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外灘街道慈善超市立足社區開展活動。
閔行區新虹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開展“蛋糕推推樂”制作活動。
上海推行公民婚育“一件事”,實現了相關事項“一窗(端)受理”“一網辦理”。
長寧區虹橋街道開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活動,幫助老人鍛煉腦力。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這一年,上海民政部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改善民生,發展為民,提升服務群眾水平,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上取得新進展,在推動上海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這一年,上海民政部門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立足國之大者,堅持人民至上,堅持改革創新,著力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促進更多優秀社會組織成長、助力經濟社會建設,豐富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獲,推動民政工作在新征程上再上新臺階。
高質量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數
聚焦老年助餐服務能力提升,持續推動社區養老服務便捷可及。一是推進助餐設施建設。重點建設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長者食堂,以及布局在居(村)層面的助餐點,織密社區助餐服務網絡。截至目前,共建成社區長者食堂346家、老年助餐點近1500個,日均供餐能力20萬客。二是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包括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運營老年助餐服務設施,在社會餐飲單位設置長者餐桌,鼓勵養老機構和企事業單位食堂提供社區老年助餐,利用集體用餐配送企業提供老年配餐服務,與互聯網生活服務平臺公司和物流公司合作為老年人送餐。三是強化服務質量監管和提升。制定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建設管理要求、食品安全指引等,規范助餐服務,開展社區長者食堂服務質量日常監測。利用信息化手段賦能老年助餐,實現智能稱量、智能結算和營養膳食指導。同時,鼓勵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在非就餐時段組織開展老年社區活動,讓助餐服務場所成為老年人社區交往的空間。近期,《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出臺后,上海市起草推動老年助餐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并已報請市政府審議。該文件出臺后,將大力推動老年助餐服務發展。
聚焦科技助力養老服務水平提升,持續深化養老服務數字化轉型。一是大力發展“智慧養老院”。推動養老機構全面建設智慧入住、智慧餐飲、智慧健康、智慧生活照護、智慧安全防護、智慧運營管理六大板塊,提升養老機構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智能化養老服務。2023年智慧養老院建設首次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目前已有36家養老機構完成建設任務。二是持續建設“養老院+互聯網醫院”,提升醫養結合能力。全面推進互聯網醫院遠程服務養老機構建設,著力解決養老機構老年人日常用藥、出院就診不便等問題,以數字賦能打通醫療服務接入養老機構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推廣為老服務“一鍵通”項目,其中“緊急救援服務”已覆蓋全市32萬名老年人。不斷豐富服務內容,組織各區、街(鎮)拓展輔具租賃、日常維修、居家服務、助餐服務等數字生活場景,2023年累計提供各類服務413萬次。四是全面應用養老服務“云監管”平臺。平臺針對養老服務機構和人員監管所涉及的服務質量、備案許可、安全管理、運營管理、補貼發放等重點環節,實現智能預警、自動派單。各區建立常態化處置機制,實現管理閉環。
聚焦農村老年人原居安養需求,推進“頤美鄉村”養老服務提升行動。一是加強設施建設,織密養老服務網。持續夯實組有“點”(睦鄰點)、村有“室”(標準化老年活動室)、片有“所”(托老場所)、鎮有“院”(養老院)的四級設施網。8個涉農區共新建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8家、社區長者食堂35家、家門口養老服務站180個。同時,結合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因地制宜建設20家鄉村長者照護之家。二是加強服務供給,拓寬養老服務維度。從設施方面推進醫養結合,大力推動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點入駐鎮村辦養老機構、鄉村長者照護之家、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或者與日托所、睦鄰點等臨近設置,或在睦鄰點、服務站中引入互聯網醫院、健康驛站,方便農村老年人尋醫就診。創新服務運營方式,培育本土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設施運營,動員本地愛心企業開辦長者食堂,吸引本地勞動力參與老年人助餐服務。三是加強調查研究,完善制度設計。市民政局以“本市農村養老服務的提升和完善”為重點課題之一,立足問題導向,走遍所有涉農區,深入29個鄉村點位實地開展調查研究。詳細了解本市農村養老服務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老年人實際需求和相關部門的考慮等,提出了下一步發展的建設方案,根據調研成果起草了《上海市“頤美鄉村”養老服務提升計劃(2024—2026年)(草案)》,并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探索細化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制度
