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組織開展 “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推選認定,弘揚廣西地名文化,講好八桂地名故事;推動自治區、市、縣三級建立地名保護名錄,挖掘地名文化內涵,打造了一批含有“那”“圩”等壯族特色的地名,體現桂風壯韻特色;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與紅色資源,實現地名文化與鄉村發展特色品牌雙向賦能……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不斷深化鄉村地名服務,為鄉村振興賦能。
打牢基礎起好名
廣西各地圍繞適應鄉村產業、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等建設發展步伐,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鄉村道路街巷、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整體納入命名視野。對有地無名的加大命名力度,對不規范地名開展標準化處理,把鄉村地名網織得更密、更規范。同時,深度挖掘當地歷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資源,在命名(更名)中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突出“銅鼓、壯錦、繡球、山歌”等廣西地域文化特色,以承載悠久歷史、鄉愁情懷和新時代特征的好地名,展示和美鄉村的精氣神。
南寧市注重歷史地名的傳承,加強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意義的文化街區、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命名,在南寧市地標性歷史文旅街區—— “三街兩巷”道路命名時,充分考慮所在區域自古以來就是南寧的核心,承載很多老南寧的記憶等因素,對老街巷、文化古跡等進行梳理,盡量采用大家耳熟能詳的老地名,留住老南寧的“根”。
上林縣以鄉村居民點、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等地名類別為重點,不斷完善鄉村地名信息提升工作,并因地制宜打造村級特色標識,充分利用奇石資源,將村莊名稱以書法的形式展現出來,打造村莊特色標。目前,全縣19個社區、115個村共有1280個自然莊(屯)已基本完成命名設標工作,實現村村有村牌,莊莊有莊標。
豐富內涵揚好名
廣西各地不斷豐富地名內涵,讓鄉村地名“有看頭、有說道、有講究”,展現鄉村特色。
講好“八桂地名”故事。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內涵,廣泛開展鄉村地名故事征集、尋訪工作;充分利用鄉村文化墻(廊)、電子屏、宣傳欄、村史館等,融合鄉村旅游、研學考察、民俗體驗、現代農業觀光、田園綜合體建設等,廣泛開展鄉村地名故事宣傳、展演,用地名所承載的歷史文脈、鄉愁情懷、風土人情浸潤人心、凝聚民心,展示鄉風、體現鄉韻,助推鄉村文化繁榮。
激活鄉村歷史記憶。加大鄉村地名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力度,充分利用廣西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古鎮、古村落”、特色小鎮、傳統村落等認定成果,以建立地名文化保護名錄為抓手,推進鄉村地名文化系統性保護,激活歷史記憶,賡續鄉村文脈。加強鄉鎮行政區劃名稱歷史文化價值的挖掘闡釋,注重發揮區域性著名地名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托特定歷史背景、人文精神等設計“組團式”地名群,整體性呈現地域特色。
用好用活地名標志。廣西各地不斷加大村牌、街路巷牌等標志的設置力度,逐步實現“有名就要有標”,讓隨處可見的標志標牌成為美麗鄉村的“微景觀”。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地名標志的智能應用功能,使地名標志成為當地便民服務、地名文化宣傳的重要接入口和展示平臺。
創新方式用好名
圍繞“應用”這個關鍵點,廣西各地不斷拓展范圍、創新方式,提升地名的應用效益。
桂林市充分發揮地名的地理標識功能,積極探索在鄉村產業品牌宣傳塑造中融入地名因素,通過提升地名文化,增強農產品公共品牌的區域個性塑造能力,培育打造一批“鄉字號”“土字號”公共品牌,如“桂林米粉”“荔浦芋”“荔浦馬蹄”“陽朔金桔”“恭城油茶”等,大大提升了鄉村產業品牌的附加值、影響力和美譽度。
興安縣通過百度百科詞條宣傳,“興安葡萄”上榜全國鄉村特色產品名單,“興安甜玉米”入選全國首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名單,一系列農產品品牌豐富了地名故事,傳承、保護和弘揚了優秀地名文化。
欽州市通過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對平陸運河沿線涉及的16個鄉鎮(街道)、70個村地名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力求摸清底數。依托國家地名信息庫和互聯網地圖,對鄉村物流綜合服務站、旅游景點、農家樂、采摘園等地名信息應收盡收,規范上圖,推動地名服務與物流下鄉、工業品下鄉、農村電商建設等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玉林市編印了地名詞典、地名圖集、地名錄、標準地名簡冊等7000余冊,將各地特色農副產品記錄在案、登錄上冊、編印入本,方便社會大眾在查閱地名的時候以圖引的方式獲悉各地特色農產品信息。
桂林市通過整合鄉村自然生態、文化遺產、鄉村美食等資源,制作鄉村地名圖,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其中,興安縣梳理出靈渠歷史文化、貓兒山生態文化、桂北鄉愁文化和湘江戰役紅色文化四條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了興安鎮、界首鎮、華江瑤族鄉地名管理服務示范點,促進了地名與文化旅游等項目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