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初冬的陽光分外和煦,位于武陵山片區的湖南省懷化市鶴城區,以做優基本民生保障、做精基層社會治理、做細基本社會服務的務實舉措,通過一件件為民實事、一項項為民服務,轉化成群眾生活更美好、好日子更有奔頭的幸福場景。
鶴城區委書記唐成說,鶴城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進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在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中不斷展現民政新作為,努力讓群眾在每一項民政服務中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兜牢民生底線 讓救助更溫情更高效
記者:社會救助關乎困難群眾衣食冷暖。鶴城區如何通過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增強困難群眾發展底氣和信心?
唐成:民政作為政府兜底保障部門,在保基本民生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鶴城區堅持高水平夯實民生保障基礎,不斷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急難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每年80%以上的財政支出投向民生事業,提高城鄉低保標準,足額配套地方分擔資金,科學推動各類民生保障實現“應增必增”。
一是構建組織機構。成立以區長任組長,民政、人社等部門及各街道(鄉鎮)為成員的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在各街道(鄉鎮)設置“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救助窗口,形成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工作機制。二是完善政策制度。先后出臺《鶴城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規程》《鶴城區特困人員照料護理績效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等10余項規章制度,確保救助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強化民生兜底保障。全面落實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等救助政策,按時足額發放救助金。建立“救急難”工作機制,推行“物質+服務”救助方式。開發“便民救助”信息平臺,通過在線“人臉識別”代替手工簽到,使救助動態管理更為便捷有效。四是創新照料護理服務。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特困人員照料護理工作,指導承接服務機構建立醫、養、轉、護“e站式”平臺,實現“一個電話,服務到家”,為特困人員提供“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護理照料,真正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切實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解決后顧之憂。
做優為老服務 讓養老更暖心更幸福
記者:養老服務事關千家萬戶的安康幸福。鶴城區在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探索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中有哪些務實舉措?
唐成:養老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關系千家萬戶。鶴城區堅持高品質提升養老服務,緊扣重投入、抓創新、促提質的思路,先后投入近1億元,新建功能齊全的綜合性福利服務中心,完善“15分鐘養老生活圈”,系統布局老年之家、長者餐廳等設施,全方位提升養老服務能力。
一是強化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在不斷升級完善公辦養老機構設施的同時,通過棚戶區改造、企業援助、開發商無償提供等方式,不斷改善社區養老服務條件,建成街道養老服務機構10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20個。二是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出臺系列政策,充分調動優質社會力量投身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引導專業社會組織、愛心企業開展休閑類、康復類養老活動,切實滿足老年人心理和精神需求。三是積極推進適老化改造。今年對全區200戶符合條件的困難老年人家庭,按每戶5000元的補貼標準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全力提升困難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四是加快社區食堂建設。按照“創建有溫度的社區食堂,打造有溫度的城市”發展思路,聚焦惠民助餐服務,遵循“便民、惠民、安全、規范”原則,傾力打造“15分鐘助餐服務網絡”,已謀劃布設社區食堂(長者餐廳)建設點位27個,有效解決社區老年人的吃飯難題。
創新基層治理 讓服務更主動更有為
記者:黨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并作出重要部署,鶴城區在抓實高標準服務、高效能治理中,用哪些舉措讓基層治理更有速度、更有精度、更有溫度?
唐成: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近年來,鶴城區堅持高效能深化基層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快智慧社區建設,全面增強城鄉社區服務能力,提升專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水平,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
一是深化村(居)務公開。進一步鞏固提升村(居)務公開欄“亮欄行動”,推進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工作。在全區128個村(社區)建立綜合服務平臺,40多項便民服務事項受理權限延伸到村(社區),實現“一窗服務、一網受理、一站辦結”。二是加強社區標準化建設。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按照社區標識、外墻裝飾、機構門牌、服務窗口、宣傳欄目“五統一”標準,全面完成66個社區標準化建設,打造20余個社區服務品牌。三是積極推動智慧社區創新試點。按照“先易后難、分步實施”原則,推動智慧社區信息化建設試點,讓群眾足不出戶享便利服務。四是強化社會工作服務。瞄準基層困難事、群眾煩心事,持續開展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實施“三區計劃”等項目,招募志愿者500余名,鏈接愛心企業20余家,累計服務居民20余萬人次,以實干實績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