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趙曉明
編者按
2023年,民政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部署開展“鄉村著名行動”,指導各地堅持鄉村地名深化、融合發展。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新命名鄉村地名15.6萬個,設置鄉村地名標志20.2萬塊,采集上圖地名、興趣點等信息45.6萬條,在群眾可感可及中全面彰顯、弘揚地名價值作用。
什么樣的名稱是新時代鄉村好地名?鄉村新命名了哪些地名?這些好地名在鄉村振興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了五位扎根鄉村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請他們談一談“鄉村著名行動”給村莊和村民帶來的變化。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蘆勝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義民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歐陽華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儒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旺弟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勛花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村民馬慧娟
讓人們在每一次呼喚時產生共鳴
記者:您認為,什么樣的名字是新時代鄉村好地名?您居住的地方有哪些好地名?
歐陽華:一是要簡單明了、容易記憶。好的地名應該能夠簡潔明了地描述或代表當地的自然景觀、歷史遺跡或特色產業等。我們白塔村的名字就來源于村內的白塔山。現在,我們用好白塔這張名片,將村里的20多種特色農副產品統一歸到“白塔味道”品牌下,形成矩陣,線上線下多渠道推廣銷售,幫助村民創收致富。
二是要體現文化價值,地名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新時代好地名應該能夠體現反映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這樣的地名有助于增強村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們白塔村是著名劇作家于伶的家鄉,十幾年前,村里就著手籌建于伶紀念館,修繕了于伶故居,更把“于伶”品牌融入公共服務設施中,比如鄉村法治書屋、村級衛生服務中心等,為村民提供了文化體驗、醫療保健等服務。
三是要尊重當地村民意見。好的地名應該得到當地村民的認可和支持,既能留得住鄉愁,又能擦亮美麗鄉村名片。對于我們村內道路和建筑的命名,由村“兩委”牽頭,以村民議事會為載體,廣泛集中民智,提升村民參與“鄉村著名行動”的積極性。
馬慧娟:新時代鄉村好地名應符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傳承,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讀起來朗朗上口,還能引人思考。寧夏就有許多這樣的地名,比如我的老家涇源縣,取的就是涇河發源之地的意思。再拿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來說,村名取自“永葆移民精神,新辟魅力家園”之意,隨后又開發了永新牛排、永新玫瑰醬、永新民宿等特色。每到周末,周邊城市居民就驅車來到永新村,看鄉村美景,嘗鄉村美食,品鄉村美韻。在此過程中,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再比如,靈武市、青銅峽市、鹽池縣、西吉縣、海原縣等都是傳承了當地歷史文化的地名。這些地名反映了群眾的呼聲和愿望,聽到這些地名,人們就會想到當地的歷史、勾起鄉愁,這就是好地名。
陶勛花:新時代鄉村好地名要突出鄉土氣息,充分體現鄉土本色、中國韻味、時代特征;要突出地域特色,成為凝聚一方人文底蘊的突出標識,承載當地文化的獨特符號;要突出歷史文化,濃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集體記憶與鄉土情懷。
陳旺弟:定位和指向是地名的基本功能,因此,鄉村好地名要便于人們記憶,在語言上流暢自然,易于口頭表達和書寫。與此同時,地名應當深入結合當地自然、地理、人文特征,具備鮮明的地方特色,提高鄉村地名的辨識度。
張義民:新時代鄉村好地名要既能挖掘出地名的內在價值、傳承歷史文脈,又能創新思維充分體現鄉村資源稟賦,展現鄉村新氣象,從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好地名要傳承本地文化、彰顯地域特色。一方面,它能講述本地故事,引發情感認同,讓人們在每一次呼喚中都能感受到親切、溫暖和共鳴;另一方面,它能體現鄉村歷史與現代的交融,既與鄉村傳統一脈,又與村民生活相連,地名的氣質就是鄉村的氣質,并成為鄉村的獨特象征。
好地名還要注重與時俱進,致力于創新轉化,多起一些富有創意和想象力的名字,吸引更多人關注并參與到鄉村振興、鄉村治理之中。
村莊特色通過地名可感可知
記者:您所在的村里那些新命名的道路、山水等,是依據什么命名的?
馬慧娟:寧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移民開發史,我們紅寺堡區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這里居住著20多萬移民,是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居民們來自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方言,鄉村命名的時候就起了諸如弘德、永新、光彩、興旺等名字,就是希望大家擰成一股繩共同建設家園,過上好日子。
我們紅寺堡區位于羅山腳下,羅山路、羅山社區、羅山中學均以羅山命名。新命名的燕然路取自王維的詩《使至塞上》“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凸顯了邊塞軍事要地的位置。走在燕然路上,人們就會想起這首詩,當地歷史文化的厚重感通過小小的地名讓人們可感可知。
陶勛花:岷江村新修建的村級道路和主題建筑地名都圍繞“桂花”命名,這與岷江村的風物息息相關。岷江村打造了“桂花文化旅游節”,研發了18種桂花產品,桂花文化IP別具特色。因此,我們新修建的村級道路、主題建筑地標等在命名時均融入“桂花”元素,比如桂花一路、桂花二路以及桂花森林等。我們把各類新建道路和地標建筑的命名與桂花結合起來,逐漸形成“桂花村”標簽,以“著名”讓“桂花”村“聞名”。
陳旺弟:儒溪村有兩個新命名的地標,分別是蝶美公園和蝶變公園。蝶美公園在儒溪村主入口,以農耕文化為主題,內有農田、魚塘、廊橋等,因有很多蝴蝶在此棲息而得名。蝶變公園位于儒溪村中心,是村里文化和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蝶變也代表儒溪村的蛻變、成長和發展。
起名是大事 村民共參與
記者:村民是否參與了地名命名?對新的名字,村民是否常用?在電子地圖上能否搜到村里的路名?
