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 王金華
《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事務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相關論述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闡述,為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社會事務工作,特別是如何改革創新社會事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化殯葬改革,辦好老百姓的“身后事”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殯葬工作,要求加快殯葬改革步伐,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新征程上,我們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定力,堅定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推行移風易俗的殯葬改革目標不動搖,堅持標本兼治、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深化殯葬改革。
堅持殯葬公益屬性。殯葬工作涉及每個家庭,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做好殯葬工作,既要算好經濟賬、土地賬、資源賬,更要算好民生賬、民心賬、政治賬。要堅持殯葬行業的公益屬性,讓殯儀館等殯葬服務機構回歸公益。加快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將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火葬區實現縣級行政區殯儀館全覆蓋,逐步實現公益性安葬設施覆蓋城鄉全體居民。
建立健全基本殯葬服務制度。建立面向困難群眾的惠民殯葬政策,制定火葬區和土葬改革區基本殯葬服務清單,逐步將基本殯葬服務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范圍,逐步使在火葬區推行火葬、土葬區規范集中安葬以及實行遺體或骨灰生態安葬成為群眾的自覺行為。
加強殯葬綜合監管。強化部門監管責任,將殯葬執法納入綜合執法范圍,依法處置違法違規修建殯葬設施,加強對行業收費和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管,建立信用體系和執業情況通報、約談、處罰等制度。壓實殯葬服務機構主體責任,強化黨委政府履行屬地管理責任,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創新監管方式方法,構建全國殯葬管理信息系統,充分運用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依托政府熱線和殯葬信息員,發揮行業協會自律作用。
強化人才科技支撐。加強生命文化教育和殯葬禮儀規范,建設一支高素質殯葬禮儀師隊伍。調整殯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特殊行業津貼標準,合理保障殯葬系統職工待遇,加強對殯葬職工的關心關愛。加強火化設備和殯葬用品科技攻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互聯網+殯葬服務”,推廣“身后事”網上辦、一次辦。
優化婚姻登記服務,育好婚姻家庭“幸福林”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婚姻家庭建設。民政部門和婚姻登記機關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聚焦群眾對美好婚姻管理服務的新期待,主動應變、積極識變、敢于求變,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提供更多更好的婚育公共服務產品。
加快推進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經國務院批準,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范圍已由2021年的7省2市擴大到2023年的21個省(區、市),覆蓋我國約80%的人口。我們要持續把這項深受婚姻當事人歡迎、社會關注的好事辦好,盡早實現“全國通辦”。完善婚姻管理信息系統,配置智能設施設備,拓展預約登記、信息交換、電子證照等功能,持續補錄完善婚姻登記歷史數據,不斷優化“跨省通辦”服務流程,把“跨省通辦”做得更好。未納入試點地區的地方,加快推進婚姻登記“省內通辦”“市內通辦”,為“全國通辦”奠定堅實基礎。
選樹一批“最美婚姻登記機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婚姻登記機關設置在公園等有標志性意義場所,為婚姻當事人提供環境更加優美、功能更加齊全的婚姻登記服務。鼓勵各地創新結婚登記頒證服務,邀請黨政領導、社會名人、模范代表等作為特邀頒證員,為登記的新人頒發結婚證書。依托婚姻登記機關組織新婚當事人舉辦集體婚禮、綠色婚禮、慈善婚禮、婚戀交友等活動。指導各地持續完善管理制度、加強行風建設、優化服務水平,把婚姻登記機關打造成民政部門的“金字招牌”。
完善婚姻家庭輔導服務體系。指導各地大力推動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室建設,加快推進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婚姻家庭輔導室設置全覆蓋。持續做好婚前輔導教育、婚姻關系調適和離婚冷靜期輔導服務,通過公益創投、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當事人提供更加專業化、更有針對性的輔導服務。繼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采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婚姻家庭輔導服務進社區、進村鎮、進企業活動,服務更多群眾。
持續深化婚俗改革。開展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驗收評估,探索開展婚俗改革示范區創建活動。會同相關部門持續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婚俗陋習問題治理,營造婚俗改革更濃氛圍。弘揚傳承優秀傳統婚俗文化,因地制宜研制推廣文明健康的婚俗禮儀。充分發揮村(居)民自治組織、紅白理事會的作用,把婚事新辦簡辦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加大正面宣傳引導力度,選樹一批積極踐行婚俗改革的先進典型,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成為婚俗改革的參與者、踐行者、宣傳者。
