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休閑漁業協會在海口市舉辦海南休閑漁業產業集群及重點項目推進會。
本報記者 雷 耀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的關鍵之年,也是推進全省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奮戰之年,海南省民政系統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南和民政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自覺把民政工作融入全國、全省大局,在創新發展中求突破,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重點做好行業組織賦權試點、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和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等工作,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中彰顯民政擔當。
先行先試 探索行業組織賦權新路徑
海南省將行業組織賦權試點列入省政府創新亮點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按照行業組織規范管理嚴、社會信譽度好、行業組織自愿、行業管理部門支持等條件遴選試點行業組織。建立由省民政廳牽頭、各行業管理部門主抓、行業組織推進的協調機制,重點圍繞制定行業自律公約和團體標準、組建糾紛調解委員會、參與修訂行業法規、培育行業人才隊伍等方面探索推進。制訂了時間表、路線圖,每月跟進任務完成進度,每季度召開一次工作推進會,年終抓好總結交流和經驗推廣,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參與目標任務綜合評估,分階段、分步驟推動試點目標任務完成。
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中“賦予行業組織更大自主權,發揮其在市場秩序維護、標準制定實施、行業糾紛調處中的重要作用”的任務要求,海南省民政廳按照“分類實施、分步驟推進”的原則,協調省旅文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司法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等行業管理部門,開展行業組織賦權試點,將部分技術性、事務性、輔助性工作按照程序賦予省旅游協會、省休閑漁業協會等14家行業組織先行先試。經過三年探索,現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行業組織賦權工作模式。參與賦權的行業組織,已制訂一批維護行業發展秩序的自律公約、推出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先進標準、參與制定一批推動行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成立一批行業糾紛調解機構、壯大一批行業人才隊伍,促進了行業蓬勃發展。
在實際工作中,省財政廳安排100萬元專項經費予以資金支持。省旅文廳、省農業農村廳等行業管理部門安排560多萬元用于購買服務。省旅文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等行業管理部門按照“成熟一項、賦權一項”的原則,始終將依法賦權、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貫穿賦權全過程,建立防范化解行業組織重大風險的長效機制;依據賦權任務完成情況,分行業出臺賦權指導意見,有效提升行業組織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確保權“賦得出、接得住”。
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各相關部門鼓勵引導行業組織探索完善本行業標準體系,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產品質量、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團體標準,供市場主體選用。全省已有76家社會組織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發布行業標準165項,逐步建立各行業、企業單位等級評定、行政管理、行業管理、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方面應用體系,為行業發展提供科學指引。
破解堵點難點 探索優化養老服務新舉措
海南制定出臺《海南省養老服務條例》《海南省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等法規文件,省級和全省18個市縣全部建立養老服務聯席會議機制并出臺本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基本涵蓋養老服務各領域、各環節,著力破解養老設施用地用房、財政金融支持、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堵點、難點,為全省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聯動、上下貫通、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省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大對養老服務工作的支持力度,持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28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203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64家長者飯堂,整體上形成了較為健全的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海口市、三亞市試點開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在海口市瓊山區鳳翔街道、國興街道等部分街道、社區推行“建樞紐、帶站點、進家庭”可持續社會化運作,支持養老機構等社會化企業以1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為樞紐,帶動轄區內N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延伸專業化服務到社區、進家庭,為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老年助餐、康復保健、文體娛樂、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打造適度普惠、就近便捷、服務精準、多元供給的“15分鐘便民養老服務圈”,進一步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水平。
加大重點人群保障力度,全省累計發放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1700余萬元,實現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發放全省“全覆蓋”。創新推廣“高齡津貼”智能快辦服務,80歲以上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辦理申領業務,實現“零表單、零材料、零跑動,智能辦、隨地辦、精準管”,全年累計辦件量超過250萬件,累計發放高齡補貼和長壽補助金約2.2億元,惠及高齡老年人24萬余人。針對部分經濟困難、行動不便等特殊老年人群體的實際需求,大力推動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目前已改造完成3300戶,提前完成2023年度改造任務。在敬老月、端午、重陽、中秋等重要節點,組織志愿者服務隊伍走進街道社區,將探訪、義診、義剪等志愿服務活動送到老人身邊。累計招募志愿者2428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08場。同時,多渠道籌集善款1500萬余元設立“海南省養老服務發展基金”,匯聚慈善力量助力海南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構建融合之路 探索社區康復服務新模式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將之作為為民辦實事事項強力推進,統籌15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支持18個市縣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實現市縣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全覆蓋目標。當前,全省18個市縣建立40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場所,遴選16家專業康復服務機構承接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建立康復服務檔案4588人,為152241人次提供康復服務。
在省級層面,成立海南省精神障礙社區康復聯席工作領導小組,組建海南省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技術指導小組。指導市縣成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領導協調機制,建立督導檢查工作機制。每月召開調度會,聽取各市縣工作進展情況匯報。每月印發康復服務進展情況通報,推動市縣工作落實。
為強化監督管理,海南省推動每個市縣至少設置1個示范性標準化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中心,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和指導功能。建立監督檢查機制,定期對機構管理專業性、服務質量可控性、資金使用合規性等進行監管。省級安排專項資金,委托第三方對全省16個康復服務承接機構的康復服務能力進行評估。
各級民政、衛健、殘聯等部門加強溝通協作,依托同級精神衛生工作領導協調機制,推進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解決突出問題。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鄉鎮社區建立精神障礙患者關愛幫扶聯動機制,全面了解轄區內登記在冊患者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為有康復服務需求并符合條件的精神障礙患者及其監護人制訂社區康復建議和方案,引導并及時轉介到社區康復服務機構接受康復服務。推動制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流程圖”,規范轉入、登記建檔、功能評估與服務提供、轉出、特殊情況及處置五項工作。在集中社區站點開展精神障礙患者康復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居家精神障礙康復服務項目,為有康復需求且未能到康復點參加康復的居家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系列康復服務,滿足精神障礙患者多樣化服務需求。對經接受康復服務,病情穩定、具有就業意愿且具備就業能力的精神障礙患者,經機構功能評估合格后,推送到人社部門就業服務中心備案就業,對評估未達到就業能力的精神障礙患者,通過采取手工技能培訓、手工社會服務疏導及手工產品回收等方式,實施“庇護性”勞作就業,形成多種方式的“康復+就業”一站式服務模式,形成康復服務工作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