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全國各地陸續遭遇暴雪、冰凍、寒潮等極端天氣,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各地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突出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強化街面巡查、轉介處置、精準救助、源頭治理等環節,持續用心用情用力開展好“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守牢安全底線。
救助站里年味濃
本報記者 翟 倩
臨近春節,救助管理站內的受助人員能否感受到節日的喜慶,能否得到暖心的照護?2月2日,記者來到天津市救助管理站一探究竟。
2月2日是北方小年,一大早,工作人員就忙乎起來,貼春聯、掛燈籠、貼窗花……
走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身著紅T恤的小寶正在護工的照看下,乖乖地看著電視。
小寶是2023年11月被公安部門護送到救助管理站的。“他患有智力障礙,不會表達,自理能力很差。”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張智榮向記者介紹,骨齡檢測顯示,小寶今年12歲,“進站3個多月,他已經學會了穿衣服,也愿意與人親近,還能簡單蹦幾個字呢。”
“小寶,你穿的衣服真漂亮!真精神!”張智榮夸贊道。
“謝——謝!”小寶伸手攥住張智榮的手,不肯松開。
看到工作人員舉著吊錢兒往窗欞上貼,小寶也好奇地拿著窗花往窗戶上比劃著。“別看他不會說,但心里清楚,別人怎么做,他也喜歡學著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科科長黃曉莉告訴記者。
布置好房間,小寶拉著護工想往外走。“他最喜歡出去玩,這是要出去呢。”
出門的一套流程,小寶很熟練:慢慢走到床前,拉開床下的抽屜,拿出外套,在護工的幫助下穿上;然后走出房門,來到鞋柜旁,坐在小椅子上,抽出運動鞋,遞給副站長王鵬,“嗯——嗯!”
“這是想讓你幫他穿鞋呢!”王鵬寵溺地蹲下身,幫小寶穿上鞋子、系好鞋帶。
“這3個月,我們充分運用‘1+5+N’尋親方式,想盡一切辦法幫小寶尋親,發布過尋親公告、請公安部門做過人臉識別,甚至請來天津‘福爾摩斯’閆世威幫忙判斷。根據面相,我們懷疑他是安徽或江西人,定向推送過信息,但至今無果。目前,我們已經開始走落戶安置手續。”張智榮說,“即便將他落戶,我們仍舊會幫他終身尋親,直到找到他的家人為止。”
與未成年人區域不同,成年救助區更加熱鬧,年味也更濃。大門口掛著燈籠,每個屋門上也都貼著福字、窗花和吊錢兒,陽光透過玻璃灑在一盆盆綠植上,生機盎然。
“目前,成年救助區共有3名受助人員。兩名都已經有尋親線索了,正在進一步聯系確認。另外一名是聾啞人。”張智榮說。
進入活動室,一名受助人員正在揮毫潑墨,一點、一橫、一個連筆,一個草書的“福”字躍然紙上。春聯、福字、剪紙……擺滿了一大桌子。
“他就是那名聾啞人,叫二五(化名),在我們站是特殊的存在。”安置教育科副科長王越告訴記者。
說二五特殊,是因為他在站時間甚至比有些工作人員都長。
“1992年,二五就已經來到了站里,早已把救助管理站當成了家。”王越說。
這些年,隨著科技進步和技術手段的豐富,為二五尋親的腳步沒有斷過。“我們找過專業手語老師,也找過土手語專家,但因為二五不識字、沒有學過手語,始終無法提供有效的尋親信息,有些線索核實后也不準確。”王越介紹,“安置落戶后,依據其本人意愿,二五臨時生活在救助管理站,享受特困供養待遇。”
不識字的二五是如何寫出這一手漂亮毛筆字的?記者感到好奇。
張智榮介紹,前年,工作人員偶然發現,二五對描紅紙特別感興趣,雖然握筆和筆順都不正確,但貴在認真。于是,救助管理站特意請了一位書法老師,一筆一畫地教他。
“他每天都在練,去年練篆書,今年是行書、楷書,最近還迷上了剪紙,每天忙乎到凌晨。這幾年他寫的春聯和福字都貼在救助區域里,進一步激發了他練字的熱情。”張智榮笑著說。
看到記者關注自己的字,二五特意挑選了喜歡的一套春聯和福字送給記者。
貼在活動室門口的春聯“山清水秀風季好 民富政通幸福多”也出自二五的手。記者看到“季”字少了個勾,有些疑惑,問他是不是少寫一筆。二五則很有自信地指了指自己寫的“季”字,又伸了伸大拇指,意思是:“我覺得自己寫得好!”引得眾人笑聲一片,也紛紛豎起大拇指夸獎他。
這時,受助人員胡奶奶和老張也走了進來,二五指了指胡奶奶,又指了指自己的寫字臺,想讓她也來寫幾個字。胡奶奶趕緊擺了擺手,就坐在一旁笑瞇瞇地看著二五。
“胡奶奶今年74歲了,二五跟她的孩子差不多大,她很喜歡二五,總是笑瞇瞇地盯著他看。”張智榮說。
轉眼到了11點半,豐盛的午飯送了過來,魚、牛肉、蝦仁、素菜、水果、餃子擺了滿滿一桌。胡奶奶喜歡吃魚、二五喜歡吃肉、老張喜歡吃餃子、小寶喜歡吃青菜,大家美美地吃著。
“今天是小年,我們一起舉杯恭賀新年。”張智榮端起可樂,大家舉杯相碰,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
近鄰關愛 冬日送暖
本報記者 趙曉明
