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為分層分類社會救助注入專業力量

時間:2024-02-2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顏小釵

2014年,《社會救助暫行辦法》頒布后,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在社會救助中的作用被明確。202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10部門《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提出了新要求。10年來,社會救助政策迭代升級,社會工作也在這個領域持續深耕。

動態監測,主動發現救助需求

江蘇省太倉市的江女士患重病期間曾被納入低保邊緣家庭,且于身體康復后退出。網格員在日常走訪中發現,江女士雖有一些勞動能力,但因聽力障礙及雙相情感障礙等原因很難找到工作,便將這一情況上傳到太倉市社會工作服務信息管理系統。

管理該系統的太倉市社會工作服務指導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依托“行為特征識別”和“關注問題上報”兩份清單,開展“精準畫像”——系統匹配出江女士失業半年以上、每周外出次數低于三次、獨居、失眠等關鍵特征。經評估,中心認為如不介入,江女士極易重新陷入困境,隨即派單到江女士所在的鄉鎮社工站跟進服務。

“除了社工、網格員入戶探訪,我們還發揮樓棟長作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中心主任耿彤彤告訴記者。為保障救助信息及時流轉,太倉市民政局建立了“網格上報—指導中心派單—社工站接單—駐站社工服務”的標準化流程。

在廣東省茂名市,東山街道雙百社工歐陽嬋對駐點村進行摸底排查時發現,村民李姐疑似患有精神障礙。進一步了解情況后,歐陽嬋鏈接了有資質的醫生上門為李姐進行精神鑒定,并協助其辦理殘疾人證。同時,考慮到李姐的愛人在家務農,4個孩子都在讀書,家庭負擔較重,歐陽嬋還幫李姐一家申請了低保和殘疾人兩項補貼。

2017年,廣東省民政廳開始實施廣東社工“雙百計劃”。后來,在系統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全面實施。目前,全省已建成1631個鄉鎮(街道)社工站、9218個村(居)社工點。2.8萬余名社工通過“鐵腳板”走村入戶,對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進行動態監測、全面核查,累計服務超過1500萬人次,主動發現潛在的服務對象并協助落實相關民生政策超過20萬人。

近年來,各地通過社工站建設,進一步充實了基層民政力量,提升了社會救助工作水平,讓救助對象從“在冊”向“潛在”延伸,讓救助方式從“事后救”向“事前防”轉變。

分層管理,精準提供救助服務

在開展救助服務過程中,太倉市的社工將救助對象劃分為民生服務對象、行為偏差人員、臨時困境對象三大類15種。據了解,民生服務對象包括特困人員、低保和低邊對象、困境兒童、失能失智老人等,行為偏差人員包括精神障礙患者、創傷兒童、社區司法矯正人員、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等,臨時困境對象包括重要成員變故家庭、可能有極端行為傾向人員等。

耿彤彤向記者介紹,中心在系統內設置了預警條件,當信息上傳系統后就會進行智能識別,如出現6條及以上的“紅色”,為即刻預警;出現11條以上的“藍色”,要進行預警;出現1—5條“紅色”加6—10條“藍色”,為交叉預警;出現26條“綠色”或6條其他,則不預警,先詢問具體情況,再判斷是否上報。

當救助對象被認定為即刻預警時,中心的高級社工師和心理咨詢師立刻介入,開展治療性服務;針對其他類別的救助對象,綜合服務地域、社工專長進行匹配派單,由駐站社工接手跟進,開展預防性、支持性服務。

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社工總站依托“高新民政”小程序,上線“一鍵求助”功能,通過提交信息的關鍵詞主動識別低收入人員,并進行需求評估,再將求助對象從高危到低危歸入“紅、橙、黃、藍、紫、綠”分層管理,分別提供危機干預、心理援助、臨終關懷、能力提升、資源鏈接、基礎幫扶等服務。

“根據六色服務需求,社工為困難群眾設定每周、每半月、每月的關愛巡訪服務機制。未達到巡訪要求的,則通過系統監測進行預警。”高新區社工總站負責人馮潔介紹,“當求助對象家庭狀況發生變化時,我們會重新評估,如遇到人員死亡和遷出的情況也會及時上傳信息,系統會自動將其退出救助幫扶管理。”

近年來,社工通過對困難群眾進行全過程分層管理,發現了不少隱性需求,提供的救助服務更加精準有效。

分類施策,合理匹配幫扶資源

以往,民政部門一般以低保、特困認定救助對象,專項救助則是在低保、特困基礎上的疊加。《意見》提出,根據困難類型分類,將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從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向低保邊緣人口和剛性支出困難人口延伸。

陜西省西安市16歲的小劉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陜西筑夢公益發展中心的社工在入戶探訪時了解到,小劉的父母2011年離婚后均未承擔贍養老人與撫養子女的義務。爺爺奶奶每月收入微薄但不符合低保條件,家庭的困境還讓小劉面臨輟學的危險。查明情況后,社工聯系了民政和教育部門,協助小劉申請了教育專項救助,并鏈接慈善資源幫小劉解決了學費和生活費難題。

根據困難程度和類型,社工首先會匹配相應的政策資源及慈善資源,以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同時,社工還會針對不同類型的救助對象,開展不同類型的能力建設,以激發困難群眾內在的發展潛能。

近年來,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在利用光伏發電對低保家庭開展“造血式”救助的基礎上,依托社區發展基金會、社工站等,對在冊困難家庭開展“俠益共富積分”、村企愛心公益崗、家庭抱團增收等項目,對非在冊困難家庭開展“夾心層”家庭救助、“共富公寓”增收等項目,幫14名困難家庭成員走上靈活就業崗位。

在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 街道將閑置的公共空間改造為樂工坊,針對希望增收卻缺少技能和渠道的困難人群,由社工組織開展手工藝培訓,并鏈接愛心企業引進代加工業務,幫困難人群增加收入。

社工通過救助人群分層、困難程度分類,匹配不同類別的救助政策,鏈接慈善資源,開展訪視、照料、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不同類型的服務,讓政策更有溫度。

統籌資源,打通服務通道

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涉及“老小殘困”各類人群,往往是困難的“綜合體”。據記者了解,有不少地方通過整合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慈善工作站、社會關愛援助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鄉鎮(街道)社工站等民政資源,統籌做好救助工作。

比如,浙江省永康市通過社工站“打包式介入”,對低保困境兒童開展家境復核、探訪關愛、救助幫扶等,避免“多頭求助”或“多頭救助”。

記者注意到,除了串聯起民政部門各條線的困難群體服務,社工站還串起了不同部門的救助服務。

據深圳市福田區梅林街道社工站副站長岑國瑜介紹,為統籌完善社會救助工作,梅林街道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救助機制,由社工站牽頭搭建救助服務平臺,鏈接衛健、司法、工青婦殘等部門力量,推動救助事項互聯互通,構建起大救助服務格局。

民政部相關數據顯示,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已歸集6600多萬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有學者指出,當各國和地區社工人員數量占總人口比例的2‰時,表明其社會文明程度越高、社會服務體系越完善。按此推算,僅服務低收入人口至少需要13.2萬名社工。

當然,“并非所有低收入人口都需要社工服務,還需根據服務規模、服務形式、實際需求等綜合考量,這是動態調整的過程。”一直致力于社會救助研究的北京工業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楊榮認為,民政部門仍需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廣泛使用專業社工。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