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銀發經濟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目前,我國銀發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設施設備不便利、產品單一、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如何更好發展銀發經濟?各地有哪些新做法?
浙江延伸專業照護服務
79歲的華吾水老人是杭州市濱江區長河街道冠山小區的居民,她身患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幾年前,老伴兒去世,子女不在身邊,她的生活遇到實際困難。聽說有家庭養老床位,華吾水的子女就聯系配建了一套。
家庭養老床位到底是張什么“床”?記者在華吾水老人家注意到,床上安裝著一個小方塊,平時可監測老人睡眠、心率、血壓等身體情況,監測數據可實時傳輸到手機里。此外,經過適老化智能建床,老人家里安裝了生命體征檢測設備等智能設備,當遇到摔倒、昏迷、心臟驟停等危急情況,智能設備會自動發送報警信息,服務機構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目前,杭州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有200多萬人,約占總人口的24%,其中90%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為滿足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愿望,杭州市濱江區率先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通過引進專業服務機構,依托智慧化信息系統和網格化延伸服務,實現對建床老年人24小時動態管理和遠程監護。目前,杭州市已在濱江等7個區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試點,累計建床2000余張。
浙江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二級調研員徐文東表示,建設家庭養老床位,就是把養老服務機構的專業照護服務向家庭延伸,讓老年人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專業機構服務,同時減輕家人照護負擔,盡力解決老人特別是失能老人家庭的養老難題。
居家適老化改造是一項綜合工程。浙江大學老齡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劉曉婷認為,目前對適老化改造認識不足、老年人改造意愿不大、適老化改造推廣和產業發展缺少支持等因素,制約了居家適老化改造的進一步發展。以浙江為例,居家養老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減少老年人居家養老風險,對老年人自有住宅的適老化改造應得到更多重視。
徐文東呼吁更多力量參與適老化改造。通過公益創投、項目捐贈等方式,吸引愛心人士積極參與適老化改造,打造扶老助老優秀品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市場服務主體多元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積極培育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富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對符合條件的從事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的企業和相關機構,可享受相應稅收優惠政策,形成政府、家庭、市場、社會共同推動的合力,真正將適老化改造與釋放養老服務需求潛能結合起來。
記者了解到,目前居家適老化改造主要分硬件類、輔具類和智能類,多數家庭以硬件類改造為主,如廚房、衛生間防滑改造,蹲便改坐便,電線線路改造,安裝無障礙扶手等,不少家庭忽視了老年輔具和智能設備的重要性。
劉曉婷建議,有高齡老人的家庭可考慮配備手杖、四角拐或具備照明、收音機、報警等多種實用功能的智能拐杖;選購能夠提供定時提醒服務的智能藥盒;有失能老人的家庭可購買防褥瘡坐墊、電動輪椅、一鍵報警拉繩(按鈕)等輔具和智能設備。
徐文東告訴記者,浙江將進一步加強數字化應用,加大養老終端設備的適老化設計與開發,在適老化改造中融入更多數字元素,通過智能水表、跌倒報警器、健康監測設備、一鍵呼救裝置等智能化養老產品,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安全守護,努力實現對老年人狀況的全面動態掌握,讓養老更智慧、服務更到位。(記者:王金虎)
山東推動智慧安居建設
“自從安裝了這個一鍵呼叫智能設備,我心里踏實多了。”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好生街道東董村村民徐思霞說,當地為老人配備智能互動終端、SOS一鍵呼叫警報器等設施,讓常年臥床的她避免了好幾次意外。
鄒平市民政局黨組成員、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靳偉介紹,依托鄒平市12349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去年以來,他們對鄒平16個鎮街的60周歲以上老年人開展普惠性智慧居家安全改造,提高了家庭照護水平。
山東老年人口超過2000萬人,是全國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適老化改造任務繁重。為擴大政策受益面,山東多措并舉強化適老環境建設,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提質增效。截至2023年底,累計投入資金2.1億元,完成改造11.4萬戶。
目前,山東各地正加大智能化、信息化監測、報警、呼叫終端設備配置,將適老化改造納入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提升居家養老服務響應效率。
