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億堂
2023年以來,廣東省珠海市把推動長者飯堂提質增效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內容,通過“二三四”工作法,以市場化機制和科技手段為長者飯堂提質增效賦能,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實惠的用餐服務。
堅持兩個導向
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
以需求為導向,找準提質增效破題方向。2023年,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期間,珠海市民政局黨組以需求為導向,走訪用餐老人,問計問需,了解到便利性、性價比和菜品是影響老年人選擇長者飯堂的主要因素。同時,深入一批市場化餐飲服務企業和養老機構,調研“解除助餐標準封頂限價”和“有效降低服務成本”等情況,找準長者飯堂提質增效破題方向。
以問題為導向,找到提質增效持續發展良方。珠海市長者飯堂起步早、布點多、形式多樣,2020年以來累計服務老年人229萬人次,提供助餐優惠2132.8萬元,獲得社會各界肯定。在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過程中,珠海市以解決市場參與程度不高、布點分散、餐品單一等問題為導向,堅持公益化與市場化相結合,啟動長者飯堂提質增效示范點建設,相較傳統政府自營長者飯堂,用餐人數倍增,運營成本明顯下降,用餐滿意度顯著提升,探索出了一條“公益化+市場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著眼三個層次
構建老年助餐服務體系
珠海市綜合考慮老年人口規模、服務需求、服務半徑等,構建長者飯盒、長者飯堂、長者飯桌三個層次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不斷擴大高質量助餐服務的覆蓋面和受益面。
兜底保障,將長者飯盒送進家門。珠海市持續組織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并建立一人一檔,重點保障2500余名散居失能老年人用餐需求,按照每餐16元的標準,根據服務對象年齡和困難程度分別給予每人每天6元—16元的助餐補貼,疊加每人每天3元的送餐補貼,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門服務。
普惠配套,將長者飯堂建到社區。珠海市依托覆蓋全市鎮(街)、村(居)的235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采取“中央廚房集中制作、各中心站點配餐”的模式,按照每餐16元、“兩葷一素一湯”的標準,根據服務對象戶籍、年齡和困難程度,分別給予每人每天3元、6元、10元和16元的助餐補貼。目前,全市共建設長者飯堂149家。
提質增效,將長者飯桌搭在市場。珠海市選取成熟市場主體,搭建長者飯桌,動員企業讓利打折,政府補貼到個人,個人根據需求選擇菜品,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用餐需求。2023年10月以來,8家長者飯堂提質增效示范點已為近1.4萬人次戶籍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助餐服務。
聚焦四個維度
推動長者飯堂提質增效
珠海市聚焦科技手段、規模效益、服務延伸和智慧監管四個維度,著力推動長者飯堂提質增效。
以科技手段降低運營成本。珠海市深挖全市科創企業創新成果,以科技手段降低長者飯堂運營成本。如珠海優特智廚研發了“智能炒菜機器人”,僅用14名員工,即可運營2600平方米的“優特長者飯堂”,每天服務不少于2000人次用餐,相較傳統食堂節約了35%的運營成本;“智慧食堂支付系統”精確到每取一餐的價格計量,引導消費者吃多少、取多少,基本保證“光盤”,相較傳統食堂減少了約20%的廚余垃圾;“智慧餐飲連鎖管理系統”整合食材供應鏈,精確計算到克,相較傳統食堂減少食物制作過程中約10%的原材料浪費,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以規模效益提升服務質量。珠海市因地制宜,探索不同模式,在保障用餐規模的同時提升服務質量。如正圓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依靠集中運營管理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的規模優勢,采取中央廚房制作配餐模式,服務香洲區75個連鎖運營站點的2500多名用餐老人;“優特長者飯堂”選取成熟穩定市場主體,依靠服務周邊居民和寫字樓上班族日均2000人的穩定用餐規模,每餐提供超過15個菜品選擇,每天服務老年人不少于200人次。
以市場化路徑拓展服務范圍。在珠海市首批長者飯堂提質增效示范點中,每一家都是運營主體多元化的一種探索:有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開發利用,也有養老機構的服務拓展,以此不斷豐富示范點的功能配套,實現用餐、社交兩不誤。同時,長者飯堂不僅歡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也歡迎各類人群到長者飯堂體驗用餐。“打卡長者飯堂”在珠海網絡社交媒體悄然盛行。
以智慧化手段促進有效監管。珠海市通過搭建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對長者飯堂優惠資格認定、個人補貼核算、商家財政補貼結算等資金發放流程進行全程監管;助餐補貼通過刷臉支付進行實名認證;長者飯堂全部納入“互聯網+明廚亮灶”監管……智慧化手段提升了政府部門監管成效,讓老年人吃得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