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儲慧靜
目前,我國國內有10所職業院校開設了殯葬專業,為殯葬行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近日,記者就如何深入踐行生命文化教育使命采訪了幾位職業院校的殯葬專業教育學者,聽聽他們對認識生命、研究生命、服務生命的看法與建議。
■ 培養工匠型人才的必修課
近年來,職業院校殯葬專業越來越重視生命文化教育,生命文化成為殯葬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必修課。相關院校也紛紛作出有益探索,通過設置相關課程、加強體系建設、豐富教育形式等,幫助學生開拓眼界、更新觀念,提升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已將生命文化教育逐步向體系化、品牌化方向拓展,并創造性地構建起“五位一體”文化育人理念,融入課程教學、學生活動和生命教育的全過程。例如開展“百分學生”素質養成活動,即學生在三年培養過程中,除了進行專業的學習、實習實訓以外,還要參加十場生命文化講堂等10項素養提升任務,實現第一、第二課堂無縫對接。“生命文化作為殯葬專業及殯葬行業的核心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崇尚專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和專注、鉆研、創新等工匠品質。”該院生命文化學院院長何振鋒說,此外,學院還創辦生命影像社、枝上花藝社等專業社團,開展清明志愿服務、臨終關懷服務和第二課堂、文化月等活動,并連續12年舉辦生命文化節。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院長譚澤晶向記者展示了一份該校任選課程《生死學概論》教學設計:共32課時,其中理論講授14課時、實踐體驗課程18課時;每次理論學習都對應了特色實踐內容,如分享與死亡最近的一次經歷、“我的遺愿清單”、探訪臨終關懷機構、前往殯儀館做義工等,并要求完成實踐活動的計劃書、相關記錄、總結報告。譚澤晶表示:“經過多年實踐,生命文化教育系列課程需重視體驗式教學模式,只有在現實體驗中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與死亡,從而主動追尋和實踐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在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副教授任俊圣看來,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院校必須處理好“文化素養”與“技術技能”之間的關系,專業技能靠文化的熏陶與滋養才更爐火純青。“生命文化教育在培育人才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敬業和創新兩方面:生命文化教育不僅讓殯葬行業從業者將工作性質定位由‘遺體處理者’向‘生命文化傳承者’轉變,有助于增強職業認同感,激發敬業精神;而且,好的生命文化教育可以指引現代殯葬服務由‘專注于逝者’向‘專注于家屬’轉變,真正把移風易俗的鮮明導向貫穿于厚養禮葬的每一個細節,從而推動服務模式創新。”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健康養老學院設置基礎素質、專業基本素質、專業核心素質、專業拓展素質“四模塊”課程體系,推行“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中,我們打通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實訓路徑,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感受殯葬行業的職業價值和意義,將對生命文化的理解提升為職業自豪感。”健康養老學院副院長張玲說。
“直面死亡不是為了陷入‘終有一死’的消極,而是為了珍惜當下,感受自我,擁抱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武漢民政職業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何新介紹,在“死亡體驗”特色社團活動中,學生們可以進行人生終點的“彩排”,感受屬于自己的“葬禮”,進而重新審視思考人生的意義。
■ 反映守正與創新的傳承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我們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根基。殯葬文化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傳承與發展?受訪者從引導方向和具體實踐層面表達了自己的思考。
傳承中華優秀殯葬文化必須堅持守正創新。何振鋒表示,在技術技能教學的同時,學院注重向學生傳達殯葬文化中虔誠哀戚、厚德仁愛、孝道恭敬、慎終追遠等優秀的精神內涵,筑牢學生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自信;此外,著重開展時政教育,引導學生關注時政、關注社會,關注殯葬行業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為學生法古開新,守正創新打好思維、眼界和能力的基礎。
同樣是關于守正與創新,譚澤晶認為,守正就是強化傳統殯葬文化中的孝道、感恩、信仰、團聚、和睦等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創新就是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與科技手段的支撐下,在新型殯葬生命文化的引導下,打造殯葬文化新的表現形式,如展現新觀念的殯葬產品、遺體和骨灰新型處理方式、多樣化的紀念方式等。
實踐層面,任俊圣認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其重心應放在家國情懷、集體認同感的培養上,課程內容體現與時俱進。張玲表示,學院通過思政進課堂、提升教師團隊教學水平、開展實踐志愿活動等形式,將中華優秀殯葬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思想融入高職殯葬專業德育教育。“思政進課堂可實現文化傳承與‘工匠精神’、愛國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德育要素同頻共振;強化教師對中華優秀殯葬文化的認知能力和知識儲備,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升教學效果;將中華優秀殯葬文化滲透到協會社團活動、特色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
通過今昔對比,何新道出教學上的改變。以往,主要通過教授莊重的儀式,向逝者表達尊重與感恩之情;如今,服務流程中加入了溫情化、個性化、綠色環保等元素,通過搭建在線紀念平臺、推行綠色殯葬、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等提升服務品質。“只有在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情況下,殯葬服務才能真正滿足人們對逝者的哀思、對生死的思考,同時體現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適應社會變遷。”
■ 理論與實踐融合的實操課
殯葬專業的生命文化教育最終還需在實際工作中檢驗其成果,這就要求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與工作實際實現深度融合。為此,各高校積累了一定經驗,也進一步明晰了發展方向。
如何打造“教育—科研—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生命文化教育與實踐基地,是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面臨的課題。對此,譚澤晶表示,開發生命實踐和體驗全流程實訓項目,依托現有的生命體驗中心升級課程模塊和實踐教學內容;針對行業現狀,與民政部門、殯葬企業單位等展開合作,開發培訓、行業員工心理調適、殯儀館或陵園生命文化建設;為更好利用高水平的生命教育實踐基地,可以有計劃地對社會開放,向公眾普及生命文化教育;同時,收集生命教育實踐的相關數據用于科研項目等。
任俊圣建議,一方面,注重開發殯葬服務的前端市場,如尋求與養老服務產業的協作、建立生前契約的信用保障機制等;還需要更新喪禮儀式的意義結構等,讓廣大殯葬工作者的身份由“生死擺渡人”變為人生價值傳遞的啟發者和教育者。
何振鋒直言,提升殯葬專業的生命文化教育水平可以從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生命文化教育理論推廣等方面努力。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瞄準培養一批殯葬學科領軍人才,構建教師發展支持體系,搭建跨學科、跨專業、跨院校的學術交流平臺;在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上,促進中等職業教育、專科層次職業教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有機銜接,實現“中、高、本”一體化培養;在生命文化教育理論推廣上,爭取更多專家學者從殯葬視角給予理論支持,引導公眾理性認識殯葬行業,讓生命文化教育的受眾不僅限于殯葬從業者。
除此以外,幾位受訪者還共同呼吁,加快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文化教育的課程標準,進一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和產教融合水平,多平臺開展生命文化教育專題研討和學術交流等活動,讓生命文化教育漸成體系,服務行業、助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