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劉靜靜
今年是民政部社會救助司最低生活保障處處長張琳從事社會救助工作的第20個年頭。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激勵著張琳積極投身精準、溫暖、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
如何制定含金量高的社會救助政策?從事社會救助工作后,這個問題擺到了張琳面前。
2004年,張琳到一戶困難家庭走訪時,家中的小女孩拿著一塊錢跑到奶奶面前問:“奶奶,這能買很多菜吧?”
小女孩的奶奶當時就流下了眼淚,哽咽著說,孩子過生日,她給買了一袋牛奶,沒想到孩子沒舍得喝,換回了一塊錢讓她買菜。
這個懂事的小女孩是孤兒,和奶奶相依為命。因為當時我國還未建立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兩人靠低保金生活。
這個場景給了張琳很深的觸動。2004年,我國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還不高。這件事讓她和同事們開始思考,立足實際情況,低保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才能保障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聯系中國營養學會學習膳食指南,向發改、統計等部門咨詢相關政策,找專家問建議……經過張琳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推動了我國低保標準制定調整的政策文件的出臺,讓困難家庭的孩子不再為喝牛奶發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困難群眾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新期待,這對社會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張琳深入困難群眾家中找問題聽意見,認真接聽來訪電話,了解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足跡遍布全國31個省份。
2014年,張琳接到一名低保對象打來的電話。來電人是一位單親媽媽,反映自己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只能依靠十來歲的孩子照顧,但孩子還得上學。在陸續接到幾個類似電話后,張琳意識到,這不是個案問題。通過專題調研和委托專家抽樣調查等方式,張琳和同事們發現,很多困難家庭不僅需要現金救助,還需要服務類救助。
面對困難群眾對服務類救助的需求,張琳和同事們深入地方調研,針對政府購買服務的堵點、難點問題開展座談,積極協調溝通有關部門,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作為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設想最終推動了相關文件的出臺,社會救助實現從發放現金到“現金+服務”的轉變。如今,困難群眾可以獲得送上門的看護照料、溫暖的精神關愛和心理慰藉等服務。
在民政部黨組的領導下,張琳和同事們在脫貧攻堅中積極與其他部門溝通協調,完善調整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關于“社會救助兜住一批”的決策部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民政力量;在疫情防控中,指導地方創新社會救助制度,發揮“救急難”作用,通過擴大救助范圍、簡化救助程序、發放價格補貼、提供臨時性生活補貼等舉措,爭取到中央財政176.5億元新增資金,有力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立足新時代社會救助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使命任務,張琳和同事們在構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上下功夫,謀劃社會救助工作長遠發展。經過不懈努力,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為推動新時代社會救助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2023年10月,國辦轉發民政部等10部門《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推動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社會救助法被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20年來,張琳親身經歷和見證我國社會救助工作發生了質的飛躍。
“推動政策出臺的過程有多難?”記者問張琳。
“常年出差入戶走訪尋計問策,字斟句酌一遍一遍修改文稿,打不完的溝通協調電話、加不完的班、熬不完的夜……”張琳說,推動政策出臺的過程是身與心的歷練。
過程雖然艱難,但看到困難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張琳感到很滿足、很幸福。
日前,張琳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談及榮譽,她說:“民生保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起點。我將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國之大者’,推動精準救助、溫暖救助、高效救助惠及更多困難群眾,讓他們的日子更有奔頭、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