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兒童福利院老師給孩子講繪本。
平羅縣民政局組織志愿者為社區老人量血壓。
寧夏閱海老年人服務中心護理人員陪老人讀報。
打造“四維一體”社會救助新格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打造精準、高效、溫暖、智慧的“四維一體”社會救助新格局,解決困難群體急難愁盼,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實施精準救助,兜牢民生底線。自治區民政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低保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優化低保準入條件、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破解對象認定難題、拓展低保覆蓋范圍。印發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評估認定、因病致貧重病患者認定和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等文件,規范救助辦理程序標準,提高救助對象認定精準度。印發《進一步加強困難群眾救助資金監管工作的通知》,完善資金使用管理和監督檢查機制,算好“民生賬”,用好“救命款”。聯合自治區財政廳出臺《關于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的若干措施》,為困難群眾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2.4億元,更有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建立自治區、市、縣、鄉四級協調督辦、通報追責工作機制,推動惠民利民政策落實到位。
實施高效救助,做優服務關愛。提請自治區層面建立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推動縣級層面全覆蓋建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近兩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召開協作會議40余次,研究解決社會救助難點工作50余項,實施臨時救助16.98萬人次,將5.2萬名返貧監測對象納入兜底保障范圍。提升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設立鄉鎮(街道)民政工作服務站242個,配備基層入戶核查員315名、村(居)社會救助協理員2870名。深化“線上+線下”救助實踐,實施“督導+核查”動態監管核對機制,細化“分層+分類”多元救助服務,“救助+”改革試點實現縣(區)全覆蓋,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
實施溫暖救助,增進人民福祉。自治區政府將低保擴圍納入2023年區政府民生實事推進,并及時下達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截至目前,已新增低保對象8.1萬人。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精準管理機制,推行補貼申請“跨省通辦”“全程網辦”,惠及困難殘疾人20余萬人。自治區民政廳還聯合11家單位啟動實施涵蓋教育、大病、特殊困難群體救助關愛等10個領域的60余個慈善項目。截至目前,項目已募集慈善款物1.28億元,惠及困難群眾15萬人。
實施智慧救助,提升保障效能。自治區民政廳聯合14個部門建立社會救助數據共享比對機制,與9個部門聯合印發《社會救助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管理辦法》,與16家銀行簽訂《信息共享快速查詢合作協議》,共享19類業務、48項核對信息,提高各社會救助部門資源共享交換質量和效率。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全區社會救助系統升級改造,將社會救助模塊嵌入“我的寧夏”應用程序,優化救助申請、資格查詢等功能,搭建群眾易申請、基層增助力、決策有依據的智慧救助信息系統,實現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臨時救助等事項“指尖辦”“掌上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三個維度”加快養老服務迭代升級
自治區民政廳錨定“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目標,強基礎、解難題、補短板、促發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完善。2023年8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2022年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寧夏養老服務領域滿意度位居全國第六、西北五省(自治區)第一。
堅持真抓實干,保障措施不斷完善。自治區民政廳將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寧夏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民生實事,廳主要負責同志多次聽取專題匯報,并帶隊深入4個地市、13個縣(區),開展全區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弱項和完善路徑等養老領域課題調研,分門別類形成問題清單,督促市、縣加快解決。自治區民政廳將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對市、縣效能目標管理考核指標體系,建立激勵評價機制,實行“一督查一通報”工作制度,落實“督導—交辦—整改—反饋—核查”閉環管理,推動養老服務各方責任落實落地。
