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它像一個拓荒者,全身都浴著陽光,面對著千里戈壁,兩眼閃耀著希望……”60多年前,詩人艾青來到新疆石河子,寫下了《年輕的城》這首獻給軍墾開拓者的熱情贊歌。
今年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年輕的城日新月異,但當年那些扎根于此,把荒漠變成綠洲,讓城市拔地而起的年輕人,如今已是滿頭銀發,為他們創造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是兵團民政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4月中旬,記者走進軍墾名城——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近距離感受這顆戈壁明珠的獨特魅力,深入了解當地聚焦老年人就餐實際困難,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的扎實舉措。
呵護老一輩軍墾人的幸福“食”光
早上8點半,石河子市軍墾家風廣場,跑步、羽毛球、太極劍……晨練的居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開啟了新的一天。
在一處僻靜的空場上,63歲的田先生正在用彈弓打靶。“每天練習1小時左右,既能鍛煉身體穩定性,又能鍛煉手眼協調能力。”田先生告訴記者,他的父母是1961年到新疆的,當時他還沒有出生,算是第二代兵團人。
與此同時,在石總場北泉鎮花園社區的老年助餐點,熱乎乎的飯菜已經擺上餐臺,一眼望去,有芹菜腰豆、土豆絲、蒸紅薯、煮雞蛋,還有饅頭和白粥。
“我6歲來到新疆,一直在這里生活、工作。”社區居民黃愛香說,“老年助餐點不僅環境衛生,飯菜味道也好。”
王愛云領著84歲的母親來到餐廳。“我媽年輕時來新疆,現在年紀大了,耳朵聽不清了,我身體也不太好。原來都是我愛人做飯,最近他沒在家,我們娘倆吃飯真發愁。”王愛云告訴記者,自從餐廳開業,她就幫母親辦了卡,一天三頓都在這里吃,“離我家挺近的,我也打算辦張卡一起吃。”
記者在餐廳里看到,吃飯的除了老年人,還有不少圍坐一桌、邊吃邊聊的年輕人。他們表示,餐廳的環境特別好,菜品種類也多,口味挺好的。
在餐廳的一角,記者發現,有一塊用屏風隔出來的空間,里面擺放著圓形餐桌,桌上放著印有“生日快樂”字樣的氣球,墻上的圖案是一棵許愿樹,周圍寫滿了祝福的話語。
“這個助餐點可以舉辦生日會。”石河子市銀齡養老院院長馬榮學介紹,依托于銀齡養老院配套的食堂,助餐點可以為周邊老年人提供營養美味的餐食。助餐點旁邊還有乒乓球室、桌球室、圖書室,并開設了棋牌區、書法區、手工區,老年人不僅可以吃飯,還能開展多種文娛活動。
在助餐點門口,記者看到了一塊印有“八師石河子市長者助餐服務機構”的銘牌。工作人員介紹,這塊銘牌由市民政局統一制發,上面的LOGO是軍墾的“墾”字拼音首字母“K”的變體,左邊是一位弓著身子墾荒的人,右邊是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組成的愛心形狀被兩個綠色同心圓包圍,圓環內是8顆紅星。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LOGO表達了老一輩軍墾人將青春獻給了邊疆,如今我們要以崇敬仁愛之心來呵護他們的晚年生活。這也突顯了石河子市全心全意以優惠、實惠、普惠、智慧的服務為老年人打造幸福晚年的理念。”
因地制宜探索,讓老年人吃飯更省心
臨近中午,馬月平騎著電動車買菜歸來,正要回家給孫子做午飯。今年71歲的他,老家在山西長治,1958年隨父母來到石河子。
“原來這里一棟樓房都沒有,全是平房和地窩子。”說起今昔生活的對比,馬月平表示,現在條件好了,家里住上了三居室,平時除了照看孫子,其他時間就是在社區打打乒乓球,在文化廣場和老朋友們打打牌,每天都過得特別舒心,“我給現在的生活打90分。”
說到一日三餐,馬月平表示,他去老年助餐點吃過幾次飯,感覺口味比較適合老年人,價格也實惠,希望這樣的為老服務更多些,這樣才能讓晚年生活更安心。
