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朱 健
近年來,安徽省六安市民政局堅持將改革創新作為社會救助事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緊盯社會救助工作精準性和及時性,大力推進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著重建章立制,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強基礎,“三把控”做好社會救助排查工作
針對基層社會救助不精準、動態調整不及時的問題,六安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圍內推進社會救助排查整治工作,重點圍繞保障對象不精準、保障類別不精確等突出問題,按村(社區)全面摸排、鄉鎮(街道)初審、區(縣)復核認定、市級復核督查四個階段序時推進。按照誰辦理、誰負責和實事求是、公正合理、有錯必糾的原則,六安市民政局建立社會救助排查整治工作復查復核機制,壓緊壓實各級民政部門工作職責,糾治社會救助工作中存在的“應享未享”“違規享受”現象,做到把控好本區域低保工作的度量衡,一把尺子量到底;把控好本區域低保工作的升降度,起落平緩;把控好本區域低保工作的風向標,穩妥解決群眾訴求,確保本區域排查整治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抓重點,“兩維度”提升社會救助工作質效
精準性、及時性是檢驗社會救助工作質效的重要指標,也是推進社會救助工作發展的核心維度。六安市民政局緊盯這兩個維度,開展社會救助領域“解剖麻雀式”調研,找準基層短板弱項,序時開展社會救助領域排查整治工作,及時修訂低保審核規程等,探索社會救助申請“單線推進、多線并行、協同辦理”的工作模式,為困難群眾提供更加及時、高效、便捷的社會救助服務。堅持“一聚焦一緊盯一結合”,即聚焦低保和特困兩類群體,緊盯社會救助資金規范使用和監督管理,以社會救助領域政策落實和作風建設為重點,扎實部署開展社會救助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
嚴監管,“三主動”確保困難群眾應保盡保
六安市民政局健全完善社會救助“三主動一監管”工作機制,落實“應知盡知、應保盡保、應幫盡幫、應管盡管”。建立社會救助政策資料庫,梳理各類專項救助政策,編制《六安市社會救助政策口袋書》,拓展公交車、自媒體、樓棟等宣傳載體,通過集中宣傳、走訪入戶、政策進基層等方式,開展視聽音頻、說唱、二維碼等各類宣傳。主動落實“網格化+大數據+鐵腳板”工作機制,對重點人群實行包保,村、鎮兩級黨員干部分區域包干;實行每月探視走訪,動態掌握困難群眾健康狀況、基本生活保障情況和救助需求等,變“坐等上門、被動救助”為“主動發現、主動救助”。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主動服務機制,建立村(社區)社會救助協理員制度,在140個鄉鎮(街道)設立“一門受理”綜合窗口,1969個村(社區)配備339名專職人員和1969名社會救助協理員。通過“皋城慧救”應用場景提高社會救助移動辦公能力,為幫代辦和上門服務提供載體通道,打通社會救助服務“最后一公里”。
見實效,救助工作實現“兩增兩優四提升”
六安市民政局通過增數據資源提升社會救助精準性,打通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數據交接通道,實現信息互通,核對數據由以往5個行政部門7大項拓展到17個行政部門1類企業36大項,進一步提升核查的精準性,改變“查不了、查不到、查不準”的局面。通過增工作手段提升社會救助及時性,針對基層人少事多導致的動態管理不及時問題,在核對平臺信息化建設中新增自動發起核對功能,實現到期自動核對,自動預警人為終結核對和超長時限上傳核對等問題,實行動態實時監測,增加監督管理手段。通過優辦理流程提升滿意度,修訂完善《六安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規程》,將低保辦理流程由8個環節壓縮為6個環節,明確各地可統籌同步推進低保申請、經濟狀況核對、公示、審核審批等環節,探索實施核對工作前置,在群眾提交申請時就授權核對;推動落實社會救助辦理“只跑一次”,深入推進社會救助便民惠民服務,并及時將辦理情況向申請人反饋。通過優政策宣傳提升知曉度,針對不識字老年人、視聽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六安市民政局錄制“社會救助政策隨身聽”等視聽音像作品,擴大群眾政策知曉率。同時,各級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結合探視走訪、困難慰問等時機,將關愛及時送到困難群眾手中,讓困難群眾充分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