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又是一年春草綠,春風落日寄哀思。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弘揚孝道、追思親人、祭掃悼念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近年來,隨著“綠色、文明、環(huán)保”祭掃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敬獻鮮花、書寫寄語、網(wǎng)絡祭掃、集體公祭等形式表達對逝去親人的追思和緬懷。悄然改變的祭掃方式,既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現(xiàn)代文明的新風,讓清明更加“清明”。
紀念碑下,他們共同緬懷
“親愛的媽媽,我和弟弟來看您了!我們生活得都很好,好想念您啊!永遠記得您的音容笑貌……”4月2日,在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市民李女士在生態(tài)葬紀念墻上寫下了對母親的濃濃思念。
已近暮春的京城,芳草如茵、陽光和煦,樹木的枝頭染上了一層層翠綠。上午9時許,很多像李女士這樣的生態(tài)葬家屬來到長青生命紀念園,參加北京市民政局主辦的“2024年生態(tài)葬清明公祭”活動。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作為率先推行生態(tài)殯葬建設的省份之一,早在1994年就推出了骨灰海葬,至今已連續(xù)開展了30年。2016年,北京市又推出了骨灰自然葬(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質墓穴的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其與骨灰海葬共同形成了“政府大力倡導、財政全額補貼、國有企事業(yè)單位承辦、群眾全程免費”的北京公益生態(tài)葬模式。截至目前,共生態(tài)化安葬逝者4.2萬余名,服務家屬15萬人次。多年來,北京市在每年清明節(jié)都會舉辦生態(tài)葬公祭活動,共同緬懷歷年來進行骨灰海葬、自然葬的逝者,禮贊他們以身踐行綠色環(huán)保理念的無私大愛。
上午10時,公祭儀式正式開始。活動現(xiàn)場莊嚴肅穆,生態(tài)葬紀念碑巍峨高聳。禮兵緩步前行,列隊敬獻花籃,全體人員肅立默哀。臺上,主持人和表演者深情誦讀祭文、歌謠……臺下,生態(tài)葬逝者家屬手持鮮花,有的默默濕潤了眼眸,有的在低聲訴說著對親屬的思念。隨著2024只平安鴿的放飛,公祭儀式結束。逝者家屬有序將手中的鮮花放置在生態(tài)葬紀念碑四周。
“清明祭奠親人本是一件悲傷的事情,但今天能和這么多的家屬共同參加公祭活動,又覺得很感動、很有儀式感。”市民杜女士說,“我的母親和婆婆都選擇了骨灰海葬,我的丈夫于2022年進行了自然葬。生態(tài)安葬既節(jié)約土地又節(jié)能環(huán)保。將來,我也會選擇這種方式讓生命回歸自然。”
公祭儀式當天,工作人員還為逝者家屬準備了花瓣和黃絲帶。長青湖畔,家屬們將手中的花瓣一把把拋向空中、撒入湖中。微風吹來,湖邊樹木上的風鈴叮咚作響,紅色、白色、黃色的花瓣緩緩漂向遠方……
文化公園內,他們遙寄鮮花
思親莫讓煙塵擾,鮮花一束慰先人。近日,天津市西青區(qū)精武鎮(zhèn)精武文化公園內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紀念活動。伴隨著舒緩悠揚的音樂,來自轄區(qū)各個社區(qū)(村)的群眾代表手持鮮花,起立默哀,共同致敬逝去的親人。
“父親于2020年去世,已離開我們將近4年了。今天能用這種文明祭掃的方式來懷念他,特別有意義。”精武鎮(zhèn)匯英苑社區(qū)黨委書記韓麗蘭介紹,近年來,隨著移風易俗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用低碳環(huán)保的方式寄托哀思、追憶故人。“今天,我們社區(qū)有很多居民都積極參與到這次活動中,有的還帶來了家里的孩子,從小培養(yǎng)保護生態(tài)資源、健康文明祭掃的意識。”
今年45歲的張女士緊握手中的鮮花,不時擦拭著眼淚,“我特別想念已故的爺爺、奶奶和婆婆,他們對我都特別好。我認為,告慰他們的最好方式,就是活著的人好好生活。”說罷,張女士把手中的鮮花輕輕地放置在了寄思墻下。
記者了解到,為樹立文明、節(jié)儉祭掃的社會新風尚,今年,天津市民政局舉辦了10場市級文明祭掃進社區(qū)活動,精武文化公園就是其中一個活動地點。“每一場活動都有不同的主題,包括‘清明折花,遙寄相思’‘感恩思源,綠色清明’等,倡導居民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茶、寫一封信等低碳環(huán)保的方式進行祭掃,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情感融入現(xiàn)代文明的表達方式中。” 天津市殯葬事業(yè)管理處副處長岳井海介紹。
