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孫玉建
今年以來,山東省威海市民政局持續深化民政領域改革,不斷優化社會救助機制,注重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全市民政工作實現整體提升,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為民民政”,夯實兜底保障
威海市民政局堅持人民至上,進一步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對低保、特困等困難群體兜住底。威海市民政局認真落實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持續提升低保、特困等9類困難群體的保障標準,并實現困難失能老年人集中托養服務全域覆蓋。
對低收入群體兜準底。威海市民政局進一步降低救助門檻,推動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通過“黃橙紅”預警系統,主動篩查推送風險群眾信息,并根據致貧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救助。
對特殊困難群體兜好底。威海市民政局深化“物質+服務”救助模式,以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困難群體為重點,開展困難重癥精神障礙患者免費集中收治、孤困兒童集中養育、適老化改造等27項民生實事,惠及348萬余人次。
打造“品牌民政”,提升服務品質
威海市民政局堅持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民生服務品牌。
打造基層治理創新品牌。威海市民政局創新“自治+信治”治理模式,將信用積分與村規民約、村民福利等掛鉤,激發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的熱情;大力推動基層減負增效,制定出臺村(社區)工作事務、牌子、證明事項等6張清單;圍繞“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深入推進“精致幸福社區”建設,持續優化社區規模,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配備社區工作者19名。
打造“威海紅帆”社會組織品牌。威海市民政局以全域創建社會組織黨建品牌為抓手,所轄8個區(市)“一區一品”,形成“威海紅帆+”品牌矩陣;實現三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全覆蓋,投入300萬元,引導社會組織在特殊群體關愛、鄉村振興等領域開展專業化服務。
打造慈善事業品牌。威海市民政局引導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認領困難群眾“微心愿”,實現救助供需精準雙向對接,相繼打造了“陽光灑滿窗·家家悅”“海馬·自由呼吸”“迪尚·安心生活”等30多個慈善救助品牌項目,滿足了困難群眾個性化需求。
打造“活力民政”,推動產業發展
威海市民政局堅持大抓經濟,加快打造產業發展新亮點。
推動養老事業與產業融合發展。威海市民政局深入推進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實現全省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示范縣“一片紅”;創新探索“積分養老”“睦鄰互助”“志愿服務+助餐”等模式,全方位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大力推進“養老+”產業發展,全市擁有34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17家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81%以上,打造3個高端養老社區,今年以來,全市接待旅居老人2.35萬人次,實現養老事業與產業協同發展。
推動康復輔具產業突破發展。威海市民政局依托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國家綜合創新試點,聯合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17部門出臺支持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政策措施清單,推進醫療康復輔具產業園、中日韓康復輔具產品交易中心、康復輔具產業創新基地建設;積極推行康復輔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打造9個鄉鎮(街道)服務站,直接受益群眾2.1萬人。
打造“實干民政”,補齊工作短板
威海市民政局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排查整改民政領域的薄弱點、風險點。
推動提升福彩銷量。威海市民政局打造“福彩+商圈”多業態整合營銷模式,開展夜市及景點地推活動,截至8月底,累計售彩2.65億元,同比增長22.37%。
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威海市民政局持續推動安葬設施向節地生態轉型,全市經營性公墓均在核心位置設立樹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墓區,節地生態安葬率達60%以上;結合全省婚俗改革試點,圍繞海洋文化打造“濤聲中的婚姻登記處”巡回點,目前已開展10余場集體婚禮活動,倡樹文明簡約新風。
筑牢守住安全防線。威海市民政局始終把安全發展作為民政工作的底線,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監管網絡,截至目前,發現并整改安全隱患538個。
打造“整體民政”,凝聚發展合力
威海市民政局堅持統籌謀劃,推動資源集中、要素集聚、事業同干。
統籌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威海市支持鄉鎮(街道)社工站與未保站兩站合一,發揮專業社工和社會組織力量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服務,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未成年人關愛陣地;深化拓展“護童成長”試點項目,高規格打造全省首家社會組織護童成長主題公園,培育“愛潤海娃”“滿天星”等40余個優秀項目品牌,惠及兒童2萬余人次。
統籌加強地名建設。威海市民政局將地名建設與旅游、紅色文化、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截至目前,已成立4支地名文化志愿服務隊,開展宣講42場,建設了1處地圖廣場、2處地名文化廣場、17個地名微建筑,文登區、榮成市入選省級“社會力量參與地名文化保護工作”試點單位。
統籌打造智慧民政數字平臺。目前,已實現民政8類29項業務數據“一點整合匯聚、多點共享應用”,貫通市級13個部門及區(市)大數據中心鏈條,共享救助、殯葬等信息近600萬條,實現各類信息無縫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