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政廳黨組書記、副廳長 劉新利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政廳瞄準共同富裕目標下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按照困難程度分層、救助內容分類、動態監測預警的思路,與時俱進健全完善各項救助制度,調整低收入人口和保障資金結構,加快推進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建設,實現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讓社會救助的覆蓋面更大、時效性更強、針對性更好、精準度更高。
優化政策供給
織密社會救助保障網絡
新疆民政廳先后起草《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工作方案(2023—2025年)》《低收入人口認定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的實施方案》等文件,通過探索社會救助制度創新,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和社會力量參與的具體舉措得到細化,低保標準調整權限得到規范,救助責任得到壓實,低保邊緣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的認定標準更加明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網更加密實。
推動數字賦能
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建設
新疆民政廳持續優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的數據錄入、數據共享、監測預警、轉辦推送等基本功能,橫向聯通18家部門單位、8家金融機構“大數據”,進行信息共享、交叉比對;縱向構建自治區、地、縣三級“大網絡”,進行實時監測、推送核查、動態管理,建成低收入人口信息數據庫。開發“新疆救助通”微信小程序,鏈接平臺資源,將“大網絡”延伸至鄉鎮、服務到個人,形成自治區、地、縣、鄉、村五級工作網絡和個人服務網絡,實現“掌上申請”不跑腿、“掌上核查”更精準、“掌上辦理”更高效。
全面摸排認定
形成低收入人口梯度救助格局
新疆民政廳優化包括城鄉低保對象在內的低收入人口準入條件,明確不計入家庭收入的7種補助、可以核減的5種收入以及不得認定為低收入人口的8種情形,特別是對車輛、工商注冊等限制條件進行適當降低,擴大覆蓋面、提高可及性。深入開展低收入人口全域全員摸排,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識別、結合實際擴圍增效,形成困難群眾分層分類的梯度格局,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扎實做好基本生活救助及專項社會救助;及時將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成員納入保障范圍,實施救助幫扶,通過分層認定、分類施救,讓救助措施更加精細、資源匹配更加精準、困難群眾更加滿意。
加強部門聯動
提升社會救助保障水平
新疆民政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印發涵蓋14個部門救助內容的42條“聯助清單”,社會救助“含金量”得到提升,部門協同更加緊密、資源整合更加高效。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做好社會救助熱線電話服務值守,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各級民政部門履行社會救助主體責任,按照10%、15%的幅度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應急管理、醫療保障等部門全力實施教育、就業、住房和醫療等專項社會救助,困難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持續深化改革
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需求
新疆民政廳爭取自治區本級專項資金開展購買社會救助事務性服務示范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動“物質+服務”更好滿足低收入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殘疾人的訪視照料、心理疏導、資源鏈接、社會融入等需求。舉辦社會救助專題研修班,開辦救助業務示范培訓班,提升基層經辦服務能力。
下一步,新疆民政部門將持續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加快社會救助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法治化建設,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有力舉措,推動救助定位從“保基本”“固底板”向“防風險”“促發展”轉變,救助理念從維護基本生活為主向維護權益與尊嚴轉變,救助格局從單項救助為主向綜合救助、立體式救助發展,救助方式從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與精神兼顧拓展,救助對象從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為主向更多低收入家庭、低保邊緣家庭延伸,救助范圍從戶籍人口為主向常住人口擴面,救助資源從均衡保障為主向經濟基礎薄弱、保障水平不高的區域傾斜,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