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提出治理要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要求“持續推進高額彩禮、大操大辦、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6年來,中央一號文件5次點名“高價彩禮”,足見黨和國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和治理決心,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治理這一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和系統性。
近年來,民政部門以深入推進婚俗改革為抓手,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婚俗陋習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有效減輕了群眾婚嫁負擔,文明健康婚俗新風逐步形成。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請他們談一談身邊的婚俗改革故事,并為培育文明節約的婚俗理念、引導健康向上的婚俗文化支招。
全國政協委員鄧琳:持續發力 培育文明婚俗新風尚
本報記者 翟 倩
“婚姻管理服務是民政部門的一項傳統業務工作,關系每個家庭,關系社會穩定,十分重要。”3月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市民政局副局長鄧琳認為,現在,一些地方的高價彩禮不僅給婚姻雙方蒙上了心理陰影,也給一些家庭帶來了不可承受之重,影響了社會公序良俗。“在某種程度上,彩禮已不再是情投意合下的傳統婚俗,而儼然成為了一道冷酷無情的屏障,將許多適齡青年擋在婚姻的門外。”
鄧琳介紹,近年來,為了讓彩禮回歸于“禮”,民政部門一直在行動:2020年,民政部印發《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開展對天價彩禮、鋪張浪費、低俗婚鬧、隨禮攀比等不正之風的整治;2022年8月,中組部、中宣部、農業農村部、民政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要求把治理陋習與轉變觀念結合起來,讓農民群眾既改變行為,又提升認識,以清風正氣有效抵制歪風邪氣。
鄧琳認為,高價彩禮問題涉及經濟、人口、社會、觀念、風俗等多方面,因此,移風易俗需要打好治理“組合拳”,這有賴于各相關部門協同用力、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鄧琳還向記者介紹了重慶婚俗改革的相關經驗。
“我們深入開展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倡導簡約適度的婚俗禮儀、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持續傳承良好家風家教,從這4個方面推進婚俗改革試點工作。”鄧琳介紹,重慶各區、縣也高度重視,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婚俗改革,比如,大足區將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蘊含的孝、廉文化融入婚俗新風宣傳;渝中區在十八梯、洪崖洞等地,聯動轄區商家,開展婚姻文化宣傳服務;沙坪壩區將婚姻登記服務融入磁器口古鎮景區,并邀請專家學者進社區開設婚姻家庭公益課堂,開展“紅巖嫁校”服務;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婚俗改革金點子、好建議,開展移風易俗政策知識有獎問答等,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奉節縣整理當地“詩”“橙”文化特色婚姻家庭故事,傳遞積極向上的婚姻家庭觀。
“目前,重慶各區縣共設置婚姻家庭輔導室58個、頒證室48個、室外頒證基地22個,建立紅白理事會及相關組織8601個。”鄧琳介紹,針對高價彩禮、大操大辦、低俗婚鬧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重慶市還開展了專項治理,規范公職人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行為,強化黨員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在村(居)成立紅娘理事會,教育引導紅娘自覺參與抵制高價彩禮、不索取高額婚姻介紹費。
據悉,為了進一步深化婚俗改革,重慶市正推進“婚登+”服務,在文旅街區等地建設特色婚姻登記機關和戶外頒證基地,讓婚姻登記更具儀式感;做好“智慧婚登”系統的使用與管理,迭代升級“公民婚育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務”相關功能,提升服務便捷性;利用“家和計劃”,積極探索婚姻家庭輔導服務新模式,助推社會和諧穩定。
“做好婚姻管理服務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鄧琳說,“回到重慶后,我將把兩會精神帶到同事身邊,落在行動實處,看準了就抓緊干,扎實做好調查研究,摸清實情、找準問題、提實對策,努力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成色更足。”
全國人大代表陳旺弟:要敢于向高價彩禮大操大辦說“不”
本報記者 趙曉明
“彩禮是婚俗的一部分,個別地方出現高價彩禮,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讓這些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負擔,這肯定不應該。”3月9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儒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旺弟如是說。
