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元宵節,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僑潤街道國莊村村民國殿財又要外出務工了。離家前,他打開手機上的地圖軟件一再確認,家門口的村路有名字了,鄉愁有了“坐標”。
“村名、路名、門牌號齊了,想家時心里就有一個‘定位’了。”他說。
國莊村是小有名氣的“粉條村”,全村有400多人從事粉條加工生產,30余家作坊分散在村里的6條路上。過去,“村路無名”一直困擾著村民。國莊村黨總支書記國金尚說:“外地客商來我們村進貨,要么是村民去村口接,要么是對方在村里打聽路,很不方便。”
陽谷縣是民政部“深化鄉村地名服務 點亮美好家園”試點地區之一。近年來,陽谷縣動員網格員、志愿者1000余名,排查出全縣“有地無名”道路560條、“有名無標”道路25條,鼓勵村莊結合自身特色起路名,由縣里進行統一的命名設標,并與公安部門的農戶門牌編號信息相連接。
陽谷縣民政局局長張寶運說:“路牌路標設在鄉村道路的起始位置、交叉路口,我們還仿照高速公路路標的設置方法,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塊路牌,指示前方到達村落、相距里程等。”
國莊村的路名體現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例如“和諧街”、“富強路”等,而粉條作坊較為集中的兩條路名為“創業路”、“誠信路”。國金尚說:“在討論路名的村民代表大會上,村民一致認為,既然創業最重要的是講誠信,那就把它寫到路名里,時刻提醒自己。”
“平安路”、“春和路”、“秋實巷”……截至目前,陽谷縣新命名鄉村道路560條,新設更新地名標志1000多處。當地將采集的鄉村道路、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等上傳地圖軟件,并引導群眾以路名為“錨點”,自主上傳農家樂、種植養殖基地、農業合作社等地址信息,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做了10多年粉條生意的國莊村村民國立昌說:“大伙上傳廠房地址信息后,‘粉條村’的名氣更大了。這兩個月,全村共銷售粉條約400萬斤,比去年同期多140萬斤。”
農產品“走出去”的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品也能更精準地送到家門口。中國郵政集團陽谷縣分公司投遞員王培軍說:“現在我只需要通過手機導航,就知道該去哪兒送件了,客戶更省心了。”
路標里還蘊含著村莊的文化。聊城市東昌府區侯營鎮順和新村于營自然村成村于明代。記者看到,村里的兩條主干路如今名為“厚源路”和“齊進路”,寄托著村民“不忘來時路,攜手共奮進”的心愿。路標右下角有三個二維碼,對應著村史、鄉鎮簡介、線上意見箱。侯營鎮黨委副書記馬曉莉說:“村路有‘名’后,為我們繪制鄉村旅游景點地名圖、打造鄉村旅游路線打下了基礎。”
記者從山東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了解到,山東新規范命名鄉村地名約7000個,累計新設立鄉村地名標志1.6萬個,新增在地圖軟件上可查的利農、惠農點1萬余個,地名價值不斷賦能“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建設。(張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