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牢記使命 心系民生 實干篤行
——福建民政弘揚“四下基層”作風訪民情辦實事

時間:2023-12-2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真理之光穿越時空照耀八閩大地,篤行實干步履鏗鏘譜寫山海篇章。

3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形成了“四下基層”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

民政工作服務對象在基層,工作重心在基層。深刻把握“四下基層”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和實踐要求,是推進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第二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正在扎實開展,“四下基層”是重要抓手。心系民生,肩負使命,福建民政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推動民政系統黨員干部到基層一線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察民情、解民憂、惠民生,真切體悟“四下基層”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撲下身子,傾聽民聲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要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個字。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福建民政把“四下基層”作為傾聽民聲、匯聚民意的重要途徑,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撲下身子、奔赴一線,了解服務對象所思所盼。

福建老區多,全省83個縣(市、區),有69個是老區。今年3月,省民政廳老區工作辦公室主任黃展到建寧縣調研,聽溪口鎮高圳村的村民反映,村里有條機耕道一到雨季就泥濘不堪,影響生產生活。

“現場勘察后,我們安排了10萬元資金,對村里的機耕道硬化和水渠工程給予補助,300多戶村民和200多畝水田因此受益。今年,類似的項目一共補助了225個。”黃展介紹,老區工作辦公室的職責之一就是用好專項資金支持老區建設,并在這個過程中深入了解老區群眾的想法。

養老既是家中大事,也是國之要事。對于在霞浦縣民政局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王宋文來說,互助孝老食堂她已經去過多次、并不陌生,但最近一次去讓她感受頗深。11月13日,霞浦縣年輕干部“四下基層”實踐活動來到三沙鎮東澳村互助孝老食堂,王宋文與其他學員一起幫食堂工作人員洗菜、切菜,以服務者的身份為老年人準備了一餐飯菜。

“不同于以往檢查工作,這次活動讓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做民政工作必須貼近服務對象。”王宋文表示,要通過體會“四下基層”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努力把老年人的訴求反映上來,把基層的好做法總結出來,把互助孝老食堂辦得更好。

“小黃,昨天怎么沒來看我啊?”“小黃,來家里泡茶呀。”……走在村里彎彎繞繞的小路上,錯落的小院中探出一張張笑臉,招呼黃明勉到家中坐一坐、聊聊天。

黃明勉是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趙崗村的社區助老員,每天穿梭在村里,到老人家中開展上門服務。2016年以來,廈門市各區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在每個村(居)配備1至2名社區助老員,專職為老年人提供探訪關愛、服務對接與幫助。目前,全市共有1030名社區助老員。

然而,在多年探索中,廈門市民政局也逐漸發現社區助老員機制在部分村(居)運行不暢,無法有效發揮服務老人的作用。今年,市民政局以“廈門市社區助老員制度運行情況”為主題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共收集調查問卷578份,與各區、鎮(街道)、村(居)負責養老服務的人員座談近20次,用時近6個月。

“職責定位不清、考核流于形式、運營模式不合理是社區助老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廈門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白錦焜介紹,社區助老員項目以鎮(街道)為單位,向運營商購買崗位服務,有些地方助老員項目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運營項目由不同運營商承接,導致難以形成合力。

針對這一問題,廈門試點由一家國企“打包”承接社區助老員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運營項目,在整合社區服務資源過程中保持助老員的公益性和穩定性,將“以老年人為中心配置服務資源”的理念落到實處。

“四下基層”,下去的是基層,抵達的是民心。福建民政在主題教育中深化運用“四下基層”制度,組織開展進城鄉社區、進服務機構、進社會組織、進服務對象“四進”行動。截至11月底,全省累計探訪關愛服務“一老一小”31.3萬人次,各級民政部門通過深入一線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沉到一線,貼心服務

“‘四下基層’不是刮一陣風,作為一種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它已經融入民政部門的日常工作之中。”省民政廳兒童福利處處長廖振華給記者講了一件他在基層調研時遇到的事。

今年5月11日,第一批主題教育正在開展,省民政廳困境兒童關愛幫扶服務專題調研組到龍巖市調研,據新羅區紅坊鎮東浦小學校長反映,該校學生小豪(化名)的父親正在服刑、母親失聯,日常生活由年邁的奶奶照顧,生活比較困難,尚未納入政府保障范圍。

了解情況后,專題調研組成員廖振華立即組織市區兩級民政部門、鎮政府、村委會和學校相關負責人現場分析情況,講解兒童關愛保障政策,并指導當地民政部門迅速查實情況,按照“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妥善處理。

半個月后,聽說小豪已經被認定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每月可以領取1400元的生活補貼,懸在廖振華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下基層不能蜻蜓點水,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廖振華告訴記者,平時在省廳,他經常會視頻連線各村的兒童主任,了解基層的兒童福利工作。

“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州市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考察,他給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布置的“思考題”成為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發力點。

早上8點半,軍門社區綜合辦事廳內,7名服務窗口工作人員已經就位。陳盈穎坐在左邊第三個工位,她是鼓樓區行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已經連續5年在社區上班。

