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歲末,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灣頭橋鎮青山村兒童之家,14歲的玲玲在兒童主任張秋姣的帶領下,和村里的孩子一起表演大合唱。5年前,父親因病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使得玲玲不愿跟人交往,產生了厭學心理。2021年,“愛心相伴”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項目在青山村開展試點,玲玲成為關愛項目工作對象,漸漸地,她找回了自信,有了開朗的笑聲。
玲玲是武岡關愛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作為首批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范縣(市),武岡調動全市30個單位及各鄉鎮(街道),積極引進國家能源集團公益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芒果V基金、上海何梅公益基金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等社會公益力量,共同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愛心相伴’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項目就是成果之一。”項目負責人王群英說,“2023年,我們更加關注‘提升’二字:一是提升兒童幫扶的精準度,二是提升兒童身邊人的監護、服務能力。”
居住環境,對于兒童成長有重要影響,但部分留守兒童、特別是困境兒童居所昏暗雜亂、沒有個人獨立空間。對此,武岡市在慈善力量的支持下,推出了“寶貝小屋”改造計劃,通過改善房間環境,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文坪鎮遐富村的小墉,父親、爺爺早逝,母親改嫁,他同奶奶相依為命,12歲的他沒有獨立空間。2023年初,志愿者走訪調研后,將他的家納入“寶貝小屋”改造計劃。通過對家庭內閑置房間進行修繕、刷新,配備基礎生活用品,小墉終于有了自己的小屋:溫馨的小床、獨立的衣柜、漂亮的書桌……同時,志愿者上門開展心理疏導與學習輔導,小墉不僅學習成績提高了,性格也活潑開朗起來。兒童之家開展活動,他作為隊長帶領同村孩子一起參加。
精準,不僅體現在類似“寶貝小屋”這樣直擊痛點的幫扶項目,而且體現在工作流程的進一步細化上。武岡市一對一為服務對象提供生活幫扶、介入干預、跟蹤輔導、定期走訪,并建立檔案,詳實記錄服務方案、過程、效果,為后期開展幫扶活動提供參考依據。
兒童關愛服務,與兒童主任的素養、活動開展的質量、監護人的能力密不可分,武岡通過業務培訓、團體輔導、監護人課堂等提升兒童工作者及監護人的能力。
荊竹鎮永光村兒童主任楊明月是個急性子,最初開展活動看到孩子磨蹭,會扯著嗓子大聲催促,幾次下來,孩子們不愿意參加活動了。2023年7月,他參加了“愛心相伴”基層兒童工作者業務培訓會。“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講授的《今天我們如何做家長》,讓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小時候我會因犯錯被批評,這種壓抑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到日常工作生活,影響和孩子的交流。和孩子溝通要平等交流,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關愛孩子,才能真正做好一名兒童主任。”
為了提升活動質量,武岡市建立了“1+1”關愛服務模式,組織1個志愿者和1個兒童主任,每月開展1~2場兒童關愛團體輔導活動,主題包括團隊合作、助人為樂、文化自信、安全自護等,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建立夢想,近6000名兒童因此受益。
在武岡,每個村組都組建了兒童關愛微信群,開設家長成長課堂,5萬多名家長參與。荊竹鎮光榮村有一位家長,與丈夫離異后獨自撫養女兒小美。11歲的小美性格叛逆,上學后換了多所學校。參加家長成長課堂后,這位母親學習了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還在微信群里向志愿者請教親子溝通技巧。現在,她和女兒的關系有了很大改善。
玲玲找回了笑聲,小墉擁有了一方天地,楊明月成了村里的“孩子王”,小美和媽媽更加親密……他們共同繪就了武岡關愛兒童的溫暖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