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入冬之后,家住陜西省宜川縣壺口鎮的老張,除了去醫院透析就在家里休息,晚上吃完飯一家人說說笑笑。對現在的生活,老張充滿感激:“多虧了縣融救助中心的幫助,這一年我們家才過得這么穩當,得病的、上學的都有人管,謝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2022年年底,老張患尿毒癥住院,作為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除了醫療費的負擔外,體弱的妻子和兩個上學的孩子更讓他心焦。2023年2月,老張通過“融救助信息平臺”手機端申請低保,很快工作人員就上門辦理,最后老張家享有了3項救助政策:納入農村低保、給予3000元臨時救助金、通過縣紅十字會“人道救助”項目“重大疾病患者”給予救助,隨后還有民政工作人員不時上門探望。在陜西省宜川縣,像老張這樣的困難群眾,現在都能通過縣融救助中心得到“一次申請、多部門聯動、一次通辦”的及時救助。
深化資源整合,讓社會救助更高效
困難群眾不了解社會救助政策怎么辦?社會救助職能部門之間信息不互通怎么辦?在基本生活救助之外,困難群眾還能獲得哪些救助幫扶?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宜川縣,著實動了一番腦筋。
為統籌社會救助資源,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2022年6月,宜川縣委、縣政府將縣民政局、退役軍人事務局、總工會、團委、婦聯、殘聯、紅十字會等全縣所有涉及救助工作的業務部門進行全面統籌,組建成立縣融救助中心,打通各類救助之間的部門壁壘。
走進宜川縣融救助中心服務大廳,6個服務窗口分類清晰。縣融救助中心負責人宋田介紹:“中心統籌全縣具有救助職能的17個部門、48個救助項目和資金,按生活、醫療、教育、就業、住房、司法6大類進行劃分,并將相對應的救助項目、適用對象、救助內容進行公開公示,困難群眾可以根據需求申請單個或多個救助項目,窗口經辦人員也會幫助查缺補漏。”
記者了解到,融救助中心受理求助申請后,工作人員會首先對困難群眾的家庭經濟信息進行核對,同時根據申請人條件匹配相對應的救助政策,擬定初步救助意見,再提交綜合研判小組召開會議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審定,并出具綜合研判意見函,最后相關部門根據綜合研判結果實施救助。綜合研判會議實行周例會與“急事急辦、一事一議”相結合,及時解決群眾各項救助訴求。民政部門還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救助,達到“大難眾幫、小難小幫,一次申請、一門通辦”的效果。
多部門綜合研判救助事項制度避免了重復救助,消除了救助盲區。在2022年9月困難大學生入學救助中,縣融救助中心累計受理193名困難大學生的救助申請,經信息核實比對和綜合研判,有22名大學生在多個部門重復遞交了申請,最終按照“同一政策只能享受一次”的規定執行,這也使更多困難學生享受到了入學救助政策。截至目前,宜川縣通過綜合研判實施救助項目173批次,發放各類救助資金8900多萬元,惠及群眾1.3萬余戶、2.6萬余人。
構建三級網絡,讓社會救助更便捷
家住集義鎮的鄧峰峰(化名),對融救助模式贊不絕口。“以往只知道民政局管救助,有了縣融救助中心,我們才知道還有那么多部門可以申請救助,還不用到處問、到處跑,只要提交申請,工作人員就會全力幫我們。”鄧峰峰感慨地說。
2022年8月,鄧峰峰確診使白血病,兩個月的治療就花費了30多萬元,報銷后自付部分還有6萬多元,經濟負擔很重。村里融救助信息員得知他的情況后,幫助鄧峰峰向縣融救助中心遞交了申請,經過綜合研判,2022年10月,鄧峰峰整戶被納入農村低保,同時享受低保對象的醫療救助政策;享有臨時生活救助2000元,縣紅十字會小天使基金救助了3萬元,融救助“急難重特”資金池救助了3000元,“心方向”兒童健康服務中心為其提供了白血病科普互助、推薦醫生等服務。鄧峰峰一次申請就得到了6項救助,極大地減輕了一家人的經濟負擔。
據宜川縣民政局局長黑文祥介紹:“以前具有社會救助職能的部門各管一攤,困難群眾需要到多個部門咨詢、申請,縣融救助中心打破了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讓社會救助更加精準、高效。”
記者了解到,宜川縣還開發了縣級融救助信息平臺,17個具有社會救助職能的部門可聯動辦理救助事項,困難群眾也可以足不出戶通過手機快速了解政策、申請救助、關注進度、查詢結果。“過去,我們到其他部門核實救助對象家庭收入、住房、車輛等基本信息,工作進度都比較慢,在融救助的工作格局下,各部門分管救助的負責人一起開研判會,工作順暢多了。”宋田說。
隨著救助工作的不斷推進,宜川縣建立了融救助三級網絡體系,一級網絡由縣融救助中心統籌17個部門組成;二級網絡由7個鄉鎮的社保站融救助服務點組成,主要負責上下銜接,暢通受理辦理渠道;三級網絡由117個村級融救助信息員組成,主要負責救助政策宣傳,常態化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和低收入人口篩查預警,及時報送監測信息,融救助工作實現了縣域全覆蓋。
引入社會力量,讓社會救助更貼心
去年9月開學前,高叔叔帶著11歲的雙胞胎兄妹小澤和小雅到新華書店挑輔導材料,經過一番認真比對,兩人都選到了自己喜歡的書。帶孩子們吃了一頓炸雞漢堡后,高叔叔送他們回家,還和兩個孩子的爺爺聊了聊家里近況才離開。
記者了解到,小澤和小雅的父親在他們年幼時因病去世,母親離家出走失去聯系,高叔叔是他們家的“點對點”幫扶人宜川縣委書記高勇。孩子的爺爺說:“高書記隔一段時間就來看看我們,有時候還帶著他女兒,人特別好。”兄妹倆跟著爺爺奶奶在村里生活,享有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補助。之前,他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后,村里安排爺爺當了護林員,每月800元的工資,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要想給兄妹倆上興趣班就無能為力了。經過融救助綜合研判,民政部門給予兄妹倆臨時生活救助2000元,并幫助他們申請“天使學位”學習項目,可以學習書法和籃球,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精神關愛不缺失。
針對困難群體,縣融救助中心堅持分類施策原則,以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留守兒童、服刑人員子女等三類困難家庭兒童作為工作切入點,建立“支部線狀包聯、黨員點對點幫扶”機制,按照“三保兩有”(保基本生活、保身心健康、保就學送教,有監護人、有親情關愛)標準,落實縣級領導、民營企業家、縣融救助部門負責人和黨員干部聯戶幫扶122名困難家庭兒童,通過“小切口、幫基本”措施,解決他們健康成長的大問題。
小澤和小雅參加的“天使學位”學習項目,是縣融救助中心聯合縣內愛心社會組織,免費為有興趣愛好和學習意愿的困難家庭兒童提供的各類興趣愛好課程。目前,有10家社會組織免費為29名困境兒童提供了“天使學位”。
從過去的“人找政策”到現在的“政策找人”,從“被動服務”到“主動出擊”,宜川縣融救助中心把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高效聯動,橫向拓寬救助范圍,縱向延伸救助鏈條,長遠優化救助模式,讓有困難的群眾得到最大化的救助。今年,縣融救助中心還制作了滿意度調查問卷,廣泛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持續推動救助服務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