東麗區(qū)新立街道秀欣園社區(qū)舉辦的是“清明,讓我為您寫一封信”活動。“親愛的爸爸,您已離開我多年了,但每到這個時節(jié)都特別想您……”居民郝彥琴把對父親的思念寫在信紙上,一邊寫一邊流下了熱淚。居民劉秀云也為逝去的父母寫了一封信:“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在我小時候教育我要勤奮、要堅強的場景歷歷在目,我也會把你們的教育理念傳承下去……”
“紙短情長,用書信寄托思念,不僅更加文明環(huán)保,也讓居民有了抒發(fā)情感的載體,將平時難以訴說的想念用文字表達出來。”秀欣園社區(qū)黨委書記牛惠穎說道。
“云上清明”平臺上,他們訴說思念
前不久,遠在廣西的王穎輕點鼠標,為逝去的爺爺奶奶在湖南“云上清明” 微信公眾服務平臺上建起了一座“網(wǎng)上紀念館”,彌補了無法趕回家鄉(xiāng)祭拜的遺憾。她還將“網(wǎng)上紀念館”的鏈接發(fā)給親友,大家通過點擊網(wǎng)頁上設置的叩首、獻花等按鈕,在云端緬懷先人、寄托哀思。王穎說:“銘記先人是更好的紀念,傳承家風是最好的前行。今年,因為特殊原因不能到現(xiàn)場祭掃,一家人在追思中深刻感到,文明祭掃重在用心,我們一定會把先人們勤勞、善良的精神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
綠色追思共享文明,低碳祭掃倡樹新風。在湖南,網(wǎng)絡祭掃日漸成為清明祭掃新風尚,越來越多的群眾選擇通過云祭掃方式慎終追遠,表達對逝去親人、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緬懷。湖南省民政廳于2020年建立了“云上清明”網(wǎng)絡祭掃平臺,持續(xù)開展法規(guī)政策宣傳、發(fā)布文明祭掃倡議書,推出了“倡導移風易俗”“鼓勵黨員干部帶頭火化”“最好的紀念”“代客祭掃”“家庭追思”等政策宣傳短片,政策宣傳點擊量達380余萬次,建立網(wǎng)上紀念館達到8.7萬余個。僅今年4月1日至5日,新建網(wǎng)上紀念館就有6775個,網(wǎng)上祭掃達839余萬次。
“用一顆種子改變世界。袁爺爺,我們永遠懷念。”“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節(jié)糧愛糧,人人有責,緬懷袁隆平爺爺。”……“云上清明”開設的“袁隆平紀念館”,成為不少網(wǎng)友向袁隆平遙寄哀思的平臺。
連日來,湖南廣泛組織開展線上祭英烈、“云端”獻花寄語等系列活動,將愛黨愛國的情懷根植群眾心中,號召廣大未成年人積極參加網(wǎng)絡祭掃活動,學習黨史故事,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一名來自長沙市雨花區(qū)育新小學的學生寫下這樣的留言:“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你們?yōu)榱死硐肱c革命事業(yè),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換來我們今天幸福的學習與生活,我們應該繼承革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成長為新時代的好少年。”
寄思卡上,他們書寫心聲
連日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向陽山革命公墓內的“傳心印”墻吸引了不少祭掃群眾的關注,墻上貼滿了寄思卡,并蓋有不同樣式的紅色印章。
今年,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精心設計推出了殯葬祭掃傳承文化印章,共有4個系列76枚,供市民祭掃時在寄思卡或紙本上加蓋。“每套印章的內容都精心設計,比如,品格、品德系列印章包括自力更生、誠實守信、任勞任怨、謙虛內斂等詞語。”哈爾濱市殯葬事務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劉盛禎介紹,“這些印章將傳統(tǒng)文化與清明祭掃習俗相結合,讓市民以一種更簡潔的方式寄托哀思。”
“爸,想念您。在我心里,您從未真正地離開。”到向陽山革命公墓祭掃的王女士在寄思卡上寫完這短短兩句話后停頓了好久,情到濃時,不知該如何下筆。最后,她選擇了寫有“寬容豁達”字樣的印章蓋在了上面。“在我心里,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王女士說道。
“愛妻,愿你永遠快樂,我和女兒來看你了。”書寫寄語后,市民趙先生又在眾多印章中仔細挑選,小心翼翼地將妻子屬相“羊”的印章蓋在了寄思卡上。隨后,他和女兒一起把卡片貼在了墻上。
“有的市民將印章蓋在本子上,想拿回去教育引導孩子孝順父母,傳承良好家風。”劉盛禎介紹,這4個系列印章目前已在哈平路殯儀館、天河園殯儀館、向陽山革命公墓投入使用,市民對這種向親人表達思念的方式很認同。下一步,哈爾濱市還將開展印章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讓更多年輕人在加蓋印章的同時了解清明節(jié)的文化內涵。
記者了解到,哈爾濱市今年還在皇山公墓試點推出了“水溶祭掃”。用植物合成的木漿制成信箋,逝者家屬將寫有祝福語的信箋放入水中后,紙漿便會慢慢溶解。以水為媒,讓家屬“穿越”時間和空間,表達對已故親人的追憶和思念。
(本報記者 安 娜 王 銘 劉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