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市上參與免費義診、到社區食堂內享用營養套餐、參與福利院的心理咨詢課程、與三五老友相約排練歌舞……天山南北,養老服務可以有很多種“打開方式”。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要提高老年人權益保障水平,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面對老齡化帶來的“銀發浪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多地推出規劃措施,探索創新養老服務模式。今天,我們一起走近當地社區、醫院、福利院等,實地體察天山腳下養老服務的多元樣態,感受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暖心送診
保障老有所醫
“大爺,最近流行性感冒高發,您在家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以下幾點……”在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亞爾村大巴扎(“巴扎”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但一張綠色長桌周圍卻空出了一片清凈之所。長桌一側,近10位身著白大褂的醫療人員正熱情地為老人們一對一講解用藥知識,并免費進行血壓、血糖檢測;另一側,幾位老人正認真地坐在桌前聽著講解,不時拿起桌上的雙語科普手冊仔細閱讀。“我們這里的大巴扎每周五和周日各開一次,這個時候附近的村民都會來這里買東西,來的人不少,我們就來免費為老人做義診,每次義診活動服務老人200至250人次。”亞爾鎮衛生院院長卡的爾·帕它爾介紹。

亞爾村的義診活動,是新疆維護老年人健康權益的一個縮影。在哈密市伊州區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看到“慢病一體化門診”正在為創新多元化老年醫療護理服務作出貢獻。“在診療前,所有老人都會先來門診室免費測量血壓、血糖、身高、體重,我們還引進了眼底照相系統,能夠最快發現糖尿病等隱蔽病癥患者,可以實現疾病早發現、早控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助理吉海蓉介紹,“發現老人有慢性病后,我們會將其分級并納入信息化管理、建立醫療檔案,每年進行4次隨訪,最大程度控制病情蔓延。”
“我的腰腿疼有4年多了,現在感覺疼痛的時候,直接到社區做中醫針灸治療,一周就會緩解不少。”66歲的社區居民熱比婭·司馬義說,“這里的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好,我們相處起來就像家人一樣。”據了解,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街道下轄15個社區的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服務工作,通過診前檢查、建立健康檔案、定期回訪與隨訪等方式,為老人建立健康“防護墻”。此外,社區還投入50多萬元建設中醫館,目前共有6名中醫,提供按摩、針灸、拔罐等23種服務。“我們的目的就是讓老人在家門口享受一級費用、三級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楊洪鵬說,“以前老人們到大醫院才能享受到的服務,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老年人的醫療保障也越來越完備。”
精心照護
實現老有所養
“我這還差一份大盤雞沒打包,麻煩稍快一點。”午餐時間,圖木舒克市草湖鎮白楊社區“草湖味道”長者食堂內,張艷一邊在打飯窗口前催促著,一邊不時打開手機屏幕看時間。不一會,等飯菜備齊,張艷便拎著打包好的午餐向社區內一棟單元樓快步走去。“今天中午的菜不錯,兩葷兩素,還有一個湯。”張艷邊走邊說。幾分鐘后,這份熱騰騰、營養豐富的午餐套餐,便順利送達社區一位老人家中。
張艷是白楊社區的一名“紅色管家”志愿者。據了解,自今年4月份長者食堂開辦以來,共有286名像張艷一樣的社區志愿者為老人提供就餐、送餐服務,截至目前共計服務1.2萬余人次。白楊社區黨支部書記薛輝介紹,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500人左右,人數占社區的四分之一。“食堂平時為社區居民提供四菜一湯的15元午餐套餐,60歲以上老人用餐享受折扣價12元,沒有生活保障的老人,我們一律免費供餐。”薛輝說。

