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笑容是她工作的目標和動力
選手檔案
姓名:程鑫
崗位:山西省老年公寓護士
從業時間:3年
選拔賽成績: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養老護理員職業競賽山西省集訓選拔賽第二名
本報記者 祝 闖
今年25歲的程鑫,已在山西省老年公寓工作了3年,她細心的護理、耐心的服務和開朗的性格深受老人和家屬的好評。
2月9日,程鑫在早晨查房時發現70歲的王萍(化名)老人出現了一瞬間的雙眼上抬和嘴唇發紫現象。考慮到老人常年臥床、無法自主表達,程鑫立即聯系了值班醫生,隨后遵照醫囑給老人進行低流量吸氧,緩解了老人的癥狀。“醫生經過會診認為,老人的表現是腦梗前兆,通常出現在早晨。如果不及時吸氧,很容易出危險。”程鑫說。老人的兒子得知此事后,對程鑫的悉心照護表示了感謝。
程鑫告訴記者,老年公寓里的老人身體狀況和照護需求各不相同,有些老人患有多種疾病,在照護時需格外細致。每次給老人用藥、護理后,她都會再仔細觀察一會兒。“通常做完護理,我都會和老人聊上兩句,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和心理情況。”程鑫說。
今年67歲的李書(化名)老人,患有腦梗,肢體右側偏癱,并伴有語言障礙,與人交流只能點頭、搖頭。程鑫每次給李書做護理時都會耐心詢問訴求,有時為了弄清楚老人的意思,要花上比較長的時間。
“喝水?”搖頭。“吃東西?”點頭。“吃飯?”搖頭。“吃水果?”點頭。“吃蘋果?”搖頭。“吃香蕉?”點頭……5月12日,程鑫為李書做完護理后,兩人進行了以上這番交流。
很快,李書的女兒就把香蕉送來了,她感慨地對程鑫說:“你真有辦法,老人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
作為老年公寓的一名年輕護士,程鑫在工作中得到了歷練和成長。程鑫向記者說起了一次面對突發情況時的經歷。當時,一位失能老人突發疾病,血壓和脈搏值急劇下降,趕去幫忙的程鑫心里很慌張。看到一旁的醫生、護士長鎮定有序地搶救老人時,她才緩過神來。程鑫回憶說,通過這次經歷,她更加認識到了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具備專業的技能和穩定的心理素質,才能為老人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服務。
“對我來說,養老護理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使命。”程鑫表示,老人的笑容是她做好工作的目標和動力,今后她將繼續努力提升專業水平,讓老人安度幸福晚年。
鍛造工匠精神 敬畏每一個生命
選手檔案
姓名:賀慶春
崗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一殯儀館遺體火化部部長
從業時間:19年
選拔賽成績: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黑龍江省選拔賽遺體火化師賽項第一名
本報記者 劉靜靜
只要工作需要,哪怕是凌晨,他也會義無反顧地奔赴崗位;面對逝者家屬需求,哪怕再難,他也會憑借過硬技術盡全力滿足;高溫炙烤下,哪怕衣襟濕透,他也堅持做好人生終點的送行者……
他叫賀慶春,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一殯儀館遺體火化部部長。“用服務溫暖家屬、用堅守印證匠心、用行動詮釋敬業,做好‘生命擺渡人’。”這是他一直踐行的工作誓言。
賀慶春告訴記者,從事殯葬工作19年來,有很多故事讓他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是火化一名出生僅3天的嬰兒。當時,年輕的父親抱著已經去世的孩子淚流滿面地拜托賀慶春“留下孩子的骨灰”。可是,孩子實在太小了,骨骼還未發育完全,幾乎無法燒出骨灰。但看著孩子父親懇切的眼神,賀慶春還是拼盡了全力去試。三秒一觀察、五秒一調控,最終完成了這次有難度的火化任務。“謝謝您,謝謝您!”孩子的父親緊緊抱著骨灰盒不停地向他道謝。
憑借專業技術完成逝者家屬的心愿,賀慶春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在賀慶春眼里,遺體火化師需要秉持工匠精神,在技能上精益求精,懷著敬畏之情完成好每一次遺體火化。剛入行時,賀慶春每天都拿著一個小本子,記錄老火化工在工作中的每一步操作,遇到不懂的地方時總是喜歡問一句“為什么”,并記錄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悟。近年來,隨著火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賀慶春堅持全方位提升自己,學習燃燒學、機械學等知識,先后考取了計算機證書和高級遺體火化師、電工等資質。