積極落實民法典賦予民政的新職能
堅持問題導向,大力開展調查研究,深入研究瓶頸和難點。民法典實施以來,上海已先后出現28例與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相關的案例,其中6個區民政局已經在9起案件中被轄區法院判決擔任遺產管理人。如何執行法院判決,切實履行遺產管理人職責是擺在上海民政部門面前亟須解答的一道難題。為回應這一難題,上海市民政局堅持問題導向,大力開展調查研究,探索細化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制度。上海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分管副市長多次批示,副秘書長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協調推進民政部門履行遺產管理人職責關鍵問題的解決。
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制度設計的難點首先在于涉及大量審判實踐問題,需要審判部門密切配合,達成共識。其次,民政部門作為遺產管理人,不掌握被繼承人生前的財產信息,面臨查清遺產難和處置遺產難的問題,最終無人繼承遺產如何收歸國有,用于公益事業,缺乏實踐路徑支撐。針對這些問題,市民政局對接市高院、市財政局、市司法局等相關部門,暢通溝通機制,推動開展多部門聯合調研,就遺產查詢和處置等問題進行會商。
聚焦群眾關切,回應基層需求,切實履行遺產管理人職責。2023年7月18日,上海市民政局與上海市高院聯合印發了《關于民事訴訟中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的實施意見》,區分被繼承人民事訴訟中死亡和民事訴訟前死亡,對民政部門如何介入涉遺產管理人之訴分別作出規定;同時對指定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的舉證責任,擔任遺產管理人的民政部門層級等問題進行了明確,為各區法院的審判實踐提供了有力指導。2023年9月20日,市民政局印發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的內部工作指引,對各區民政局如何應對遺產管理人之訴,如何履行遺產管理人職責等作了進一步規范,明確民政部門擔任遺產管理人應當發布公告,積極履行查清遺產、防止遺產毀損滅失等法定職責。此外,針對各區民政局普遍反映的查清遺產難的問題,上海市民政局正在積極打通無人繼承遺產一口查詢渠道,并同步探索無人繼承遺產收歸國有,用于公益事業的路徑,目前已初步形成共識,正指導相關區民政局先行先試。
打造精品政務服務
深入推進“一件事”改革
堅持問題導向、群眾視角,推動改革精準發力。2023年,上海民政持續推動“一件事”改革,牽頭完成兩項本市重點任務,并配合推進多項國家和長三角重點任務,全面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的便捷度、體驗度和滿意度。一是找準關鍵,實施革命性再造,推出社會組織成立“一件事”。目前,社會組織從申請成立到正常開展活動最多需要辦理9個事項,涉及8個部門,存在事項整合度不高、跑動次數多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市民政局以社會組織成立登記為中樞,將登記后的刻制印章、開通銀行賬戶、辦理社保稅務登記等8個事項系統集成,實現“一次告知”“一表申請”“后臺聯辦”“共享互認”“一體反饋”。2023年9月15日社會組織成立“一件事”正式上線運行后,將群眾辦事環節由目前9個減少至3個,填寫的申請表由9份減少至1份,辦理時間、跑動次數也大大減少。截至2023年年底,共有36家社會組織通過“一件事”主題窗口完成了成立登記。二是回應市民需求,拓展服務領域,優化公民身故“一件事”。為切實解決市民群眾辦理喪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上海民政積極牽頭拓展了公民身故一件事殯儀服務,于2023年7月31日正式開通上線。市民可通過“一網通辦”,享受到殯儀館選擇、遺體接運車輛預約、告別禮廳預訂、火化爐型選擇等網上服務,實現殯葬服務公開化、透明化、便利化。三是配合國家重點改革任務,落地公民婚育“一件事”。整合民政、公安、衛生健康部門業務辦理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全市統一的公民婚育“一件事”主題窗口,通過一個入口,實現“一窗(端)受理”;優化聯辦流程,實現“一網辦理”;完善聯辦機制,強化民政部門牽頭、各部門各司其職、審管協同和信息共享。截至2023年11月底,共有392對群眾從中受益,進一步提高了人民群眾辦事的獲得感。
堅持系統觀念、創新思維,打造精品政務服務。自2019年開展首批“一件事”改革以來,上海民政先后牽頭推動了8項“一件事”,會同18個部門對57項政務服務實行革命性流程再造,成效顯著。一是改革范圍不斷擴大。上海民政政務改革不斷拓展,陸續推出身故、婚育、救助、困境兒童等個人事項“一件事”,以及社會組織登記、社會組織稅收優惠、養老機構備案等涉企事項“一件事”。二是改革內容不斷深化。在業務領域不斷拓展的同時,上海“一件事”改革不斷加碼,從政務服務逐步向公共服務延伸。2021年,推進社會救助“一件事”,進一步拓展改革模式,將一件事一次辦拓展升級為一類事一次辦;開展綜合監管“一件事”改革試點,將事前審批和事中事后監管形成閉環,實現了“高效管好一件事”。2023年,深化公民身故“一件事”,開通了線上殯儀服務功能,將“一件事”延伸至公共服務領域。三是聯動效益不斷顯現。上海民政協調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推出銀行賬戶開立服務,對接“一網通辦”,推進社會組織“一件事”改革,協同財政票據業務實現網辦功能,助力教育救助等事項升級全程網辦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