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天真
近年來,安徽省以“救急難”互助社為平臺,助推社會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構建“物質+服務”多元救助格局,讓困難群眾生活更有保障;建立主動發現機制,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推廣村級“救急難”互助社,助推社會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
舒城縣河棚鎮黃河村的方寶平是“救急難”互助社的受益者,“前些年,父親癱瘓,我長年在家護理無法出門打工。2018年10月,父親離世時,我連喪葬費都拿不出。幸虧村‘救急難’互助社伸出援手,解了我燃眉之急。”目前,舒城縣394個村均有“救急難”互助社。互助社是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其資金由縣財政劃撥1萬元、村集體出資1萬元、村民捐款1萬元構成。對于困難群眾,村級救助以1000元為主,對困難較大的個案,根據“逐級救助”的原則,村級救助后,縣、鄉再行救助。情況特殊的,提交到縣“救急難”領導組集體研究,綜合施策。
2022年,安徽省民政廳會同省財政廳出臺《關于推廣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的指導意見》,將在全省推廣互助社列為省級民生領域一項重要改革創新任務。“2022年以來,全省共籌集資金2.08億元,其中財政補貼0.75億元、集體經濟支持0.56億元、社會捐贈0.77億元,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周小平介紹道,“2022年以來,全省建立起完備的村(社區)‘救急難’工作機制,對接受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政府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補充幫扶或提供轉介服務,對不符合政府救助條件但基本生活暫時陷入困境的低保邊緣家庭、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低收入人口給予應急幫扶。”截至2023年10月底,安徽共成立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15615家。
2023年,安徽村(社區)“救急難”互助社共實施幫扶4.3萬人次、支出資金0.36億元;提供轉介服務0.38萬人次,提供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0.37萬人次,對政府救助起到有效的補充作用。
“物質+服務”,救助更有溫度
2023年,黃山市屯溪區楊梅山社區居民周徽(化名)得了癌癥,醫保報銷后自費支付4萬元左右。區民政局通過黃山市低收入人口動態預警平臺發現了線索,第一時間開展入戶調查,在“徽幫您 昱相助”一次申請分類救助數據平臺及時為他家作了低收入人口認定后,將其本人納入低保。
“近年來,屯溪區民政局以開展社會救助服務項目為載體,促進困難群眾救助由給錢給物向心理救助、生活照料、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的服務類多維救助轉變。”黃山市屯溪區民政局副局長程秀春認為,持續開展“攜手同行”“攜手助困情滿屯溪”等“物質+服務”多維救助項目,提升了困難群眾的獲得感。據不完全統計,項目運行以來,屯溪區已累計發放救助物資200余件、鏈接社會資源26個、完成“微心愿”50余個、提供鄰里守望服務100余人次、發展社區志愿者近300人。
周小平說:“‘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讓困難群眾感受到社會救助不僅僅是每月準時到賬的一筆筆錢,還是有溫度的一雙雙手。”
建立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我已經享受低保救助4個月了,手續都是鎮民政所幫我辦的。”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黃田村的蘇明達告訴記者。2023年5月,蘇明達的一份自付費用3.8萬元的醫療費用支出,引起了梅村鎮民政所的關注,隨即把蘇明達列入實時監測范圍,6月蘇明達的醫療費用進一步增加。
鎮民政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了解情況,得知51歲的蘇明達查出塵肺病、甲狀腺瘤住院治療,已無勞動能力,生活困難,符合申請農村低保條件。鎮民政所當即幫助他辦理,7月蘇明達就被納入低保。
蘇明達的“被發現”,依靠的是“大數據+鐵腳板”。“如今,池州市民政系統通過線上數據比對、線下走訪摸排,主動發現困難群眾,精準實施救助,有效提高了社會救助政策的可及性和覆蓋面。”池州市民政局副局長李慶祥說。
近年來,安徽民政建立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通過數據監測、網格管理、上門排查、優化服務等手段,實現對困難群眾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同時,建立主動發現信息員隊伍,廣泛吸納鄉鎮(街道)、村(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網格員等一線工作人員及群眾擔任社會救助主動發現信息員,并對獨居、高齡、失能等老年群體開展每月1次的探視走訪“敲門行動”;依托“皖救一點通”應用程序及時接收各類群眾遇困信息;建立社會救助“三必訪”工作機制,對轄區內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落實情況,每季度進行1次督導暗訪。
目前,安徽實現“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轉變,全省監測低收入人口256萬人、預警82538人,11.9萬人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