去年,泰安市投資500萬元建設泰安市智慧養老管理服務平臺,接入養老服務組織近800家、醫院15家、社區125個。目前,平臺已“入駐”老年人76.9萬人,累計開展服務1.6萬人次。
聊城市東阿縣將居家適老化改造與信息化、智能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相結合;同時,發揮先進養老服務機構行業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居家社區養老行業標準制定出臺。位于東阿縣的山東民康養老股份有限公司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審核。目前,他們參與制定了2項行業標準《老年人居家康復服務規范》和《老年人助浴服務規范》。
為解決適老化改造資金需求量大、地方財政保障困難的問題,山東統籌資金對全省各地給予適當補助,各級民政部門將適老化改造工作納入地方發展規劃、民生實事項目,逐級落實相關責任。同時,各地積極探索“慈善+適老化改造”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捐贈、志愿服務等方式提供支持和幫助。濟寧市開展適老化改造捐贈項目,為轄區內2665戶有適老化改造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安裝扶手。濱州市募集社會資金1461萬元,專項支持居家適老化改造和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
山東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宋坤告訴記者,山東嚴格明確申請審核、確定機構、評估設計、施工監管、績效評價等改造流程,統一設計了《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檔案》,做到一戶一檔、及時歸檔、留存備查;制定《適老化改造建議清單》《家庭養老床位基本服務指導清單》,明確16種選配設備和7個基本養老服務項目,科學確定適老化改造和服務內容。依托省級養老服務管理平臺,建立適老化改造信息系統,實現全流程信息化、追溯化管理,實時動態監測評估各地實施情況。(記者:王金虎)
湖北構建多層服務體系
連日來,武漢市洪山區和平街道平安花園小區居民張延華忙著和其他居民在各樓棟間掃雪除冰,清理被冰雪壓斷的樹枝。張延華說:“多虧咱們小區完成了老舊小區改造,不然這次下雪結冰,老人們就麻煩了。”
平安花園小區于2000年建成,68歲居民熊禮玲是最早入住的業主之一。她介紹,這次小區改造,改造外觀的面子工程少了,更多的是解決了路不平、房頂漏、下水堵、停車難、隱患多等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實際難題,還新增了讀書室等公共空間。
中建三局三公司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部項目經理童宇飛全程參與了平安花園小區改造。童宇飛表示,改造總工期約半年,前期征求意見和確定方案用時1個月,收集居民各類意見上百條。有的群眾反映屋外墻體滲水,但不贊成外墻整體翻修,于是他們采取了外墻問題區域精準改造的方式,既滿足居民需求,又節省改造資金。改造還包括重新布局停車位、增加老年人健身器械等業主反映最集中的需求。
據統計,湖北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302萬人,占比22.28%,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程度居中部省份首位。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2021年,湖北將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予以推進。
襄陽市谷城縣城關鎮邱家樓社區的楊玉生大爺今年92歲了,他的子女均在外地務工,他平時一人獨居在家。今年的家庭養老床位改造,給老人生活帶來不少便利。楊玉生說:“民政局給我們改造了扶手、拐杖、坐的椅子、洗澡間的椅子等。現在屋里裝了緊急呼叫器,我身體不舒服了就拉一下繩子,他們就會來我家。”
谷城縣委副書記、縣長涂世平表示,針對養老服務出臺相關政策,谷城成立了縣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在7個社區建成養老服務綜合體,輻射48個養老服務驛站、121個老年教學點,開辦了37家“幸福食堂”。未來,還將進一步健全完善縣、鄉、村、居家四級養老服務網絡,持續開展家庭適老化改造和助餐服務,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養老格局。
在黃岡市,農村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黃岡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胡曉燕告訴記者,2023年,黃岡市積極推進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居家適老化改造、街道(鄉鎮)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已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適老化改造4000多戶,建設了10個鄉鎮養老服務綜合體。
據介紹,2024年,湖北將改造老舊小區4000個、城中村3.1萬戶以上。支持街道利用現有社區服務空間建設適老化改造樣板間,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2.5萬戶以上。建成鄉村健身廣場200個,建設基層骨干老年學校100個。新建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100個,改造農村互助照料中心200個。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提質擴面,力爭市、縣兩級中心城區覆蓋率達到50%。(記者:柳潔、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