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玉蘭花開,春意盎然。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服務區,新設置的公共就業招聘信息欄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上面不僅張貼了就業平臺二維碼,還有不少公司的最新招聘崗位。
記者了解到,這是上海民政部門在2023年寒冬救助專項行動中探索的一個新舉措。作為人口流入型超大城市的上海市,其救助管理機構救助的受助人員中,務工不著的臨時遇困人員占比已超60%。這些人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城市里舉目無親,又缺乏一技之長,往往選擇打零工,經常饑一頓飽一頓,有時候實在沒錢了只能露宿街頭。遇到寒冬酷暑等極端天氣,他們的安危冷暖牽動著民政工作者的心。為了幫他們在城市中自食其力、安穩就業,上海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在市、區兩級救助管理機構的牽線搭橋下,目前已有10多名臨時遇困人員獲得工作機會。
細化救助工作流程
春節前,20多歲的小輝進入市救助管理站時很不情愿,“我實在是沒找到工作,連回家的錢也沒有了,不得已只能來救助站。”小輝高中畢業,從老家來滬找工作,本想憑著一身力氣找個活兒干,沒想到很不順利,帶的錢很快就花光了。
“我們發現小輝的務工意愿比較強烈,便沒有建議他立刻返鄉。”站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細化的工作流程,我們要根據受助人員的實際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幫扶。”像小輝這樣的情況,救助站在提供標準化救助服務的同時,還會問問他想找哪方面工作、有什么技能、有哪些需求等,進而幫其匹配合適的工作。
從“提供返鄉車票”到“提供就業信息”,這是上海市救助管理機構工作思路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并非一蹴而就。在去年召開的全市救助管理機構站長例會上,市、區兩級救助管理站的站長和業務骨干專題探討了務工不著人員的精準化服務舉措。特別是去年12月,上海遭遇40年不遇的極寒天氣,為避免凍傷等意外事件,全市各相關部門密切協作、積極聯動,開展了“拉網式”“地毯式”街面巡查,把不少礙于面子不肯接受救助的露宿人員勸進了救助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來滬務工不著的臨時遇困人員。
“以往,我們救助滯站的務工不著人員,主要是以資助返鄉的方式幫他們回到家人身邊。但去年以來,我們發現務工不著的臨時遇困人員比例顯著上升。因此,我們結合‘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嘗試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支持,希望從根本上幫他們擺脫困境。”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相關負責人說。
創新救助工作機制
2024年,上海市民政局首次將“為來滬務工不著的臨時遇困人員提供針對性服務”寫入工作要點,要求及時有效給予幫助。但是,去哪里找工作?誰來幫著找工作?上海市救助管理機構積極創新工作機制。
第一步是“走出去”。來滬務工不著的臨時遇困人員最怕的就是遇到“黑中介”,上海市救助管理機構便主動對接市、區就業促進中心及正規勞務中介公司,在就業平臺方面進行前置把關,形成“救助+就業”聯動幫扶機制,確保受助人員在救助站接觸的就業信息真實可靠。
2月24日,在黃浦區就業促進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作為承辦單位之一,首次組織來滬務工不著的受助人員走出機構,參加“樂業上海優+”行動——上海市春季促進就業綜合性大型招聘會黃浦分會場活動。在活動現場,一名河南籍受助人員感慨道:“我到上海后找工作并不順利,帶的錢很快就花光了,實在不好意思空著手回家。幸運的是,我來到了救助站,這里的工作人員把我當作朋友一樣,勸我不要放棄,還陪我到招聘會找工作。”最終,這名受助人員找到了超市配送員的工作。
第二步是“請進來”。“去年12月以來,我們已經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日常聯絡制度。”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康清萍介紹,“一是在站內救助區的醒目位置張貼‘上海市公共招聘’二維碼,在日常救助服務過程中指導受助人員通過‘隨申辦’在線登錄招聘平臺,填寫個人信息,搜索招聘職位;二是在公共區每周更新‘黃浦就業’招聘信息供受助人員選擇;三是與市站所在地的黃浦區就業促進中心建立聯絡員機制,區就業促進中心針對受助人員的特點,梳理零工崗位,定期向市救助管理站推送招聘信息,從而幫助我們更精準地對接就業需求。”
“為受助人員提供合適的就業信息比想象中難很多。”市救助管理站社工科副科長高慶東觀察到,年輕人找工作選擇面比較寬,但在上海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哪里有工作,需要就業信息方面的支持;年紀大一些的找工作相對不容易,不僅要盡可能幫助其匹配就業資源,還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幫他們調整好心態。
推動市區聯動服務
救助管理機構要想融入全市促進就業大格局中,就不能僅在市級層面試點,而要市區兩級協同。為此,市救助管理站加強了對16個區級救助管理機構的業務指導,要求各區救助管理站結合實際提供就業幫扶,推進市區兩級招聘崗位信息共享。
在金山區救助管理站里就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去年12月開展街面巡查時,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名蜷縮在橋洞下的露宿者。工作人員反復勸導其入站接受救助,他卻禮貌地表示拒絕:“救助站離我上班的地方太遠了。我住在橋洞下,騎共享單車10分鐘就能到上班的地方。”原來,他每天都在打零工,工資也不高,為了省錢選擇住在橋洞下,省下的錢則全部寄回家里。
“可是,寒潮來襲,萬一凍病了不是連零工也沒法做了嗎?”工作人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嘗試與他所工作的工廠取得聯系,又找到為他介紹工作的勞務中介,在救助站的牽頭下進行了多方協調。最終,工廠認可他的工作能力,與他簽訂了長期合同,并提供了員工宿舍。
“通過這件事,我們還探索出了一條與勞務中介合作的新路子。”金山區救助管理站負責人包全洪介紹,“一旦有打工意愿的臨時遇困人員來到救助站,我們就和一家中介聯系,有時中介免費上門服務,有時還陪同受助人員到工廠面試。目前,已介紹成功9例。其中,一位云南小伙子給我印象最深。他因為和父母賭氣,已離家出走10多年。我們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中介幫他介紹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整個人也有精氣神了,過年時開開心心回家了。”
努力能把事情做成,用心能把事情做好。在采訪中,記者真切感受到了救助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的為民情懷。新形勢下,救助管理機構的服務對象已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流浪乞討人員,人員多樣了,服務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救”“就”聯動,以“就”促“救”,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內在要求,也是上海市民政系統創新工作的舉措。讓更多人實現“樂業上海”的夢想,上海市救助管理機構正在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