“前些年,有個朋友的兒子已經和女朋友談戀愛好幾年了,在談婚論嫁的時候,女方要求高價彩禮,男方認為不是出不起彩禮而是沒必要支付高價彩禮。最終兩家沒有談妥,兩個小年輕就這么分手了,實在可惜。”陳旺弟感嘆道,并講起了自己結婚時的經歷,“1992年結婚時,先生那邊沒出多少彩禮,我母親添了點錢,買了些家用電器當嫁妝,這既是對我們的美好祝福,也是給小家庭最直接的支持。”
作為深耕鄉村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陳旺弟一直在關注農村高價彩禮問題。在她看來,個別地方之所以出現高價彩禮,主要是由于攀比心理,沒有建立正確的婚姻價值觀。一些父母認為彩禮事關面子,彩禮越高面子越足,彩禮低了在村里抬不起頭。甚至還有一些父母曾經付出了高價彩禮,希望通過嫁女兒收彩禮貼補回來。
“其實,這些父母的做法反而影響了年輕人追求幸福的腳步。”陳旺弟認為,新時代年輕人成長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對婚禮、彩禮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對幸福婚姻家庭的追求也讓越來越多的青年敢于向高價彩禮說“不”,“我們要鼓勵、表揚這些年輕人,讓他們為婚俗改革代言,成為標桿和榜樣。”
陳旺弟認為,除了高價彩禮之外,一些人借婚禮之機大辦宴席收取高額份子錢也應當在治理之列,“紅色賬單”已成為村民的另一困擾。“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是農村婚禮的高峰期,親朋好友無論關系親疏、遠近,都要給主家紅包。幾個結婚請柬,還不得消耗一個月工資或生活費?”陳旺弟反問道。
陳旺弟還向記者介紹了佛山的“規矩”:新人在收到親朋好友的紅包后,往往摸一下表示收到祝福了,然后就將紅包現場返還給親朋好友,并不真正收下。“我車里放了一個紅包,每次給出去都會被返回來,下次接著用。一年了,這個紅包還挺新的。”
針對大操大辦,陳旺弟分享了自己村的經驗——利用鄉村綜合性服務場所,為農民婚喪嫁娶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儒溪村的食堂場地不小,我們就引導村民在村食堂擺酒。”陳旺弟介紹說,婚宴的主家提前約好鄉廚,現場做菜,滿滿一大桌子菜才六七百元,村民都能承擔得起,而且接地氣的鄉村特色美食反而比大酒樓的定式飯菜更受村民歡迎。
陳旺弟最近參加的一次村民婚禮就在春節前,婚宴擺在了村小組的籃球場上,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場面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還經濟實惠、負擔低。
陳旺弟建議,治理高價彩禮要因地制宜,不但要出臺制度,更要推進制度落實執行,黨員干部要帶頭作示范、作表率,推動制度落地。此外,通過宣傳欄、鄉村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和線下群體活動等渠道,多作正反兩方面宣傳,給群眾算經濟賬、講明白理。更重要的是,推動村莊經濟發展,“大家都過上好日子了,高價彩禮就漸漸沒了生存土壤。”
全國人大代表李保平:深挖高價彩禮根源 優化基層治理措施
本報記者 翟 倩
今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正式施行。新規明確了借婚姻索取財物、結婚后“閃離”等情形的彩禮糾紛處理。新規的施行,使高價彩禮問題再次受到公眾關注。
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政治文明研究所)所長李保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旗幟鮮明地反對高價彩禮,讓婚姻始于愛、彩禮歸于“禮”。
“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穩步推進,近年來,廣大農村地區群眾生活不斷向好、精神風貌煥然一新,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部分地區存在婚喪嫁娶講排場、重攀比的情況。”李保平在調研基層治理時發現,高價彩禮成為農村青年成家的“絆腳石”,“這不僅影響了年輕人的婚姻幸福,加重了群眾家庭負擔,也不利于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
李保平認為,彩禮自古有之,六禮中的“納征”就相當于現在的彩禮,這一婚俗能夠傳承至今,社會各界要認清其背后的精神寓意。“彩禮作為一種婚俗禮儀,代表著男方誠心求娶女方的態度以及對女方及其家庭的重視程度,很多家庭也將彩禮作為新家庭的啟動資金。只要不超出承受能力,彩禮的存在也未嘗不可。但高價彩禮就是異化了,被賦予了太多物質含義,甚至成為沉重的負擔,這就失去了彩禮的本意,不利于幸福家庭建設,必須加以遏制。”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價彩禮整治工作,中央一號文件6年內5次點名高價彩禮治理。民政部門對高價彩禮整治也采取了多項措施,先后推出兩批32個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各地積極探索治理舉措,發布倡議書、將移風易俗寫入村規民約、對“零彩禮”“低彩禮”家庭進行表彰或給予民生優惠政策等。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創建實驗單位1806家,形成了國家、省、市、縣齊抓共促婚俗改革的良好局面。
李保平認為,在這些有效措施落地落實的同時,也要深挖高價彩禮的根源。“當前農村婚戀市場普遍呈現男多女少的趨勢。”根據李保平的調研,這不僅有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觀念認知等方面的原因,也與當前城鄉“婚戀市場”的迥異現實關聯密切。“高價彩禮讓不少家庭深陷負債泥淖,給夫妻雙方婚后生活埋下隱患,更催生了婚托、騙婚等違法違規行為。”
