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回望2023·廣東 精準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辦實辦細辦好惠民實事

時間:2023-12-2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港澳籍老年人入住廣州市南沙區養老院。

老人在廣東省興寧市長者飯堂用餐。

廣東省民政廳發動6個省級社會組織聯合陽江市陽東區委組織部、團區委舉辦“鄉村CEO培育·青蜂行動”。

本報記者   張偉濤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要錨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廣東省民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求真務實,開拓進取,不斷兜牢基本民生底線,辦好惠民實事,努力將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為民解困更精準更高效

家住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禾洞鎮鋪莊村的林女士一家做夢也沒有想到,幸福會主動來敲門。今年6月,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系統監測到林女士家中有一名幼兒園入學的新生信息后,發出了級別為五級的綠色預警,鎮公共服務辦工作人員和“雙百”社工隨即上門進行核查,之后將患有肢體殘疾的林女士納入低保,將其他3名家庭成員納入低保邊緣家庭進行幫扶,解決了一家人的生活困難。

今年以來,廣東省民政部門將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社會救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適度擴大救助范圍,提升救助水平,建立“大數據+鐵腳板”主動發現救助機制。通過加快統籌建設“粵眾扶”大救助綜合服務平臺,一體推進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廣東省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管理系統建設,運用“大數據”,動員基層“鐵腳板”,及時發現困難群眾并綜合實施各項救助幫扶,將“政策找人”與“人找政策”相結合,切實兜住底兜準底兜牢底兜好底。

“織密網”與“增實惠”相結合,確保“兜住底”。持續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擴圍增效,出臺《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辦法》,將救助對象擴圍至非本省戶籍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員;統籌各方救助資源,讓救助對象享受到醫療、教育、住房、就業、法律等幫扶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養老服務等綜合救助,著力打造精準分層、科學分類的大救助體系。今年以來,全省共認定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對象12.8萬人。廣東省政府連續13年將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納入“十件民生實事”統籌推進。目前,全省城鄉低保標準平均每月分別為983元、797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平均每月分別為1614元、1317元。

“線上監測”與“線下摸排”相結合,確保“兜準底”。大數據監測預警,廣東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匯集了12個部門機構的18類困難群眾基本信息,將440多萬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全省累計發出風險預警信息并完成調查核實14.8萬條,納入民政救助19752人,轉介其他部門救助13632人。“鐵腳板”摸底排查,研發入戶核查小程序,連續三年開展困難群眾手機APP入戶核查工作,累計核查286萬多戶,發現并轉介3.2萬多個困難群眾救助需求線索。零距離溫情走訪,將救助服務由“窗口被動辦”轉變為“入戶主動辦”,全面實施“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將原鄉鎮(街道)聘請社會救助經辦人員整合為“雙百”社工,面對面、零距離向群眾宣講兜底救助政策,提供政策落實、心理疏導等服務。目前,全省已建成1631個鄉鎮(街道)社工站、9218個村(居)社工點,配備2.8萬名社工,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送到困難群眾家中。

“就近辦”與“掌上辦”相結合,確保“兜牢底”。打造“一窗口”受理服務,在所有鄉鎮(街道)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窗口,困難群眾可在省內任意救助窗口提出救助申請。今年以來,共服務群眾異地提出救助申請9154戶。實行“一系統”信息核對,完善省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管理系統,對接省直相關部門、商業銀行以及證券、保險等部門信息,累計為1694萬人次出具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報告。搭建“一平臺”全程通辦,在政務微信小程序“粵省事”上線困難群眾“救助自診”、社會救助在線申請、復核等功能,實現困難群眾“手機在手、救助通辦”。今年以來,共為困難群眾辦理線上申請11464戶(次),開展“救助自診”10217人次。

“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相結合,確保“兜好底”。建立慈善幫扶資源供需精準對接機制,深入摸查了解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動員、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慈善幫扶。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動員、引導349家社會組織、630個慈善項目參與慈善幫扶。成立民政領域志愿服務組織500多個,組建民政領域志愿服務隊伍1萬多支,“雙百”社工累計服務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超過1500萬人次。

為老服務更深入更全面

“這兒離孩子們很近,方便他們來看我,我也住得很開心。”提及在廣州市南沙區養老院的生活,89歲的盧奶奶贊不絕口。盧奶奶之前獨自在番禺區生活,其兒子在南沙區工作,兒媳是香港居民。今年南沙區被列入探索港澳居民內地養老試點,該家庭符合“在南沙區工作的港澳人士及其配偶的直系親屬可申請輪候入住南沙區公辦養老機構”的規定,盧奶奶順利入住南沙區養老院。

