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盧 芳
心理健康是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的重要方面,今年全國兩會上,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代表委員們關心關注的話題。去年11月,民政部、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如何加強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呵護他們快樂成長?代表委員們為此建言獻策。
加強挫折教育,提高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服務能力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指出,學生群體作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面臨著學業、就業等壓力的增大,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且呈低齡化趨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陳祉妍教授及團隊在 2021年發布的《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中提示:兒童抑郁檢出率達 25.2%。如何保護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全國政協委員丁佐宏認為,青少年的課業負擔重,加之互聯網的危害、父母焦慮的傳導等因素,導致青少年易出現抑郁問題。為此,他建議加強挫折教育。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陣地,要加強抗壓能力教育,教會青少年對負面情緒的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從幼兒園開始就應該注重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訓。同時,家庭教育要進行調整。家長應以正確的方式關心關愛青少年,讓孩子感覺到溫暖和支持,要多帶孩子開展戶外、文藝、體育類活動,預防青少年網絡沉迷。此外,要加強社會公共服務建設,并謹防安眠藥等相關藥品的濫用。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天津市委會專職副主委趙長龍提交了一份關于提高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服務能力的提案。他建議,加強社區醫生對危機青少年和風險家庭的識別能力,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識別、診斷及干預能力培訓,為社區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務。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基于社區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項目試點。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對社區工作人員開展講座、培訓,加強社區在家校之間的連接作用。此外,針對社會需求不斷增加但醫療資源發展不平衡、專業人才不足、病床床位不足、對精神障礙的認識不足等問題,他建議加大兒童精神科醫生培養,提高兒童精神科醫生待遇;同時建議加強心理健康科普宣傳,提高對精神健康問題的知曉度,使包括學生、家長、教師、社會工作者在內的社會各界正確地認知學生精神健康問題,消除病恥感。
重視心理狀況評估和心理咨詢,為病患家庭減負
怎樣判斷孩子是在鬧小脾氣還是真患了心理疾病?家長又該如何與有情緒障礙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一位初中學生家長說:“孩子一年前確診抑郁癥,日常用藥還沒太大壓力,但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詢要800元一次。對于工薪家庭來說,這不是一筆小支出。”這位家長的話道出了許多患有情緒障礙孩子家長的難處。
全國政協委員、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創始人翟美卿今年準備了一份《關于加快建立中小學校園心理危機長效干預機制的提案》。翟美卿在提案中指出,當前,中小學生焦慮、自傷等心理問題頻發,抑郁癥檢出率呈現低齡化趨勢。她建議政府加大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專項經費撥款,并由衛生、教育部門牽頭,聯動其他相關部門,共同建設中小學校園心理危機干預的規范化流程和長效機制,做到早識別、早干預、早治療,有效降低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率。其中包括制定全國統一的、適合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特點的心理健康測評工具,建立測評、預警及數據分析機制,制定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全流程處理程序等。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艾滋病科護士長杜麗群也提交了《關于守護好心理健康為青少年茁壯成長保駕護航的提案》。通過在學校、醫院的調研,杜麗群發現干預當下青少年心理問題亟待解決。“過度競爭、內卷化帶來的焦慮,家長過高期待學業成績導致親子關系緊張,致使青少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杜麗群建議,將“家長學校”建設納入中小學教育工作總體部署,編寫家長學習訓練教材,幫助家長提高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識別能力。同時,將中小學生心理治療和普通醫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詢有序納入醫保范圍。
對大齡孤獨癥兒童給予政策扶持,助其順利融入社會
孩子心理健康亮了紅燈,及時治療干預就會見到轉機,但如果是伴隨終生的病癥,那就更需要加強相關扶持政策了。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發生于兒童早期的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疾病,我國于2006年正式將孤獨癥歸屬精神類殘疾。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遼陽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李紫微建議,針對大齡孤獨癥患者給予政策扶持,幫助其順利就業。李紫微說,以往社會大眾更關注小齡孤獨癥孩子,為他們提供殘疾補貼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支持政策,但長期以來缺乏對成年尤其是大齡孤獨癥患者的政策扶持。
“等我們老了,孩子該怎么辦?”這是擺在很多孤獨癥患兒家長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李紫微稱,18歲的孤獨癥孩子的父母年齡基本已在45歲左右,正是家庭頂梁柱的年紀,孩子畢業后沒有歸屬,既找不到工作又找不到合適的康養場所,只能待在家里。這樣家長就要整天對孩子進行看護,無法工作沒有收入,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孤獨癥家庭的貧困。
近年來,中國殘聯積極會同教育等部門,推進包括孤獨癥群體在內的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但是,他們能夠享受的社會支持主要局限于基本生存方面的內容,缺乏教育、康復訓練、支持性就業等方面的政策規定。對此,李紫微建議,對成年后的孤獨癥患者適當開展職業培訓,提供就業機會,給予社會支持,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在職業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比如加大課程的開發、開辦職業培訓班、完善職業學校的辦學體系等,為大齡孤獨癥兒童融入社會找到出口,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同時,建議政府部門針對大齡孤獨癥患者給予政策扶持的同時,對他們實行分類救助,幫助其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