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師民政局工作人員面向群眾開展政策宣講。
潘 戈 陳廣玉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把民政工作作為夯實維穩戍邊綜合實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把團場社區改革作為兵團深化改革等工作重點,把民政工作納入兵團惠民“十件實事”統籌安排,建立完善兵團領導牽頭負責的社會救助、設市建鎮等領導小組和工作機制,研究細化措施,完善政策意見,兵團民政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織密兜牢困難群眾保障網
2023年,兵團民政局努力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著力健全完善具有兵團特色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并以社工站建設為抓手,以專業社會服務為依托,引導慈善等社會力量參與,大力提升社會救助服務能力,使社會救助更加精準、更加高效、更有溫度、更有力度。
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提高救助覆蓋廣度。兵團民政局印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低收入人口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持續推進兵團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進一步規范兵團低收入人口認定工作;與兵團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開展低收入人口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和工作協同,精準核實低收入人口信息,將符合救助條件者及時納入救助保障。同時,依托民政部“金民工程”社會救助業務信息系統,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完成了2.6萬名低保對象和1636名特困人員、8.1萬臨時救助對象(人次)和2295名低保邊緣人口的信息錄入。推進持有居住證人員在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取消臨時救助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以增強社會救助的及時性和有效性。2023年,月均保障低保對象1.9萬戶、2.6萬人,月均供養特困人員1548戶、1573人,開展臨時救助8.1萬人次,累計發放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2.9億元。
充分發揮體制機制作用,提高社會救助時效。強化黨政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兵團、師市、團鎮三級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加強部門協同和資源整合,提升社會救助整體效益,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兵團民政局領導緊緊圍繞推進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帶隊到6個師市、13個團鎮(街道)、37個社區開展社會救助調研指導和培訓,與基層工作人員座談14場次260人次。兵團、師市兩級舉辦社會救助培訓30余次,對基層工作人員進行普遍業務輪訓,切實提高依法和規范開展社會救助能力。
積極推進分類精準施策,提升社會救助效能。對距離團部30公里以上的連隊或邊境團場的低保對象,按照不高于低保標準20%的比例增發救助金。對低保家庭中的未成年人、老年人、重度殘疾人和重病患者,按照當地低保標準10%—30%的比例增發救助金,提高低保月均補助水平。第十二師實行“七彩網格”精細化管理模式,網格員將網格內的居民信息按“一戶一檔”進行登記,以赤、橙、黃、綠等七種顏色進行分類標注,對困難家庭精準實施分類救助。
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作用,提升社會救助溫度。以團鎮和街道社工站為載體,動員引導社會組織、慈善力量、專業社工、志愿者為困難群眾提供專業化和個性化服務。建設119個團鎮(街道)社工站,聚焦“一老一小、一殘一困”等重點人群,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服務類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和兒童關愛等工作,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推動社會救助工作實現物質保障、生活幫扶、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相結合。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的社工站實施“多彩童年”“至暖家庭”“共筑未來”等服務活動30余次,促進困難兒童健康成長。第十二師充分發揮社會愛心人士的作用,使慈善幫扶成為政府救助的重要補充。全年兵團慈善總會接收捐款956.74萬元,組織開展“慈善關愛·大病教師救助”“‘衣’份愛心‘衣’份溫暖”等系列活動,受益群眾達1700余人次。
推動構建兵團特色養老服務體系
近年來,在兵團黨委的領導下,兵團堅持把提供高質量養老服務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民生短板、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作為提升職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內容,統籌布局、進一步完善公共設施建設,積極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突出培育規模化連鎖化服務機構,推進構建“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服務體系。
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基本養老服務保障,加強制度建設,制定下發《兵團黨委 兵團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實施意見》《兵團“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關于加快推進兵團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兵團養老機構備案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政府、社會、市場和家庭在基本養老服務中的職責定位,不斷完善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依托兵團養老服務聯席會議機制,強化與市場監管、住建、應急等部門的聯系,及時共享相關信息。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督工作,以信用監管為基礎,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銜接的監管體系。充分發揮兵團養老行業協會作用,嚴格行業自律,推動兵團養老服務機構規范化運營。