堅持解題破局,短板弱項不斷補齊。自治區民政廳制定《關于促進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短板不足問題專項整治方案》,印發自治區基本養老服務清單,著力解決機構入住率不高、運營難等問題。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6324戶,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深入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銀川市、固原市成功申報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試點地區。
堅持提質增效,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自治區民政廳將高齡津貼由80歲以上低收入老年人擴展到所有老年人,截至目前,已發放高齡津貼1.14億元,惠及6.5萬名老年人。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5800名低保或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殘疾老年人獲得精準養老服務。增強養老機構和特殊困難老年人風險應對能力,投入152萬元為80家養老機構、3.9萬名特殊困難老人購買綜合責任險和老年人意外險。深化全區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實施養老機構結對幫扶,面向社會公開選聘公辦敬老院院長。舉辦寧夏養老機構管理人才安全能力提升培訓班、全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研修班和第二屆全區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養老護理員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成功舉辦2023寧夏養老服務業博覽會暨論壇,這是西北首次、寧夏首屆老博會,吸引“線上+線下”參展企業517家,現場簽約項目26個,簽約資金9.8億元。自治區民政廳還與青海、山東等黃河流域8個省份民政廳(局)簽訂“黃河流域九省區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動養老服務資源互補、市場共享、發展協同;聯合自治區文旅部門推進“旅居+養老”模式,與福建、廣東、山西、云南等12個省份簽訂旅居養老合作框架協議,4000余名老年人開啟了幸福旅居養老生活。
奮力打造區域性示范性兒童福利機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自治區民政廳堅持“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統籌優勢資源,優化結構布局,健全完善孤棄兒童養、治、康、教、社“一體化”服務保障體系,奮力將寧夏兒童福利院打造為示范性區域性集中養育兒童福利機構。
強化專業素養,提升靶向服務精度。自治區民政廳指導寧夏兒童福利院細化養育照料,制訂個性化養育方案,優化護理流程,開展親情化撫育和精細化、標準化照料服務。不斷夯實醫療保健,建立入院評估、應急處理、疾病篩查、缺陷新生兒生命搶救、常見病診療、醫療救治、生理心理發展評估7項全流程作業規范。深化特色康復,依托“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寧夏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項目,探索殘障兒童康復新模式。截至目前,兩個項目已累計免費篩查殘障兒童496人,對符合條件的94人實施了醫療康復救助。優化特殊教育,將機構內所有兒童全部納入國家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121名6-16歲兒童納入學籍管理,開設特殊兒童學前及義務教育課程,保障機構兒童受教育權利。
強化標準引領,提升區域輻射廣度。自治區民政廳指導寧夏兒童福利院創建“4D6S”(整理、責任、培訓、執行“4個到位”和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6個方面)現場管理體系,制定154項服務保障標準,覆蓋全部領域。針對孤棄兒童個性化服務需求,制定《兒童福利機構社會工作服務規范》《兒童福利機構防控呼吸道傳染病管理規范》2項行業標準和《兒童福利機構生活照料服務規范》《家庭寄養工作規范》等14項地方標準,為全國其他地區兒童福利機構轉型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做法。
強化機制保障,提升管理服務效能。寧夏兒童福利院認真研判兒童監護、檔案管理、安全生產、機構運行等方面的風險隱患,建立兒童業務電子檔案,修訂兒童福利機構安全應急等10余項預案,匯編170多項安全制度,實現“所有事”全領域覆蓋、“一件事”全鏈條管控、“落實事”全過程監管。加強隊伍建設,建立專業技術崗位開發設置與職稱聘任掛鉤制度,實施專業技術職稱分類評價,建立崗位、任務雙輪驅動績效分配機制,提升人才建設質效。目前,寧夏兒童福利院有專業技術人員131人,占比71%。其中,高級職稱24人、中級職稱52人、初級職稱55人。
強化資源整合,提升社會服務溫度。寧夏兒童福利院推行“開門辦院”,整合優勢資源,組建由康復醫師、治療師、矯形師、特教老師、社會工作者等70多名專業人員構成的技術團隊,制定入戶篩查、需求評估、康復治療、家長培訓、跟蹤回訪、輔具配置“六位一體”服務流程,把最優質資源和管理服務向更多困境兒童延伸。每年為300名社區殘障兒童提供免費醫療救治、康復治療及特殊教育服務,為100名殘障兒童母親開展免費康教技能培訓,讓母親成為兒童一生的“康復師”,真正實現“康復一個孩子,解困一個家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