因此,李保平建議,遏制高價彩禮,政府部門要主動作為,擔起紅娘身份,搭建公益數字化平臺為農村青年提供更多交往、婚戀機會;進一步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讓更多青年愿意返回農村工作。“只要農村聚集更多人氣,就能減輕農村婚戀市場的不對稱狀況。”
李保平提醒相關部門密切關注基層新變化,不斷調整優化移風易俗舉措。“這給基層治理措施提出了新課題,需要有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各界一起探討,拿出細化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移風易俗相關工作。”李保平說。
全國人大代表于莉:建立監督機制 落實移風易俗
本報記者 張路曦
“農民群眾對婚喪嫁娶中的大操大辦、高價彩禮以及人情負擔確實有怨言,但又抹不開面子,這就需要做好思想引導、榜樣引領、制度引航。”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市家家靚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于莉介紹,今年兩會期間,她提出建議:建立完善移風易俗落實機制,持續做好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引導。
于莉表示,婚喪嫁娶是人生大事,群眾想要隆重操辦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部分農村地區確實存在彩禮金額過高的現象,群眾苦不堪言。“一些媒婆和婚介的慫恿也導致了彩禮金額居高不下,互相攀比助長了低俗的婚戀觀。”于莉補充道。
人情世故禮金也水漲船高。“普通關系300元,關系稍微好一點500元,1000元的禮金也是常見。”于莉在調研時發現,很多人都被“人情債”“面子錢”所困。對主家來說,以前給別人上過份子隨過禮,正好自己家辦事,多少想收回一些。而對于客人來說,以前自己收過別人的,現在剛好還人情債。“看似你來我往、有借有還,但錢是在當下支出的,什么時候能收回來,就不知道了,所以怎么看都是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針對大操大辦、高價彩禮、人情負擔等現象,于莉建議建立完善移風易俗落實機制。加強日常監督,指導村級黨組織認真落實移風易俗相關措施,督促婚慶、殯葬等機構規范服務行為,及時糾正不正之風。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村級黨組織加強對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婦女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的指導,細化村規民約,出臺約束性措施,推動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的執行。
“特別是,不要搞形式主義,更不能‘一刀切’‘齊步走’,不提不切合實際的治理目標和要求。”于莉認為,移風易俗要從農民群眾愿接受、易實施、能見效的措施入手,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常抓不懈。
“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健全長效監督工作機制。”于莉建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干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用榜樣作用帶動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全國人大代表魏后凱:依法治理 禁止以彩禮為名索取財物
本報記者 趙曉明
“在一些地方,高價彩禮已成為農村居民的沉重負擔,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表示。
在魏后凱給記者發來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作的《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3》中,也提到了高價彩禮現象。該報告指出,彩禮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習俗,表達了男方家庭對女方家庭的尊重,對提高新組建家庭的穩定性有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彩禮標準不斷提高,高價彩禮成為部分農村家庭的沉重負擔。
“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治理高價彩禮,降低農村人情負擔。”魏后凱表示,近年來,多部門攜手推進婚俗改革,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治理,婚俗陋習得到一定遏制,減輕了群眾負擔。他建議,依法遏制高額彩禮,禁止以彩禮為名索取財物。
“除了法律的硬性約束外,還應將整治高價彩禮等相關內容寫入村規民約,形成村民共同遵守的價值規范,共同抵制高價彩禮。”魏后凱建議,在農村廣泛建立紅白理事會,請德高望重的老支書、老黨員、老教師、退役軍人等群體加入,對索要高價彩禮等違反村規民約的行為進行勸導和制止。“還可以結合實際,發動村民共同評選文明家庭,將抵制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內容列為考核內容,同時宣傳婚俗改革的好做法、好故事,讓彩禮回歸愛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