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讓遇困群眾有人問有人幫有人扶
——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的成都實踐

時間:2024-04-2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晶晶

“情系百姓解民憂 、政策到戶辦實事”“心系百姓、 體恤民情、 民政之光”。日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簡陽市的困難群眾田某、邱某分別為成都市民政局送來錦旗,感謝對他們的暖心幫助。

群眾認可的背后,是成都市精準跟進民生動態變化,破解堵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的探索。這一實踐被列入第六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案例選 文化·社會篇》。

如何實現精準高效救助

——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成都市金堂縣困難群眾徐某,2023年5月確診重疾,在院治療。其子殘疾,在洗車場打零工。原本在家務農的妻子,承擔對徐某的照護。

了解到徐某家的情況,縣民政局工作人員立即核查其家庭經濟狀況。經核查, 徐某兒子每月工資收入3600元,徐某妻子每月種植養殖收入480元,在不考慮剛性支出的情況下,家庭人均月收入已超過當年每人每月860元的農村低保標準。

像徐某家這樣,家庭人均月收入雖超過低保標準、但因疾病等剛性支出影響基本生活的家庭,在成都市并不是個案。

針對傳統社會救助更多關注家庭經濟財產狀況,對相對困難群體在物質生活的“難”和發展能力的“困”方面的求助缺少判定方法的實際,成都市民政局將著力點放在創新社會救助制度,建立更加精準高效、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上。

為破解過去以單一家庭收入核算為標準的補差認定模式帶來的問題,2023年8月,成都市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工作規程》,綜合考量家庭財產市值、實際營收等情況,明確對五類收入不計入家庭收入、六類家庭經濟(財產)狀況可視情適當豁免。

根據這一政策,徐某已產生的醫療自負費用平均到在院6個月的每一個月,再扣除每月剛性支出,徐某家庭的月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便符合低保申請條件。

《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工作規程》實施后,金堂縣民政局立即聯系徐某,幫助其家庭申請低保。2023年9月,徐某一家被整戶納入低保。在全面落實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時,金堂縣民政局根據他們家的救助需求,分層分類施保。

成都市還修訂出臺《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救助辦法》《關于進一步完善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立足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完善政策。

成都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負責人介紹,根據低收入群體致困原因及困難情形,成都市建立了以絕對困難群體、相對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暫時陷入困境的其他群體為救助對象的分層分類救助體系,并采取系統、動態、聯系的方法進行調整,有效克服了過去低保政策的“懸崖效應”,推進社會救助更溫暖、更精準、更高效。

如何精準找到困難群眾

——關愛走訪與大數據融合

從茫茫人海中找到困難群眾,是開展精準救助的關鍵。成都市民政局給出的答案是“大數據”和“鐵腳板”兩條腿走路,且這兩條腿走好的關鍵是將社會救助納入基層網格治理。

借鑒全市民政部門領導干部聯系低保戶和特困戶制度、開展走訪特殊困難群體巡訪關愛行動的做法,成都市委黨建引領“微網實格”治理工作專班在全市黨群便民服務中心設立“救助行政人員+救助專業社工+N個志愿者”的服務團隊,根據困難程度,建立特殊困難人群“紅黃藍”三色走訪關愛機制。對“紅色”人群,每2天走訪一次;對“黃色”人群,每周走訪一次;對“藍色”人群,每月走訪一次。

2023年3月,成都市雙流區民政工作人員在走訪中發現居民周某生活困難,馬上反映給街道。

雙流區民政工作人員介紹,經核查,70多歲的周某有3個兒子,大兒子和小兒子患有重病,二兒子智力殘疾。一家人雖然生活困難,卻沒有申請救助的打算。

“當時,我認為自家情況不符合救助條件,再考慮到周邊都是熟人,申請救助,面子上有點過不去。”周某說。

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向周某及其家人講解救助政策,并告知他們申請救助的渠道等。

2023年6月,周某在雙流區民政局的幫助下申請低保。考慮到周某家的實際困難,雙流區民政局還幫助其二兒子申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鏈接雙流區醫保局、慈善會,幫其落實相應的救助幫扶。同時,將其一家納入“黃色”走訪關愛對象,每周安排社區工作人員或救助社工走訪一次。

成都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紅黃藍”三色走訪關愛行動中,基層工作人員主動向困難群眾問近況、巡安全、送服務。一方面及時掌握遇困群眾“急難愁盼”,另一方面及時更新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系統上的臺賬信息,解決了社會救助基礎數據從哪里來、誰動態更新的問題,為分層分類救助幫扶提供了堅實基礎。

如何提升社會救助服務能力

——撬動多方資源培育專業力量

雙流區低保對象小嘉和妹妹,今年32歲,是一對患有肢體二級殘疾的雙胞胎姐妹,與父母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2022年年底,小嘉母親確診腦血管瘤,入院治療,父親白天工作,晚上還要去醫院看護母親,姐妹倆的照護落在年邁的爺爺奶奶身上。

在日常走訪中,社工了解到小嘉一家的困難后,立即將情況上報。區民政局工作人員和社工詳細分析其情況,梳理政策,圍繞需求制訂幫扶計劃,主動聯動部門、社區、志愿者等資源,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姐妹倆安排入住托養機構,解決了小嘉一家的照護難題。

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高效運轉的關鍵,在于提升基層社會救助服務能力。

然而,成都市之前的社會救助經辦業務,主要依托鄉鎮(街道)一級的基層辦事人員。他們多為兼職且流動性較大,存在著對救助政策認識不到位、應對復雜情況能力不足等問題。

據了解,早在2016年,成都市按照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機構運營的原則,在市、區(市、縣)、鄉鎮(街道)三級建立了社會關愛援助中心,推動多方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服務。近兩年來,成都市民政局持續深化社會關愛援助服務體系建設,對經政府救助后仍需要救助幫扶或政府救助不能覆蓋的困難群眾,由各級社會關愛援助中心組織慈善組織和社會服務機構等及時跟進。

記者在雙流區社會關愛援助中心了解到,通過加強培育,社工機構已參與到救助對象識別、常態關愛巡訪、救助政策研判、個案服務提供、慈善資源鏈接等救助服務供給中來。

對全市124名從事2年以上社會救助工作的社會工作者和84家社會組織予以專業資格確認,鼓勵其手把手教新入職人員政策、方法;建立全國首支特殊困難群體專業心理咨詢“心社聯動·關愛隨行”志愿服務隊伍……成都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成都市通過系列舉措,以救助這根針,穿起政府、市場、社會的資源,引導多元力量參與,創新救助服務供給方式,提升社會救助服務能力,滿足了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

“成都市民政局將持續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不斷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千方百計兜住最困難群體,保住最基本生活,增強為民服務本領,切實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成都市民政局負責同志表示。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