今年以來,廣東省民政系統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部署要求,積極對接,不斷深化粵港澳在養老服務產業、人才、資金、項目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養老服務新模式。據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有港澳服務提供者開設或運營的養老服務機構8家,收住港澳籍老年人700多人。同時,聯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先后出臺《養老機構認知癥老年人生活照顧指南》《旅居養老服務總則》《旅居養老基地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指南》《養老機構探訪管理規范》4項養老服務灣區標準,被納入首批 “灣區標準”清單。

透明廚房里,炒菜機器人正有條不紊地制作美食;寬敞明亮的用餐區內,粉蒸肉、白切雞等葷素搭配合理、營養健康的飯菜擺放在自助餐區……“有菜有肉,10多元就能吃飽吃好。”說起“家門口”的長者飯堂,76歲的李奶奶連連稱贊,“我每天都來這兒吃飯,真是解決了我們老年人生活的一個大難題。”

今年以來,廣東積極推進長者飯堂建設,各地堅持試點先行與全面推廣相結合、因地制宜與規劃引領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多元參與相結合、提升質量與拓展服務相結合、強化監管與細化標準相結合,推動老年助餐服務網絡逐步完善、服務內涵不斷擴展、服務載體持續強化。中共廣東省委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民政廳聯合印發《關于在主題教育中深化“長者飯堂”建設 用心用情為民辦實事的通知》,把長者飯堂建設作為主題教育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要求黨委(黨組)主要領導主動謀劃、推進落實。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各類老年助餐服務點3431家,在解決老人吃飯難題的同時,還為他們提供文化娛樂、入戶探訪等多樣化服務。

為鄉村振興凝聚更強力量

“如何利用社會組織力量助力鄉村建設?”“如何在鄉村做好直播帶貨?”在今年陽江市陽東區開展的“鄉村CEO培育·青蜂行動”活動現場,各行各業專家為104名學員帶來村務管理、電商運營、鄉村振興規劃等干貨滿滿的專業培訓課程。“此次培訓讓我對創業有了更多思路、學到了許多方法。”參訓學員簡家浚興奮地說。

今年以來,廣東省民政廳圍繞省委“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戰略部署,制訂《“百社聯百村——助力百千萬工程”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7年)》,選定陽江市陽東區作為試點,持續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各社會組織及所屬會員企業充分發揮資本、技術、人才、市場優勢,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引領示范,全面推進。廣東省民政廳建立“百社聯百村——助力百千萬工程”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引導省、市、區三級社會組織助力陽東區鄉村建設;推動社會組織與鄉鎮結對,成立11個共建聯絡處并授牌,及時協調解決社會組織和企業遇到的實際困難,做好各項服務保障工作,確保社會組織參與鎮村建設高效推進。

精準互聯,合作共贏。廣東省民政廳梳理陽東區157個行政村的特色資源與發展需求,匯總整合省、市、區三級社會組織的合作意向,通過精準匹配供需,鏈接平臺資源,加大協調力度,積極靠前服務,每月制訂工作計劃,定期匯總項目開展情況,保障社會組織幫扶項目及時落地、順利實施。截至目前,有114家社會組織與陽東區各鎮村建立了聯系,簽署意向性合作協議25份,組織實施產業發展、公益慈善等項目75個,涉及項目資金約2.1億元。

多維拓展,聚力振興。廣東省民政廳聚焦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建設宜居和美鄉村、筑牢民生保障體系、激活鄉村治理力量六項任務,總結陽東區的做法經驗,進一步完善工作舉措、領導機制、支持服務等內容,積極引導新能源、食品、農業、漁業、旅游等行業協會搭建產業平臺,依托會員企業資源優勢,通過交流研討、技術培訓、資源對接、戰略咨詢、項目合作等方式,為全省鄉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同時,探索“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電子商務+鄉村振興”等模式,實現資源規模效應和優化配置,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充分發揮社會服務類社會組織優勢,強化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以座談、培訓、進駐企業等方式交流經驗、開拓思路,利用社會組織資源培養更多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助力鄉村人才振興;鏈接公共事業類社會組織資源,動員社會組織捐贈圖書,開展鄉村籃球賽、體育舞蹈公開賽等,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優勢,以項目為抓手,引導社會組織結合當地文旅資源,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助力鄉村生態振興;開展黨建聯建共建,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推動實現社會組織與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助力鄉村組織振興;發揮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作用,在增進民生福祉上下功夫,著力打造一批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解民困的民生項目,努力促進試點鄉村實現共同富裕。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