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慈善法的決定,新修改的慈善法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其中一大亮點即第九十六條:“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社區慈善組織,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發展社區慈善事業。”
為推動社區慈善發展,中國社會保障學會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開展了社區慈善實驗項目,由9名高校學者分別聯系北京市大興區天宮院街道興宇社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大龍社區等10個社區,提供專業支持。
本報今日邀請其中5名學者,分別是浙江工商大學英賢慈善學院教授楊方方、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趙文聘、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周緣園、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講師蔡澤昊、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教授趙曉芳,共同探討社區慈善的定位、發展路徑、資源統籌等,為促進慈善事業與社區和諧發展建言獻策。
本報記者 趙曉明
記者:什么是社區慈善?如何定位、有何特點?
楊方方:慈善事業的劃分有多種維度,按服務的目標群體類型、慈善供給內容與形式等劃分,可以得出具有不同限定、不同前綴的慈善事業。社區慈善從社區維度對慈善事業進行劃分,是慈善需求的采集窗口,能夠指引社會慈善資源的流向,既是直接的慈善供給者也是間接的慈善資源協調者,是整個慈善體系的“底盤”。
周緣園:社區慈善在名稱上由社區和慈善兩個概念構成,在基層治理目標和方式的變化中,兩者逐漸產生關聯,慈善實踐的場域開始聚焦社區,既體現出社區功能、治理的新內涵,也體現出慈善實踐的多元化、多樣性和創新性。社區慈善作為慈善事業的一種形態,應具備三個特征。一是社區內驅性,社區慈善的問題和需求產生于社區,服務對象居住在社區,慈善資源使用在社區,行動效果體現在社區。二是共同體性,以社區為平臺,居民在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成為共同受益者。三是嵌入性,作為一種以社區為基礎的福利表達,社區慈善需嵌入當地的經濟、社會結構中,發展水平與自身人力資源、社會資源密切相關。
趙曉芳:社區慈善即慈善事業社區化,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立足社區實際,動員社區力量,統籌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強化社區功能,提升社區居民生活品質。
社區慈善是我國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了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框架,在“三社聯動”基礎上增加了作為主體要素的社區志愿者、作為資源要素的社會慈善資源,反映出基層治理邏輯的深刻變化。
社區慈善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社區慈善事業符合我國傳統的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行善邏輯,積極培育社區志愿組織,鼓勵慈善組織觸達社區,直接服務于社區居民,更易為大眾接受。
蔡澤昊:社區慈善區別于專業機構實施的慈善,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問題解決方式更加直接。社區貼近居民生活,獲取慈善供需信息更加有效。社區慈善事業能夠充分發揮其連接供需兩端的樞紐作用,并在社區場域內解決供需不匹配的問題。二是以居民參與為重要內容。社區慈善強調社區居民內驅動力的發掘與調動,通過“家門口的慈善”形成人人參與慈善的新格局,提升居民的慈善意識。三是與基層治理緊密連接,是提升基層治理社會化、專業化水平的有效突破口。
記者:發展社區慈善主要是為了解決哪些問題?如何發現、了解居民的真實需求并提供解決方案?
周緣園:社區慈善應聚焦社區發展中居民共同關心的問題,這些問題一類是傳統慈善領域的問題,主要包括對困難群體的救助和服務;另一類是公益領域的問題,包括科教文衛、環境保護等。慈善領域問題,因其客觀性及顯性特征,更容易被發現,也因其解決機制相對成熟,能夠更好地被回應。公益領域問題,則更具隱性特征,需要社區主動發現和回應。這兩類問題都需要引導和動員居民真實表達需求,圍繞這一點應建立兩個機制。一是表達與回應機制。讓居民有渠道反映訴求,使其逐漸進入主動角色,同時,確保機制運行暢通,及時回應反饋,推動良性發展。二是信任與認同機制。社區慈善究其根本是社區關系的建構,居民的主動參與和內生性鄰里互助,只有在熟人社區才能真正實現,需以慈善活動鏈接居民參與,構建社區信任體系。
趙文聘:一方面,新時代,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高;另一方面,在城鄉社區,公共生活與社會交往不足,難以提高社區認同感和凝聚力。推進社區慈善應當著眼于居民對提升生活品質、分享社區發展成果、增強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美好期待,重點關注城鄉社區人文關懷和民生溫度,以慈善活動改善人際關系,凝聚社區發展共識。
蔡澤昊:社區慈善的首要任務是聚焦社區場域下居民的需求、解決社區在發展過程中的痛點和堵點問題,尤其是那些傳統慈善、基本公共服務難以高效解決的需求和問題。
社區慈善在提升基層治理與創新能力、增強居民慈善意識與參與積極性、促進社區融合發展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應當建立常態化運行的社區樞紐型慈善組織,主動協調各方力量,了解居民真實需求,并分類梳理。例如,將應當由基本公共服務解決的問題反饋給相應部門;鏈接慈善機構、愛心企業等外部資源,解決需要專業支持的問題;能夠通過社區“慈善達人”、志愿服務隊解決的問題,盡可能利用社區基金等資源,動員社區居民參與。與此同時,應在項目實施和活動開展過程中建立事前議事、事中參與和事后反饋機制,確保居民需求得到及時響應和有效解決。
楊方方:社區慈善的目標多元,從切實滿足生活保障的物質需求到傳遞情感再到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情感連接,能夠解決的問題是多層次、多維度的。
不同的社區往往有不同的慈善需求,這是社區的多樣性、差異性決定的。獲取社區居民的真實需求,我們需要扎根社區,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基礎上與社區居民互動,分析表層需求背后的動機和潛在需求,從而獲取真實且精準的需求信息,以盡可能提高資源配置效能。
記者:社區主要有哪些慈善資源?如何動員慈善資源形成有效合力?