“曹大爺,春節馬上到啦,給您拜個早年,感謝您一直支持我們民政救助工作!”春節臨近,安徽省合肥市救助管理站為志愿參與“近鄰關愛”街面救助服務的愛心商鋪和愛心市民送上榮譽牌匾、證書、福彩對聯禮包以及新年問候和感謝。
發動“近鄰”共同關愛
1月24日下午,合肥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徐生彬帶隊督導街面救助管理工作,一行人到瑤海區土山路拆遷片區,對流浪乞討人員易滯留的廢棄房屋和無人棚戶區進行了實地巡查。
“要加大街面救助管理工作的宣傳力度,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發動環衛工人、保安、門衛和志愿者等‘近鄰’提供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線索,幫助引導他們進站受助。”徐生彬說。
據合肥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周俊介紹,“近鄰關愛”制度鼓勵愛心市民、熱心商戶、社會志愿者參與,關注、關愛、關心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一旦發現此類人員,“近鄰”可采取撥打電話、上傳信息到合肥救助數據平臺、登錄微信小程序填報等方式,提供線索。
“新一輪雨雪天氣馬上來了,晚上很冷,不如跟我們回救助管理站住幾天,安安心心過個春節。”周俊與流浪乞討人員耐心溝通。最近幾天,合肥市連續下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頻頻上街巡查,碰到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就盡力勸導其入站接受救助。
春節將至,合肥市民政局召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調度會,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壓實屬地管理責任并協調公安、城管等部門開展“拉網式”巡查,特別是加大夜間巡查頻次,重點巡查橋梁涵洞、廢棄廠房等地,努力做到“發現一個,救助一個”。
據悉,2023年10月至今,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共出動巡查車輛3042車次,出動巡查人員234人次,救助街面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588人次,發放御寒衣物、食品等物資385件。
持續關注回歸穩固
“感謝你們,回家以后我一定好好生活。”1月10日,劉連英(化名)與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揮手作別,踏上了回家的路。
當天,霍邱縣救助站和劉連英老家鎮政府的工作人員一同前往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接劉連英回家。
劉連英是合肥市救助管理站的重點監測人員。2022年年初,救助管理站在巡查中發現醉酒的劉連英在街頭流浪。經過多次與其溝通并向周邊商戶等“近鄰”走訪詢問,工作人員獲悉劉連英為霍邱縣人,多次勸導他進站接受救助,但都被拒。市救助管理站遂將其列為重點人員,定期走訪溝通,加強部門巡查聯動,確保其不發生意外。
2023年夏季,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再次聯合多部門和商戶、志愿者“近鄰”勸導劉連英接受救助,這次他終于松口了:“我想找份工作養活自己。”
了解劉連英訴求后,救助管理站結合已啟動的“助流浪者就業行動”,鏈接社會資源,幫助劉連英找到一份安保工作,并定期看望,給予一定幫助,鼓勵他積極生活。
但好景不長,劉連英覺得上班太辛苦,便離開了工作崗位再次流浪。面對這種情況,合肥市救助管理站與劉連英的家人多次溝通,最終讓他踏上了返鄉的歸途。
如今,劉連英已經回到家鄉,與母親團聚。救助管理站將通過動態管理、跟蹤服務等形式,持續關注劉連英的回歸穩固工作。
畫好專項救助“同心圓”
本報記者 張路曦
重慶市巴南區救助管理站在去冬今春的“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中,主動與公安、城管、衛健、街道以及社會工作者、愛心商鋪、志愿者協作,為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安全過冬提供了溫暖港灣。“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開展以來,巴南區救助管理站累計救助179人次,其中送醫救治1人、護送返鄉15人;發放宣傳資料、愛心引導卡1500余張,提供御寒物資56套(份)。
故事一:劉某住進養老院了
2023年12月4日,巴南區救助管理站來了一名從別的地方送返的受助人員劉某。工作人員通過溝通了解到,劉某因身體不便失去了工作,后因“治病+租房”花光了積蓄才開始流浪,被救助后送返戶籍地巴南區。工作人員進一步核實信息,嘗試聯系劉某家人,但他的父母已過世且沒有固定住所;唯一的親人姐姐身患重病,無力照料返鄉的弟弟。
劉某得知姐姐的情況后,無奈地說:“我往后日子咋過呀?”
