”魯文萍說,在社區發布愛心足療活動意向后,有20多位老年人報名參加,她又對接了由專業修腳師傅組成的志愿服務團隊,于重陽節當天在社區開展了“歲歲重陽秋色暖 敬老孝老情共濃”的愛心足療活動。洗腳、修腳、按摩……一套操作下來,參加活動的老年人都感覺非常放松。于奶奶邊笑邊點頭:“很好很好,腳舒服多了。”
“滿足服務對象的小心愿,也可以給他們帶來大幸福。”魯文萍表示,這次重陽節活動不僅幫老年人解決了生活中的小煩惱,也讓老年人在外務工的子女們心里暖暖的,能夠更加安心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