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應對老年認知障礙,家庭和社會準備好了嗎

時間:2024-05-0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黃   瑤

給患有重度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擦拭嘴角、清理排泄物、換洗床單和衣物、做飯、喂藥……北京大學教授胡泳的一天24小時被切割得很碎。日前,《當一位北大教授成為24小時照護者》的自述文章在網絡上刷屏,作者胡泳認為當前社會對認知障礙老年人的情況不甚了解,呼吁社會關注老年人的需求。

據《2023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數據及防控策略》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到2050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將突破4000萬。面對這一龐大的需要特別照護的群體,家庭和社會是否做好了準備?老年認知障礙友好型社會環境又該如何營造?

篩查率就診率偏低

認知障礙防治意識有待提升

目前,認知功能障礙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和路易體癡呆,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70%左右都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認知障礙難以徹底治愈,因此防治是重點,要早篩查、早發現、早干預。《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知曉與需求現狀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總知曉率超過九成,但主動就診率僅有一成多。根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診療現狀調研報告》,我國近六成患者在出現癥狀后才首次就診,體檢或認知篩查發現問題后進一步明確認知障礙的患者僅為10.06%。“很多老年人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下降是自然衰老的一種正常表現,沒有早期篩查的意識。”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武笑楚告訴記者,目前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尚無特效藥,等到患者所有的臨床癥狀出現時,太多的神經元已經死亡,基本上難再逆轉,“若能早篩查、早預防,可以減少1/3的患者。”

為推動認知障礙篩查率提升,2020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探索開展抑郁癥、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2年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社區(村)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率達80%。

加強早期有效干預

把專業理念應用于行動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老年癡呆癥等的有效干預”。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開展老年癡呆防治促進行動(2023—2025年)的通知》也明確,“有條件的地區要對初篩發現的癡呆風險人群進行分類干預服務”“根據老年人認知功能狀況,提供認知訓練干預,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輕度認知障礙是干預的最佳時機,病程是可控,甚至是可逆的。”據武笑楚介紹,認知功能從高到低分為無認知損傷、主觀認知下降、輕度認知障礙和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又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對輕度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患者采取積極的預防和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記者梳理發現,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海南等多地開展了老年認知障礙早篩干預服務,比如海南省將“老年人認知康復數字療法試點”列入2023年為民辦實事事項,對篩查結果提示有認知下降或認知損傷且有診療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數字療法服務。同時,也有一些社會組織,比如上海剪愛公益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剪愛),重點瞄準主觀認知下降和輕度認知障礙人群提供分類管理和分級干預方案。

剪愛深耕腦健康與認知癥預防領域11年,進行了許多探索,比如針對社區的主觀認知下降人群開辦“記憶學堂”腦健康教育項目,提升居民腦健康素養與認知儲備,同時創建靜明薈社區體腦激活中心,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提供家門口的腦健康綜合干預服務,像運動、營養、認知訓練、記憶力訓練等。“我們2015年提出認知障礙分級預防體系框架,一級預防治未病,二級預防治欲病,三級預防治已病,目前受益人數超過2萬人。”剪愛創始人湯彬表示,有效應對老年認知障礙需要建立健全包括倡導、科普、教育、篩查、診斷、干預、治療、照護所有環節的全程管理社會支持服務體系。

減輕家庭照護重負

開啟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環境建設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見的癥狀包括忘記關火、忘記回家的路,性格變得急躁易怒或者不愛社交,甚至失語、失認等,病程進入中晚期,患者家庭就要面臨怎樣照護、誰來照護等一系列復雜問題。特別是隨著疾病進展,家庭照護會逐漸擴大到全面的個人照護和幾乎不間斷的監管,慢慢超出家庭成員的承受能力,患者個人及其家庭照護者都急需專業的后續支持。

從吃飯靠喂到自主進食,從鍛煉看心情到獨立行走,趙文軍(化名)老人入住湖南省長沙阿默認知癥照護中心后,規律服藥、適當運動、鍛煉思維,他從“高需求寶寶”化身“聽話的好學生”,狀態好轉。近年來,順應認知障礙老年人的特殊照護需求,認知障礙專門照護機構、養老機構失智照護專區在多地不斷涌現,有些地方還制定了養老機構認知障礙照護服務地方標準,邁出了規范化發展的步伐。但與數量龐大的認知障礙老年人相比,目前能夠提供專業照護的養老機構嚴重不足,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專業的認知障礙支持服務成為眾之所望。

“看到母親臉上重現笑容,我真的很開心。”徐芝煥(化名)的女兒欣喜地表示,母親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在上海市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接受專業日托照護200多天后,不再像之前那樣排斥與外界交流,而她自己也在認知癥家庭支持中心學習了專業照護知識和技能。據了解,天山路街道開展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以來,為社區老年人提供認知障礙宣傳、篩查、資源轉介、日間托養、家屬支持、非藥物干預、就醫轉診等服務,建立起以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認知障礙專業照護型日托為核心的認知障礙友好社區網絡。

2019年,上海市在全國率先試點推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整合醫療機構、專業社會組織等認知癥專業照護資源,引導認知障礙患者在社區早發現、早就診、早干預、早支持,打造認知障礙全鏈條服務體系,并出臺了《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指南》地方標準,推進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體系建設的標準化、規范化。目前,全市開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的街鎮達到170家,占全市街鎮總數的80%。

如今,四川成都、浙江杭州、山東青島等地都在探索推行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讓認知障礙老人及其照護者得到越來越多的關心和幫助。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