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井 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民政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瞄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職責,讓民生答卷更有溫度。
關愛特殊困難群體 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特殊困難群體是民政重點服務對象,銀川市民政局格外關注、關心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著力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充分發揮“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作用,推動“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常態化與鄉村振興、醫保、住建等部門對接,開展橫向數據比對共享,主動獲取救助人員信息,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障范圍,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2023年,銀川市共投入民生保障資金3.8億元,惠及困難群眾8.3萬名。進一步推進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提質增效,開展“心手相牽 童心同行”未成年人關愛幫扶活動,為有心理幫扶需求的未成年人提供小組服務和團體支持性療愈;推動落實“福彩公益行 筑圓學子夢”項目,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發放助學金;嚴格落實孤兒養育津貼制度,為全市72名孤兒和465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發放孤兒養育津貼。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2023年累計發放善款和物資價值677.18萬元,惠及困難群眾3萬余人次。全面啟動全市首批社區慈善基金試點,引導更多慈善力量投向社區治理領域。
讓“養老”變“享老” 托起幸福“夕陽紅”
滿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2023年以來,銀川市民政局聚焦特殊困難老年人急難愁盼,先后投入2100萬元,為經濟困難和失能、半失能老人開展上門評估服務和居家適老化改造,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按照“一戶一策”的方式,累計對1489戶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投入402萬元,為1.6萬人次經濟困難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六助+N”服務以及“喘息服務”。對全市48家社區食堂(老年助餐點)統一名稱、統一門頭、統一服務標準,按照明廚亮灶標準進行標準化提升改造,通過“社區食堂+市場運作”,探索中央廚房配餐、公建民營等多元運行管理模式,以“小食堂”助力養老“大民生”。充分利用銀川市“環球最具吸引力旅游城市”“國際濕地城市”“國家旅游休閑示范城市”等區位資源優勢,推動“養老+旅游”融合發展,整合旅居養老床位530張,與寧夏中國國際旅行社合作打造3條“旅居養老”精品路線,助力老年人由“養老”走向“享老”。
優化基本公共服務 持續改善民生福祉
銀川市民政局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023年,銀川市民政局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上下功夫,瞄準聯動治理切入點、監督管理發力點、培育孵化突破點,啟動運營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立足“首府”定位與黨建引領“五社聯動”工作發展需要,聚力打造自治區領先、西部一流的綜合性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探索打造自治區首家“公園式”婚姻登記場所,全面落實婚姻登記自治區通辦,全力推進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開展婚前輔導3415次、離婚調解1894次,讓婚姻家庭更穩固更甜蜜。實施標準二維碼門牌安裝和地名信息管理系統項目,讓門牌成為房屋的“電子身份證”,讓群眾“智享”便民生活;全力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對臨時遇困和生活無著人員提供及時溫馨救助;深化殯葬改革,打造銀川市節地生態安葬示范園項目,推廣節地生態安葬,推進殯儀服務標準化試點,讓“逝有所葬”“逝有所安”“逝有所祭”。
奮楫爭先,時不我待。2024年,銀川市民政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加有力的工作舉措,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在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市建設中書寫更精彩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