陶勛花:道路、地標建筑命名對村里來說不是一件小事,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為鄉村“著名”是一個讓鄉村地名更加規范科學的契機。我們村每一條道路僅有一個規范名字,好聽好記,不設置別名、俗名,避免混淆。為了起好名,岷江村組織了多次村民議事會、意見征求會,充分聽取村民對道路、地標建筑命名的意見和建議。村民全程參與,積極談想法、提建議,與村“兩委”共商共定地名。也正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村民對這些地名認可度高、認同感強,愿意用、經常用。如今,我們村以桂花命名的一系列道路在電子地圖上都能搜到,游客來賞桂花、飲桂花酒,搜索桂花一路、桂花二路就能準確導航。可以說,這些地名有效助力了鄉村振興。
陳旺弟:儒溪村的兩條參觀路線都以蝶美公園為起點,不僅能欣賞到“儒林首第、三元榕蔭、崗背敲經、拱橋晚望、云龍反照、石獅沐浴、四甲松濤、方井流香”的“儒村八景”和書院水街的明清建筑,還能看到改造提升后的村史館等。村“兩委”整體打造鄉村旅游文化路線、深挖歷史底蘊時,多方聽取村民意見,經過多輪討論后才最終確定方案,村民參與度很高,非常樂于對外介紹自己的村子。當前,儒溪村90%的路名和地標建筑物名字可以在電子地圖導航中搜索到。
馬慧娟:目前,我們那里還有一些鄉村的道路沒有名字,只有村民約定俗成的稱呼。這些道路在電子地圖上被標記為無名路,希望未來可以給這些村的主要道路起一些好聽又好記的名字。
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 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記者:“鄉村著名行動”開展以來,您所在的村發生了哪些改變?
陳旺弟:在鄉村振興中,一批青年返鄉創業,利用村內的新時代公園、古建筑等地開設茶飲店或私房菜。隨著“鄉村著名行動”的開展,這些店面門前的路有了名字,店也上了電子地圖,給村落招來了游客、帶來了活力,為儒溪鄉村文旅再添一把火。
趙家炮樓是儒溪村一座標志性建筑,但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村“兩委”和村經濟合作社引入市場資金,對趙家炮樓進行升級改造,打造了樵韻私廚特色私房菜館,成為鄉村旅游的網紅打卡地。我們還舉辦了稻田音樂節、“村BA”籃球賽等活動,青年現場擺攤、線上直播,給鄉村帶來了人氣和流量,老地名煥發出了新生機。
馬慧娟:很多移民剛搬到紅寺堡區的時候,對參與地名命名的積極性并不高,一些移民甚至拒絕使用新的村名。隨著在這里居住的時間增長,大家越來越認可新家園。特別是在村子有了名字以后,社會治理更順暢、精準、便捷,人們的獲得感、歸屬感越來越強。如今,當說起新家園時,居民們都會理直氣壯地告訴別人自己來自哪個鎮、哪個村,完全融入了新家園、新生活,建立起新的鄉愁記憶。
歐陽華:鄉村“著名”完善了鄉村基礎信息,方便了游客和投資進來,促進了鄉村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隨著知名度的提升,鄉村的特色產品和品牌得到了更多關注和認可,進一步推動了鄉村產業振興,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此外,在為鄉村“著名”的過程中,能夠加深人們對鄉村歷史、文化、傳統的挖掘和傳承,這不僅可以增強鄉村魅力,也有助于提升村民的自信心和歸屬感。
白塔村文化遺跡和歷史名人較多,早在宋代就建有大覺禪寺和下山寺。清朝晚期,“白塔鐘聲”和“薛橋尋梅”是著名的“筱里八景”之二。如今,白塔村先后建成了于伶紀念館、白塔味道展館、宜人書院、黨建展示館等七大文化展館,重修了“白塔鐘聲”“薛橋尋梅”等歷史景觀,打造了面積近400畝的白塔文旅園,年均接待游客可達80萬人次,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創收致富。
張義民:重視和傳承鄉村地名,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期許;不僅關乎地理實體標識,更關乎鄉村振興的實踐與發展、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一方面,通過對鄉村地名的挖掘和研究,我們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了鄉村的文化底蘊,以我們蘆勝村為例,通過歷史尋訪和村民訪談,村“兩委”進一步明確了本村的獨有特色,這有助于我們提升農村的軟實力;另一方面,地名研究還有助于更好地幫助我們規劃鄉村發展,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推動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