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在百花爭艷處、在芳草綠叢中、在蒼松翠柏間、在萬頃碧波里……近年來,各地民政部門大力推行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推進移風易俗,花壇葬、草坪葬、樹葬、海葬等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群眾認可,讓逝者歸于自然、為子孫后代造福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文明殯葬、生態(tài)安葬、厚養(yǎng)薄葬日益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本文聚焦全國各地近期推動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工作的舉措,見證對逝去生命的告別,傳遞生者向前的力量。
以樹為碑
4月2日,吉林省遼源市殯葬管理所舉行公益樹葬紀念園第36屆樹葬儀式。遼源市公益樹葬園自投入使用以來,以樹代墓、以樹代碑,安葬了1263位逝者。每棵樹由民政部門編號命名,進行統(tǒng)一數據化管理。供圖/吉林省民政廳
生如夏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日前,“我愿化作一棵樹”河南省洛陽市第二屆生態(tài)公益安葬活動在洛陽鳳凰山生態(tài)紀念園舉行。32位逝者在此融于芳土,與綠樹常青。
清風微拂,樹枝搖曳。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逝者家屬將骨灰壇緩緩放入樹葬苑的金桂樹下,撒播鮮花,覆蓋泥土,鞠躬告別……溫馨莊重的儀式感染著現場的每一個人。“每棵金桂樹周圍可以安葬8位逝者,每個穴位約占地0.2平方米。待到骨灰壇降解后,樹葬區(qū)可再次利用,安葬新的逝者骨灰。”河南省洛陽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劉盛見證了這場溫情告別,“金桂常綠,花開時香氣迷人,讓逝者安息于此,象征著家屬對親人的美好祝福。”
市民李先生在當天送別了自己的母親。此前,他在報紙上看到推行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的相關信息后,便向鳳凰山生態(tài)紀念園工作人員打電話咨詢樹葬的有關事項。李先生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大家一致認為這種安葬方式不僅能節(jié)約土地,還能保護環(huán)境,是母親一生勤勞節(jié)儉、樸實無華的真實寫照。
為滿足家屬對親人的追思需求,鳳凰山生態(tài)紀念園專門制作了木質祈福牌,一面寫有家屬對親人的思念,另一面則附有園區(qū)二維碼,方便家屬掃碼查詢各項服務。此外,在樹葬苑的入口處還設有紀念墻,上面刻有樹葬逝者的名字,供后人緬懷。
“有的家屬在祭掃時,會給樹木施肥、松土、澆水,將樹木當作親人生命的延續(xù)。看著樹木一年比一年高大,他們的內心也會得到慰藉。”劉盛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洛陽市民政局積極引導各公墓開辟生態(tài)葬區(qū),并不斷加大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公益生態(tài)葬活動提升群眾的認知度。“目前,接受和選擇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的人越來越多,這說明生態(tài)、綠色、環(huán)保的文明殯葬風氣正在逐步形成。”劉盛介紹。
與海相擁
3月31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民政部門聯合主辦的“碧海寄情,愛在滄溟”——2024年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動在天津渤海灣舉行,將35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劉靜靜 攝
3月31日上午10時許,天津國際郵輪母港碼頭,海風吹拂,波浪翻滾。隨著幾聲汽笛響起,載有京津冀三地逝者骨灰及家屬的海撒專用船只“國賓9號”緩緩駛向渤海灣。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民政部門聯合主辦的“碧海寄情,愛在滄溟”——2024年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動正式開始。