“這兩個菜是素的,這三個菜是葷的。”午餐時間,紅山街道二十五社區軍墾之家長者食堂里,就餐的老人已經在排隊打飯。這家長者食堂由城投泰盛城市服務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公司每天都會派工作人員到食堂開展服務。當天值班的是董言哲,他剛剛接到電話,有社區老年人需要送餐上門,他在取餐窗口打了一份套餐,用袋子裝好后就出發了。
“您好,我是城投公司的,這是您要的午餐。”來到75棟5單元二樓,董言哲敲開了姚秀英老人的門,并把熱乎乎的午餐遞過去。姚秀英接過午餐連聲說:“謝謝你們幫我把飯送到家。”
“我們社區的戶籍人口有8500多人,其中老年人占比超過28%。”二十五社區居委會主任胡明川告訴記者,為了讓長者食堂持續穩定運營,社區制作了“連心卡”,發放給全社區328名聯戶長,這些聯戶長多數不到60歲,但拿著“連心卡”到食堂就餐同樣可以享受優惠價格,“這項舉措不僅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也給長者食堂提供了更加穩定的客源。”
“在推進老年助餐服務過程中,我們反復思考了政府、市場、社會應分別扮演什么角色。”石河子市民政局局長彭力表示,助餐服務最初是由當地一些日間照料中心做起來的,后來又有餐飲企業、社區食堂、機關食堂加入進來,并逐漸探索形成了包括“養老機構+助餐”“餐飲企業+助餐”等在內的7種老年助餐服務模式,“這些模式依托已有的機構和資源,因地制宜發揮各自優勢,增進了老年人福祉,也給計劃開展老年助餐服務的社區提供了經驗。”
按市場規律辦事,給老年人持久的幸福感
下午6點,東城街道四十社區,孩子們陸續放學歸來,社區長者餐廳里也熱鬧起來。喬艷芳是這家餐廳的工作人員,她在外賣窗口忙著把居民選購的麻花、發糕、花卷、酸奶炸糕等打包裝袋,她的愛人在后廚忙著洗菜、切菜,為當晚的臊子面、炸醬面準備材料。
80歲的李學恒買了兩個花卷和一塊發糕,一共消費2元。“不想做飯了就來買點主食,回去煮點稀飯,簡單吃一頓,總之就是方便。”李學恒說,“現在生活好了,平時想吃啥就吃啥,長者餐廳解決了老年人在家做飯不方便的問題,讓我們沒有后顧之憂。”
76歲的彭正榮還沒在長者餐廳吃過飯,他表示,社區開了長者餐廳后,他非常高興,經常過來看看,印象最深的就是干凈,比一般的餐館強得多,目前他身體還可以,以后要是做不動飯了,也打算到這里來用餐。
“我17歲到新疆,至今依然吃不慣皮牙子。”81歲的徐傳家笑著告訴記者,他經常到長者餐廳吃飯,也喜歡和朋友聚在這里聊天。“餐廳的食譜每天都發到微信群里,老伴下樓不方便,我吃完再幫她買一份帶回家。”
記者了解到,石河子市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23.2%,已步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同時,根據石河子大學的調研結果,排在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前三位的依次是助餐、家政、理發。由此可見,助餐服務已經成為老年人的迫切需要。
“兵團的老年助餐服務是關愛兵團老一輩軍墾人的重大民生工程。”兵團民政局副局長田固表示,兵團的老年人來自五湖四海,都是當年支邊的青年,這些人把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屯墾戍邊,在最艱苦的地方奮斗了一輩子,如今他們年事已高,對養老服務的需求非常迫切,民政部門必須扛起責任,從實際出發,把老年助餐服務工作做好,提升兵團老年人的獲得感。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是我們推進老年助餐服務的基本遵循。”在兵團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郭正耀看來,老年助餐服務的關鍵是“助”,工作重點是提供服務,核心是解決老年人吃飯不方便的問題。因此,不能一哄而上,必須按市場規律辦事,要把閑置的資源整合起來,讓老年助餐服務機構能夠穩定可持續運營,給老年人提供持久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