蔡澤昊:從資源分類看,社區慈善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分類: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資金型、實物型和服務型資源;社區內部資源和來自外部但用于社區的資源;免費服務型和低費用服務型資源;日常需要型和成長發展型資源;“造血型”“用血型”和“輸血型”資源。
探索社區慈善資源動員機制,各社區可根據自身稟賦加強以下幾方面建設。一是建立樞紐型組織的管理運行機制。重視樞紐型組織的人才隊伍能力建設,有效、深入挖掘居民需求,并協調各方力量。二是創新資源籌集與整合機制。拓寬捐贈渠道,創新捐贈方式,如慈善超市、在線捐贈,為社區居民參與慈善提供平臺。三是構建多元參與的服務實施機制。一方面,推動基層治理與社區慈善相互促進;另一方面,應當將物業、商戶、社區達人、志愿者、專業機構等共同納入社區服務體系,形成服務矩陣。
楊方方:社區慈善既包括傳統的慈善活動,也包括現代的慈善模式,是多層次慈善認知和全方位生活保障供需圖景的現實樣本。社區慈善可以開發、挖掘的供給資源看似有限,但可以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培育,促使其不斷地生長、轉化、循環。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各類資源中,愛心和情感及背后的慈善意識彌足珍貴,一是要在不同代際和不同圈層之間錨定交集、尋找共識,設計與目標群體深層需求高度匹配的項目;二是要注意資源動員的節奏、頻率和尺度;三是以成長為內在指向,加強慈善資源的有效銜接,變項目“并聯”為“串聯”,合理分配慈善資源,以長期的慈善活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趙曉芳:應該明確發展社區慈善事業遵循的基本原則。一是以人為本,服務居民。將服務社區居民作為社區慈善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協同聯動,資源共享。建立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凝聚社區慈善力量,深入發展社區慈善事業。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從社區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社區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周緣園:社區慈善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包括人力、資金、物質、組織等;無形資源包括關系、技能、情感、技術等。有形資源容易量化,能夠直接被利用;無形資源不易量化,它可以支持有形資源發揮更大作用。相比較而言,有形資源的再生性弱,對外部的依賴更強;無形資源再生性強,關系、情感、技能均可以內部生成,而它們正是社區慈善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慈善資源要形成有效合力,離不開樞紐型社區慈善組織,通過它能夠鏈接資源,對接供給和需求,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記者:社區基金如何公開、透明、高效地實施社區慈善項目、使用每一筆善款,讓更多居民受益?
周緣園:社區基金已成為發展社區慈善的重要方式,各地均在探索社區基金使用的規范性和有效性。以廣州為例,社區慈善基金多在市、區慈善會設立專項賬戶,街道或社區設立管委會對其日常運行進行監督管理。社區人員發現需求后,向管委會提出基金使用申請,管委會會議討論,通過后向市、區慈善會申請經費,審核后發放。
社區基金要使更多人受益,一是要擴大社區基金的使用范圍,拓展項目的實踐領域;二是豐富社區基金決策參與主體和形式,采取居民議事的方式,居民自己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制訂解決方案,邀請各方代表參與議事會,形成社區基金使用決策。
蔡澤昊:一是完善社區基金管理機制,成立由社區負責人、捐贈與募集方、慈善組織代表、居民代表等組成的委員會,全面負責資金籌集、使用、監督等事務,建立可操作性強的資源籌集機制、項目審核機制、服務實施機制、宣傳與信息公開機制。
二是宣傳正面典型,及時、多渠道公開相關信息。在樹立正面典型的同時,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公示資金使用情況和項目進展,確保信息公開透明。
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培訓。負責社區慈善事業日常管理、運營的往往不是專職人員,應加強對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提升其項目管理、信息技術、資源動員等方面的能力。
四是重視數字技術賦能。提高社區慈善事業日常運營的數字化水平,讓居民方便快捷地查閱相關信息,提升監督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