促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相協調。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和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鼓勵支持各師市將適老化改造工程向所有居家老年人覆蓋。截至2023年年底,全兵團共完成適老化家庭改造8736戶。積極申報全國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第八師石河子市、第一師阿拉爾市和第六師五家渠市分別入選2021、2022和2023年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地區,獲得中央專項補助資金1293萬元。其中第八師石河子市順利完成驗收工作,被民政部評為優秀等次。
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兵團民政局深入開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推進養老機構公建民營,面向特殊困難老年人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供養服務; “十四五”以來,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1.63億元,支持新建養老服務機構5個,改擴建4個。支持企業標準申報地方標準,將吾家樂寶養老總院牽頭起草的《養老機構適老化設施配置指南》和《養老機構適老化設施配置等級評定規范》向市場監管部門推送;在養老服務領域著力打造“銀齡”“吾家樂寶”等品牌。每年舉辦兩期養老院院長培訓班,提升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多措并舉為養老機構紓難解困,配合兵團發展改革委細化《養老托育服務業紓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給予養老機構減免房租、水、電、氣、熱等方面的扶持,共為養老機構發放補貼和減免各項費用3700多萬元。
守牢養老機構安全防線。兵團民政局會同應急管理部門印發《關于切實做好養老服務機構和兒童福利機構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制定《維修保養人員進入養老服務機構工作流程》,聯合消防、電力等部門組織專項視頻督導組和現場檢查組,對養老機構安全運營工作開展檢查,確保隱患整治到位;扎實推進養老機構消防安全三年行動和重大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安排本級財政資金60萬元,聘請專家對120家養老機構消防、燃氣、電力開展隱患排查。多次組織召開師市民政局和養老機構視頻會議,邀請專家宣講消防安全政策法規、科普消防安全應急常識,提升安全管理意識和防范應對能力。
創新機制 慈善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兵團民政部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落實民政部工作部署,創新慈善工作機制,積極爭取全國性社會組織、對口援疆省市慈善機構和愛心企業的慈善捐贈資源,用于鄉村振興、養老服務、關愛戍邊群眾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堅持高位推動,助推兵團慈善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兵團民政局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精神和民政部部署要求,向兵團黨委匯報慈善事業發展情況,圍繞完善制度措施、培育慈善組織、規劃慈善項目、集聚慈善資源、開展慈善活動等形成具體工作方案,推動兵團慈善事業步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建立需求清單,探索構建兵團“大慈善”發展格局。兵團民政局會同兵團慈善總會動員組織十四個師市,圍繞解決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通過摸底,形成覆蓋關愛困難群眾、臨時救助、產業幫扶等民生保障領域的77個慈善項目需求清單,引導慈善資源服務兜底保障。兵團民政局還聚焦加快推進兵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兵團人力資本和智力支持等關鍵性目標,謀劃培育壯大社區社會組織、推廣志愿服務,傳承兵團精神、胡楊精神、老兵精神和紅色文化等慈善項目,探索構建可觀可感的兵團“大慈善”發展格局。
搭建廣闊平臺,創新新時代慈善援疆機制。在民政部大力支持和中華慈善總會的鼎力協助下,兵團民政局于去年9月26日在第四師可克達拉市,主辦首屆慈善公益組織對口支援兵團鄉村振興建設交流會,現場簽約捐贈資金物資3100多萬元。北京、江蘇、浙江等9個對口援疆省市慈善總會負責人,以及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東潤公益基金會、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等4家全國慈善公益組織負責人、部分愛心企業代表,圍繞兵團發展特點,實地考察并商討慈善項目設置與資源募集,以支持兵團改革發展穩定、增進民族團結。今后還將堅持舉辦慈善援建兵團大會,努力將慈善援建兵團工作培樹成為對口援疆的亮麗品牌。
強化溝通協作,積極拓展兵團慈善項目合作廣度與深度。兵團民政局和兵團慈善總會主要領導帶隊,多次到中華慈善總會、東潤公益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全國性慈善公益組織,以及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等對口援疆省市的民政部門及相關慈善機構,積極爭取慈善援疆項目。各師市積極邀請對口支援省市到所屬團場實地考察。兵團受援方與捐贈方堅持“近期項目落地”和“遠期項目籌備”兩手抓,推動成熟的慈善項目加快落地見效,并科學謀劃各師市和團場經濟社會發展亟須的慈善項目。
加強能力建設,以高水平治理推進兵團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兵團民政局組建兵團慈善事業促進中心,健全慈善組織網絡,進一步充實兵團慈善工作力量,加強干部培訓,提升慈善工作調查研究、依法治理、外聯協作等能力;起草推動兵團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并擬以兵團名義印發,明確兵團慈善事業“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優化和完善兵團慈善事業制度設計。從兵團本級留用的福彩公益金中劃撥部分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設立若干慈善孵化項目,有效鏈接慈善資源,引導兵團慈善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