新疆圖木舒克市草湖鎮白楊社區“草湖味道”長者食堂內,老人們正在用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云 攝
走進食堂,記者看到打好飯菜的老人們圍坐在餐桌邊,一邊享用午餐,一邊有說有笑地聊著家常。“今天這土豆做得軟爛,不費牙。”84歲的賀吉清笑著告訴記者,“我自己在家,以前中午就湊合做1個菜,現在走過來10分鐘,坐下就能吃上熱乎飯。”
來到距離白楊社區幾公里的粵康社會福利院,推開門,小橋流水與亭臺閣樓的室內布景呈現眼前,周圍環繞著多層功能活動室。據介紹,粵康社會福利院是廣東援疆重點民生項目,福利院內設住宿區、用餐區、醫務室、康復訓練室、閱覽室、書畫室等,140位老人可以在這里享受專業化、多元化的康養、照護服務。
“剛來這里的時候,沒幾個認識的人,想聊聊天也不知道說什么好。”福利院的76歲老人爾斯蘭·阿不都熱衣木回憶,“后來每天和社工們一塊吃飯、和其他老人們一起跳舞,大家慢慢就熟起來了。現在衣服有人洗,房間有人打掃,飯菜有人做,住在這里很省心。”福利院護理部副部長王登芝告訴記者,目前全院共有25名工作人員,每人負責為4至6名老人提供飲食、洗澡等生活起居方面的照護。每天,工作人員分為早晚兩班、實行“床頭交班”,保障老年人全天生活照料服務。“我畢業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來這里完全‘對口’。”“00后”社工熱比耶古麗·麥麥提依明說,“和老年人一起工作,就像和自己的爺爺奶奶相處,需要細心和耐心。在這里,學會和老年人相處、把他們服務好,其實很不容易,但也很有成就感。”
趣味活動
助力老有所樂
下午3點,粵康社會福利院書畫室的老年學員們相繼入座,在社工指導下學習繪畫、剪紙等,房間內洋溢著歡聲笑語。88歲的呂秀英老人正坐在一角認真地剪著窗花,老人告訴記者,自己來到福利院已有一年半時間,比起氣氛熱鬧的舞蹈、唱歌活動,自己平時更喜歡參加安靜的手工課。“以前農閑時也會做做剪紙、刺繡,來到福利院,就對這個感興趣,平時吃完飯喜歡到這里做點手工。”呂秀英說。

新疆圖木舒克市草湖鎮粵康社會福利院內,社工正在帶領老人們做健身操。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云 攝
粵康社會福利院負責人趙穎惠介紹,除了飲食起居等基本生活照護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同樣重要。“為了滿足老人的社交和文化生活需求,我們福利院里大部分空間都讓出來用于老人開展娛樂、文體活動,福利院也會定期開設心理咨詢課,讓老人們能夠樂享生活、得到心理慰借。”
記者看到,在新疆多地的養老服務探索創新中,老年人的休閑娛樂和心理健康都備受關注。“藍藍的天和那青青籬笆……”伴隨著悠揚的歌聲,20余位老人手持彩扇,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西山農牧場安康社區的活動房內舞蹈著,一條條彩色飄帶在空中飛揚,映襯著一張張舒展、喜悅的面容。“我們隊員都住在附近,走路過來只需要10分鐘。每周一到周五下午,都會來這里排練。”今年64歲的舞蹈隊領隊魏愛琴介紹。
為了方便居民的文體活動,安康社區為舞蹈隊免費提供服裝、飲用水和水果。此外,社區工作人員也會不定期組織舞蹈隊外出交流演出。“舞蹈隊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大家庭’。”魏愛琴說,“我們隊老人們的子女大多在外面學習、工作,平時可能一個禮拜才回一趟家。開設舞蹈隊之后,老人們都在一個微信群里,我每天早上都和大家約著一起出門買菜,舞蹈排練結束后還會一起聊天、活動。有時候哪位老人生病了,我們也會上門照顧。”
安康社區對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同樣關注。社區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平時工作人員在上門走訪時也會重點關注老人們的身心健康。“前兩天,我們剛去拜訪了社區的瑪麗亞·阿勒騰拜老人,老人平時一個人居住、孩子不在身邊,我們沒事就過去串門,和老人聊聊天,幫老人打掃衛生、取個快遞等等。”安康社區黨總支書記馬麗告訴記者,希望通過勤走動、嘮家常的方式了解社區老人們的心理困境,為老人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務,讓老人們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
(記者:劉云 見習記者:黃敬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