經過分析研判,巴南區救助管理站主動作為,積極聯系派出所、街道工作人員,協調解決了劉某的住所問題,并落實了相關救助政策,最終在12月19日幫助其順利入住敬老院。
2024年1月19日,巴南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到敬老院對劉某進行了回訪。他拉著工作人員的手久久不愿放開:“多虧有你們幫我,謝謝!謝謝!”
劉某的順利安置,得益于巴南區救助管理站與公安、城管、街道等多部門建立的信息交換、尋親安置等協作救助機制。他們還根據過往流浪乞討人員情況,將23個鄉鎮(街道)按“紅橙藍”三色等級劃分巡查區域,多部門協同推進“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
故事二:唐某的心結打開了
巴南區救助管理站引入社會工作機構,開展了更為專業的分類救助。
1月9日晚,巴南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在南泉街巡邏時發現一名流浪乞討人員唐某。唐某接受救助并進站后,工作人員很快就為其端上熱水、送上熱飯。在攀談中,唐某并不愿多聊個人情況,但在救助管理站專業社工的耐心開導下,唐某表達了想回家的愿望,但也有自己的無奈:“我有一個弟弟,但多年未聯系,我回家會給他添麻煩的。”
“或許你的弟弟很希望找到哥哥,和你團聚呢?”社工說出了另一種可能。
唐某低聲喃喃地說:“他會想見我嗎?”
社工鼓勵道:“我們不聯系他,怎么能知道你弟弟的真實想法呢?”
唐某面露神往,點點頭說:“那麻煩你們幫我找找弟弟,我想見他。”
在詳細了解唐某的身份信息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便著手聯系他的弟弟。在站受助其間,唐某突發疾病,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他送醫就診,每日探視,及時掌握唐某的康復情況并請社工對他進行心理安撫。令人欣喜的是,就在唐某治療結束時,他的弟弟找到了。唐某的弟弟與其相見后痛哭流涕:“哥,你為什么不早些聯系我,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嗎?走,咱們回家!”
利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開展個性化救助服務,是巴南區救助管理站的一大特色。救助管理站鏈接社會工作機構為受助人員提供了溫情訪談、心理疏導、健康知識普及、防詐騙宣傳等服務,并進一步延伸服務末梢,對重復流浪乞討人員、未成年流浪乞討人員、易走失人員等三類重點人群進行回訪,動態掌握他們的情況,強化源頭治理。
故事三:賭氣出走的古某回家了
在“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期間,巴南區救助管理站大力實施“志愿者+市民”“流動+定點”雙聯動機制,充實壯大救助工作力量,畫好“同心圓”。臨時遇困人員古某就是該聯動機制的受益者。
1月11日下午,救助管理站值班人員接到群眾電話,稱在巴南某商場附近看到一名流浪老人,身負重物,行走困難。
接到消息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立即出發前往現場核實情況。
抵達現場后,工作人員了解到,古某62歲,為巴南區接龍鎮人,因與子女發生矛盾而賭氣離家出走,并表示不愿回家、不接受救助。
“天氣這么冷,您要是不愿回家,就和我們去救助管理站吧,特暖和!”工作人員多次勸導無果后,只能為老人提供御寒物資和愛心引導卡,并囑咐他如果需要幫助就撥打愛心卡上面的電話。
雖然古某未進站接受救助,但工作人員依然心系老人,返回救助管理站后,立即與古某戶籍地取得聯系,并查詢到他家人的聯系方式。
“這么冷的天,又快過年了,你們盡快接老人回家,什么事都比不過一家人團團圓圓!”最終,在工作人員和社工的勸導下,古某的家屬當天就來到救助管理站與工作人員一同前往商場,接老人回家。
專項救助行動期間,由社會力量、愛心人士等發現、護送、指引來站的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有35名。
巴南區救助管理站站長劉勇介紹:“除了志愿服務隊伍之外,我們還選取繁華地段、車站等人流量較大的7個福彩銷售站建立‘愛心驛站’,并與4家愛心商鋪合作,建立街頭救助站點,以便及時獲取流浪乞討人員線索,提供應急處置和必要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