“請聽到親人名字的家屬伸手示意,我們會將親人的骨灰請到您面前……”兩位主持人帶著逝者家屬一起進行骨灰撒海前的告別儀式。在哀婉的奠詞中,捧著親人骨灰的家屬在這一刻再也無法抑制情緒,有的人用雙手一遍遍撫摸著骨灰盒,眼淚從眼角緩緩滑落;有的人望向窗外無垠的大海,沉默不語;有的人依靠在家人的肩膀上,輕聲啜泣。
到達指定海域后,逝者家屬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拿著親人的骨灰分批次來到船尾,將骨灰撒入萬頃碧波……圍欄上的藍白絲帶微微飄動,綁在上面的白色花束在風中挺立綻放。家屬們扶著欄桿久久不愿離去,看著親人的骨灰在花瓣簇擁下漂向遠方、消失在海面。
來自北京的劉女士和陳先生是一對90后夫妻,劉女士將紅色花瓣輕輕地撒在離她最近的海面上,向親愛的奶奶作最后的告別。“奶奶留下遺愿,希望去世后能夠海葬。我們今天來就是為了完成她的心愿。”劉女士說道。
來自天津的李先生和家人一起來送別父母,他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父親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不給后人增加負擔,和母親都選擇了海葬這種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方式。大海是遼闊的、四通八達的,以后無論我們在哪里,望向大海,都能想到親人。”
“今天是母親88歲的生日,選擇今天讓母親回歸大自然,具有特別的意義。”來自河北省唐山市的白先生告訴記者,家人都很認可海葬這種不占用土地的安葬方式,“唐山靠海,我們與大海有著與生俱來的情結,我的姥姥、姥爺和父親此前都選擇了海葬。想他們了,就到海邊走一走。”
魂歸大海,融入自然。記者了解到,今年是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10周年,三地聯合舉辦骨灰撒海活動,目的是進一步推動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推進移風易俗,提升殯葬工作協(xié)同發(fā)展的深度和廣度。三地民政部門表示,將不斷深化殯葬領域合作,攜手打造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臨近中午,“國賓9號”返回碼頭,逝者家屬有序下船。轉身回望大海,濤聲依舊,起伏的浪花承載著親人的思念奔向遠方……
與花相伴
清風拂過,發(fā)梢撩動,樹木間響起輕柔悅耳的風鈴聲。4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磨盤山公墓,一場溫馨的花壇葬儀式莊重舉辦,54位逝者伴花長眠。
在花壇葬區(qū),杜鵑花紅得像火,石竹花明艷照人,30余棵櫻花樹整齊排布,粉白相間的花瓣隨風飄落,如同雪花般紛紛揚揚。逝者家屬在鋪著白色桌布、放置著親人骨灰的長桌前肅穆靜立,與親人作最后的告別。隨后,禮儀人員手捧骨灰袋,輕輕放入穴位之中,撒花、鞠躬……悠揚的古琴曲回蕩在墓園中,寄托著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花壇葬區(qū)的植物栽種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里面種有杜鵑花、石竹花、海棠花、三色堇等。我們會根據鮮花的長勢與季節(jié),及時更換新的鮮花品種。”磨盤山公墓主任李平告訴記者,“數月之后,骨灰將隨著可降解骨灰袋一起融入泥土,寓意‘回歸沃土,生生不息’。葬于花草樹木間,是一種回歸自然的方式,同時也為后代減輕了喪葬負擔。這種綠色環(huán)保的安葬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了解到這次活動的信息后,我毅然選擇參加。我和丈夫平時都很喜歡鮮花,相信他會喜歡以這種方式回歸自然。”當天前來為丈夫安葬的楊女士說,“花開花謝帶去的是我們對他年復一年的思念,也象征著過往的美好如花般絢爛。”
據悉,近年來成都市積極推行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方式,各公墓、陵園積極響應號召,每年免費捐贈生態(tài)墓(格)位1500個以上,并在清明節(jié)期間廣泛開展公益安葬、集體公祭等活動。磨盤山公墓在園區(qū)黃金地段規(guī)劃建設了生態(tài)葬區(qū),先后開發(fā)“思念·更生”“時光寄憶”“時光靜美”“時光之墻”等以思念和精神傳承為主題的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壁葬區(qū)。目前,該公墓已完成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2409穴,每年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占比均超過50%。
與草共眠
