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利平
1月15日,中華慈善總會與北京市慈善協會、房山區慈善協會組成聯合慰問組(以下簡稱慈善慰問組),赴北京市房山區開展“慰問受災群眾送溫暖”活動,看望慰問2023年夏季遭受水災的困難群眾,助力災后重建工作。
寒冬時節,天氣晴冷,汽車行駛在房山區的鄉村公路上,田野里未融化的積雪斑駁簇簇,在陽光下閃著銀光。道路兩側樹木1米多高處隱約可見泡水的痕跡,讓人不禁想起去年夏天發生的那場水災。
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中華慈善總會黨委第一書記、會長宮蒲光帶隊為房山區受災群眾送去過冬物資和節日的祝福。
慰問受災養老機構
為老人捐贈生活用品
慈善慰問組一行首先來到房山區弘遠慈航養老服務中心,看望慰問在這里生活的老人,并了解該服務中心災后重建情況。
弘遠慈航養老服務中心創建于2014年,收住了138位老人。2023年7、8月房山區遭遇特大暴雨時,該中心基礎設施大面積破壞,多數房屋過水損毀。如今,再建的服務辦公樓主體框架已經完工。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新建的房子今年夏天就能投入使用,面積比現在的更大、服務設施更齊全。
在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十多位老人圍坐在一起聊天。當記者詢問他們身體和生活情況時,老人們紛紛表示很滿意:“吃住都很方便。普通小毛病不出院子就能治療,這里的醫務室還能直接走醫保報銷。”
慈善慰問組給老人們送去了愛心企業捐贈的波司登羽絨服,并祝老人們身體健康,新年快樂。記者看到,一位穿花棉襖的老人用衣袖悄悄擦去了眼角的淚水。
隨后,中華慈善總會向該養老服務中心贈送了愛心企業捐贈的保健治療儀、制氧機、AED除顫儀等醫療儀器。
看望受災困難村民
助力提振信心早渡難關
10點多,慈善慰問組一行驅車來到房山區石樓鎮夏村,入戶慰問受災的村民。
走進村子,記者看到路兩側房屋的墻上張貼著去年特大暴雨時社會各界幫助村民抗擊水災的宣傳海報,有救援隊用沖峰舟運送村民的照片、有村民組織緊急撤離的照片、有部隊官兵清理淤泥的照片等,記錄了社會各界和村民共同抗擊水災的情景。據介紹,當時夏村整個村莊被淹,平均水位1.5米,深處達3米多,基本農田、林地、魚塘、蔬菜大棚以及道路、防洪堤壩、村民房屋等受損嚴重,夏村學校教室、管網、電路等設備悉數損毀。
慈善慰問組看望了該村受災嚴重、生活困難的村民。71歲的馬振啟是特困人員,患病后常年服藥,行動不便,水災中家里電器、家具等受損嚴重,室內地面出現嚴重裂縫與塌陷;52歲的胡耀秋,家有80歲的老母親,妻子患有精神疾病,水災中家用器具全部被水沖走或損毀。據房山區民政局局長臧金鳳介紹,災后,當地政府給予了受災群眾及時救助,包括每人660元應急救助款、每人3960元綜合救助款、每戶3萬元房屋修繕款,并送去了電視機、廚具、被子等物資。
記者注意到,上述兩戶村民家的房子經過修繕已基本恢復原貌,室內也重新粉刷,新電視上貼著“中華慈善總會捐贈”的字樣,家里擺放著社會各界捐贈的全新廚具和部分臥具。
慈善慰問組將慰問品和慰問金遞到兩戶村民手上,鼓勵他們克服困難,提振信心,奔向好日子。
慈善情暖萬家
將愛心轉化為動力
離開夏村,慈善慰問組一行來到房山區政府,舉行“慰問受災群眾送溫暖”活動捐贈儀式。中華慈善總會向房山區共捐贈了價值140萬元的1000件波司登羽絨服,價值60萬元的保健治療儀、制氧機、AED除顫儀等設備和50萬元現金。
據介紹,在2023年突如其來的特大暴雨災害中,中華慈善總會第一時間發布賑災救援募捐倡議書,號召社會各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充分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助力抗洪救災與災后重建。中華慈善總會還派人前往援救被困群眾時英勇犧牲的北京房山藍天救援隊隊員王宏春、劉建民兩位烈士家中,悼念逝者、慰問家屬,送去“平民英雄守護項目”慰問金。
慈善慰問組表示,希望受助災區和群眾高質量、高效率做好災后重建、恢復生產生活,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應有貢獻。
離開房山區,記者看到,道路兩側田地里青綠色的冬小麥在陽光的照耀下努力生長。正如這次“慰問受災群眾送溫暖”活動,溫暖了房山受災地區干部和群眾的心,給予他們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生活的力量和信心。這也是中華慈善總會聯合全國各地慈善組織與愛心企業連續20余年開展“慈善情暖萬家”活動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