不一會兒,83歲的林玉英來辦理敬老卡年檢,陳盈穎在電腦里核對了相關信息,把敬老卡放在讀卡器上,幾秒鐘就辦好了。“您的敬老卡已年檢成功,有效期到2026年11月。”陳盈穎說著把卡交還給林玉英。

“能讓居民在家門口辦的事,就不要讓他們跑遠路去排隊。”軍門社區黨委書記林丹說,社區綜合辦事廳還有人社和醫保部門的工作人員,居民辦事基本不用出社區。

西北傍陸,東南面海,作為山海之省,福建完善社區服務的努力不僅體現在陸地上,還延伸到了海面上。

入冬后,霞浦縣溪南海域水溫逐漸下降,投放海參苗的好時機到了。在溪南鎮西安碼頭,養殖戶的船只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從碼頭乘快艇出發,大約15分鐘后,紅頂白墻的漂浮房屋上“黨群服務中心”六個大字映入眼簾。

“這里的居民大多從事海產養殖,在111平方公里的海域內,高峰時人數超過2萬,他們需要長年生活在海上。”縣民政局副局長陳慧卿告訴記者,社區成立前,所有公共服務都要上岸辦理,對于養殖戶來說非常不便。在廣泛調查了解大家的想法后,縣民政局結合職責,通過找依據、建設施、定功能,成立了全省首個成建制的海上社區。

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由縣民政局印制的“社會救助政策問答”“老年人優待證辦理提示”等政策宣傳材料整齊碼放在綜合服務臺上。七星海上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吳德枝介紹,社區還有4個服務站,鎮民政辦主任每月兩次進社區宣講政策、答疑解惑,55名網格員每人負責一定戶數開展常態化政策宣傳。

辦好實事,排憂解難

第二批主題教育在群眾家門口開展,越到基層越要突出一個“實”字。福建民政把“實”的要求貫穿主題教育全過程,用“實”的標準檢驗“四下基層”成效,以為民辦好事辦實事得民心、聚人心。

在福安市長途汽車站旁的一間出租屋內,69歲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陳伏明坐在轉椅上看著電視劇,電視屏幕距離他的眼睛大概2米。“手術前,同樣是這個距離,電視里的人只能看出面部輪廓,看不清長相。”陳伏明說。

陳伏明所說的手術,是由寧德市民政局聯合寧德愛爾眼科醫院開展的“善行福建 光明寧德”低收入人口眼健康公益救助項目的重要內容,項目計劃在5年內為全市低收入人口中的5000名白內障患者提供復明手術醫療資助。

“我們在日常走訪調研中發現,社會救助對象中有不少人患有白內障等眼疾,但由于家庭困難、居住偏遠、年齡偏大等原因,沒能得到及時治療,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寧德市城鄉低保中心主任陳云告訴記者,為了幫他們療治眼疾,市民政局與專業醫療機構合作,對有意愿且符合手術條件的困難群眾進行免費手術。項目開展以來,已有85名特困、低保等民政對象受益。

“所有市、縣(區)應健全社會救助‘一事一議’機制,對家庭經濟情況復雜的,可以在申請人誠信申報后,由審核確認機關采取‘一事一議’方法,研究解決特殊個案。”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魏金鮮拿著一份紅頭文件告訴記者,此項規定是文件的一個亮點。

魏金鮮手中的文件是省民政廳會同多個部門印發的《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若干措施》,這份于今年11月出臺的文件聚焦“進一步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對調研發現的多個普遍性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其中一項舉措就是建立健全“一事一議”機制。

“我接觸過一個案例,一名在廈門市集美區長期居住的臺灣同胞,生活困難但不愿返臺,按照相關政策不在保障范圍內,但當地政府和民政部門綜合研究后,通過‘一事一議’將他納入了社會救助保障范圍。”魏金鮮說。

“一事一議”辦實事,“一點一滴”惠民生。在魏金鮮看來,“一事一議”機制能夠較好平衡制度的剛性與群眾需求的多樣性,讓政策更有溫度。

將樂縣萬全鄉的陳曉曉(化名)同樣是“一事一議”的受益者。曉曉的父親肢體殘疾,爺爺奶奶身體也不好,由于生活困難,一家人于2019年被納入低保。

今年上半年,縣民政局工作人員在入戶探訪時了解到,由于曉曉不是本地戶籍,下半年需要到離家數公里的城關小學讀書,如何接送她上下學成為一家人面臨的難題。為此,縣民政局聯合縣教育局和鄉政府,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將曉曉協調到離家僅幾百米的小學就讀,解了這家人的燃眉之急。

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實事,哪里就能創造業績。福建民政把為民辦實事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截至11月底,全省組織基層黨員干部入戶走訪摸排困難群眾17.5萬人次,了解發現群眾救助需求,精準實施救助幫扶,將“民政為民、民政愛民”融入“四下基層”,同步踐行,相互激蕩,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不斷貢獻著民政力量。

(本報記者   柳 旭   周冉冉   孫彥川)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