4月1日,湖北省武漢市石門峰紀念公園舉辦第九屆集體公益生態(tài)藝術葬活動。圖為舞蹈演員用舞姿詮釋生命的絢爛,向逝者致敬。供圖/湖北省武漢市石門峰紀念公園
清明時節(jié),春雨綿綿。4月1日,湖北省武漢市石門峰紀念公園舉辦第九屆集體公益生態(tài)藝術葬活動,22位逝者以草坪葬的形式入土為安,與芳草為伴。
活動伊始,數位身著白色裙裝的舞蹈演員伴隨著音樂在綠樹碧水間翩翩起舞,用輕柔曼妙的舞姿詮釋著生命的絢爛。“圍繞生態(tài)、藝術主題,我們邀請了青年藝術家、音樂療愈師等用舞蹈和音樂為逝者祈福,用藝術手法呈現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的情感溫度。”石門峰紀念公園客服負責人嚴浩告訴記者。
細雨中,手捧五彩花環(huán)的禮儀師肅穆前行,數位捧著逝者骨灰壇的禮儀師緊跟其后,緩步慢行。安葬區(qū)內,綠樹環(huán)繞,芳草萋萋,每個穴位旁邊都放置了一棵松樹木樁,上面擺放著白色鮮花。在圍成一圈的木樁中間,還有一個由松果裝飾而成的藝術裝置。“在布景上,我們將因凍雨受災的松樹元素用于紀念花束、胸花等內容的設計上,希望通過這場生態(tài)藝術葬,喚起人們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嚴浩介紹。
伴隨著低沉的鼓聲與細膩的吟唱聲,禮儀人員在穴位里撒入鮮花后,將骨灰壇輕輕放入,并覆蓋上草皮植被。鞠躬、祈福、獻花……整個過程莊嚴肅穆。“不立碑、不留名,經過數月之后骨灰壇自然降解,逝者的骨灰與土地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嚴浩說道。
“母親從醫(yī)40年,主張‘來自自然,歸于自然’,選擇環(huán)保無污染的安葬方式是她生前的愿望。”市民褚先生說道,“感謝工作人員的細心安排,讓我們能為母親舉行一個既環(huán)保又充滿人文關懷的告別儀式。”
記者了解到,石門峰紀念公園已連續(xù)9年舉辦全免費集體生態(tài)葬活動,目前有2000多位逝者以草坪葬的形式長眠于此。近年來,武漢市大力倡樹綠色殯葬新風尚,共有13家公墓、陵園推出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
回歸自然
杏花細雨后,清明上春山。近日,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記者跟隨工作人員的腳步,一同登上了位于八寶山北山的生態(tài)墓園區(qū)。放眼望去,滿眼盡是春色,紫色的玉蘭花香味迷人、黃色的迎春花明亮清新……
記者了解到,八寶山革命公墓是北京市最早建設生態(tài)安葬墓區(qū)的殯葬服務機構之一。早在2014年,公墓就建設了這座現代化生態(tài)示范墓園。“我們在山體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又種植了大量的花草樹木,營造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景象,隱藏在其中的是樹葬、草坪葬、景觀石葬、花壇葬等各種生態(tài)葬式。”八寶山革命公墓新聞發(fā)言人代雷介紹。
“生態(tài)墓園區(qū)分為梅園、蘭園、竹園、菊園、松園5個區(qū),依據地勢層層分布。”代雷介紹,從2022年開始,公墓又拓展規(guī)劃出了奇跡花園、榮耀花園等特色主題生態(tài)葬區(qū),景觀設計更加別致。
記者在現場看到,奇跡花園墓區(qū)約占地100平方米,墓區(qū)的中間用文化石設計了一個小景觀,上面寫著“奇跡花園”四個大字。整個墓區(qū)有花、有草、有樹,不時還有幾只喜鵲跳躍其中,花草樹木間錯落有致地安放著占地僅0.3平方米的一個個小型臥碑。“每一位逝者就像一本書,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故事,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奇跡。”工作人員說道。前來為父母掃墓的陳女士將鮮花、水果和糕點等擺放在墓碑前。“這里的環(huán)境非常安靜、舒適,十步一景、綠樹成蔭。安葬于花草樹木之間,既能入土為安,又能回歸自然,這是父母生前的遺愿。”陳女士說。
在榮耀花園墓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寫有“在這蒼松翠柏之間,開放著永不凋零的鮮花,長眠著榮耀一生的先輩”字眼的墻壁,緊接著是一列列整齊排布的臥碑。在過道處,還擺放著供逝者家屬休息的長椅,方便他們坐在離親人最近的地方訴說內心的思念。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墓在景中,景在園中,安息于八寶山革命公墓生態(tài)墓園區(qū)的逝者融于自然,在無聲中見證四季更迭、萬物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