健全殘疾人福利服務制度,種好權益保障“責任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反復強調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弱有所扶”的目標定位,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堅持鞏固與創新并重,在健全兜底性、基礎性殘疾人福利制度上下功夫,著力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持續落實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在保障對象上“兜住底”,健全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既確保補貼標準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又能兼顧殘疾人生活保障需求和長期照護需求。在精準管理上“兜準底”,實現應補盡補、應退盡退,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實施的精準性、科學性、規范性。在智慧申領上“兜好底”,持續強化“跨省通辦”“全程網辦”“主動服務”等便民服務舉措,實現由“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提升申領補貼便利化水平。
加強殘疾人福利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研究出臺精神衛生福利機構管理辦法,督導落實“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的要求,推動補齊地級市精神衛生福利機構“空白點”。聚焦殘疾人“一戶多殘”“老殘一體”“依老養殘”等特殊家庭托養照護服務供給問題,推動重度殘疾人集中或社會化托養照護服務,切實減輕重度殘疾人家庭及社會總負擔,提高殘疾人生活品質。依托全國殘疾人福利機構管理信息系統開展重大安全隱患排查,會同中國殘聯組織安全管理大檢查,防范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深入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各地落實《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資源共享與轉介服務管理辦法》,研究提出《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資金管理辦法》,探索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確定一批基礎扎實、示范性強的重點城市,征集發布一批“精康融合行動”優秀案例,加快推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國家轉介信息平臺建設。
加快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重點研究完善康復輔助器具產業促進及監管政策,包括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規劃(2024—2030年)、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康復輔助器具納入長期護理保險支付范圍政策意見、基本型康復輔助器具補貼政策、假肢和矯形器(輔助器具)事中事后監管辦法、公益性康復輔助器具配置指導意見、康復輔助器具監督管理辦法等,探索建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雙聯系點(地方、企業)制度。
加強和改進救助服務,干好救助管理“良心活”
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是一個最困難、最邊緣、最脆弱的群體。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救急難的工作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堅持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并重,構建符合我國國情、更加專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新時代救助管理服務體系。
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救助管理工作領導協調機制作用,壓實救助管理機構和托養機構主體責任、民政部門主要監管責任、其他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和屬地黨委政府領導責任。將救助管理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民政工作檢查考核內容,督促各方做好新形勢下救助管理服務工作。
做好特殊時段救助服務。扎實開展“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等專項救助行動,建立覆蓋全面、協同到位、服務及時的主動發現報告和應急響應機制。優化救助服務社會參與機制,鼓勵廣大群眾和志愿服務組織通過報告線索、引導求助等方式參與救助服務,提升救助服務網絡社會參與度。加強衛生防疫、食品藥品等安全檢查,嚴格落實夜間值班值守制度,加強巡查檢查,及時掌握服務對象身體狀況,守護好服務對象安全。
開展救助管理區域性中心試點。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推進救助管理工作要素資源區域內統籌互補,推動區域內救助服務全覆蓋、均等化、優質化。建立完善救助管理人才培訓長效機制,探索在全國建立實訓基地。
不斷優化救助服務供給。指導各地前置救助關口、拓寬救助范圍、延伸服務功能,分類施策積極主動做好救助服務。加大救助尋親力度,充分利用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全國救助尋親網以及人像識別、精準地域彈窗等技術開展尋親服務,會同公安機關加大身份查詢力度,及時采集比對DNA等身份信息,幫助服務對象盡早回歸家庭。強化數據歸集和創新運用,為工作決策和精準救助提供大數據支撐。持續開展“6·19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活動,全面展示救助成效,主動講好救助故事,發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救助管理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