2023年12月的一天,大雪紛飛。凌晨1時許,一陣電話鈴聲將賀慶春驚醒。原來,一位外地人士在醫院病逝,家屬希望盡快火化,乘坐凌晨5時的火車帶回老家安葬。沒想到遺體入爐后,火化機突然停止工作。值班人員打電話給賀慶春,請他來檢查維修。掛斷電話后,賀慶春立即頂著嚴寒趕往火化車間。經過檢修,他發現火化機油路管線堵塞,便利索地拆了油槍、疏通了堵塞的油路……
夏季,火化爐內烈焰熊熊,室內溫度高達四五十攝氏度,賀慶春和同事們渾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冬季,牡丹江常常大雪漫天,路途難行,賀慶春習慣每天很早起床,早上6時就到達火化車間,預先調試火化機……
“是什么原因讓您在這個崗位上堅守這么多年?”記者問。
“熱愛、責任。”賀慶春的答案簡短有力。在他看來,能夠幫助逝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這份工作是光榮、神圣的。未來,他依舊會用自己的專業服務,守護好生命的最后一程。
量身定制 助力殘障人士拓寬人生路
選手檔案
姓名:任博文
崗位:湖北省康復輔具技術中心矯形器制作師
從業時間:9年
選拔賽成績: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湖北省選拔賽矯形器裝配工賽項第一名
本報記者 劉靜靜
評估、檢查、測量、取型、修型、成型、組裝對線、試穿調試……作為湖北省康復輔具技術中心的一名矯形器制作師,任博文的日常工作就是制作各種矯形支具,幫助患者融入社會。
“您好,我的矯形器有些磨后腳跟,想重新定做一個。”前不久,湖北省康復輔具技術中心接到了年輕男子小張的電話。任博文和同事按照約定好的時間上門服務,仔細詢問小張的需求后,進行檢查評估、打模取型。回到中心后,任博文加班加點完成了矯形器的制作。“小張由于胸椎受傷導致下肢癱瘓,需要穿戴截癱支具,用于輔助站立及行走訓練。”任博文告訴記者,他注意到小張的上肢很有力量,一看就是經常鍛煉。“借助矯形器,我可以離開輪椅自己站起來,到院子里曬太陽。”小張穿戴好矯形器后開心地說。
腦性癱瘓會導致患兒肢體畸形,出現異常步態、行走障礙等問題,有的孩子在踝足矯形器等器具的輔助下進行訓練,可以防止肢體發生更嚴重的變形……9年前,在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學習假肢矯形器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任博文,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腦癱兒童康復的案例,內心很受觸動。“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才能更好地恢復。”在校的學習,讓任博文堅定了用專業技能幫助殘障人士康復的決心。
任博文積極參與兒童足脊問題的康復服務研究。2022年,他和同事在武漢市漢陽區中小學校開展青少年早期足脊健康篩查活動,檢查足弓發育是否正常、檢測是否有脊柱側彎等問題。對疑似出現足脊問題的孩子,任博文和同事及時向家長發放告知函,引導家長重視相關問題。“一天下來,信息登記本上寫得密密麻麻,雖然任務量大,但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矯正,再辛苦也值得。”任博文說。
有了之前的篩查經歷和數據支撐,2023年,任博文參與了湖北省康復輔具技術中心開展的青少年足脊篩查暨輔具評估適配臨床研究,對在全省隨機抽取的5家福利機構中的殘障兒童進行走訪調研,開展足脊問題類型與成因、康復需求評估、康復方案制訂、康復效果評估等方面研究。
“相較于在學校內開展健康篩查活動,對機構內兒童的篩查更加困難一些。有的殘障兒童由于身體原因,無法控制自身行為,我們檢查時要更加耐心和細心。”任博文說,“雖然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看到孩子們在矯形器的輔助下生活自理能力不斷提升,我很有成就感。”
多年來,任博文在學習人體運動學、康復醫學、材料科學以及矯形器設計和裝配等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鉆研新技術,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我們通過量身定制,為殘障人士裝配舒適的矯形器,不僅能輔助他們進行康復訓練,還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勇敢融入社會,不斷拓寬自己的人生之路。”任博文欣喜于這份工作帶給殘障人士的改變。
裝配一具假肢 點燃一份希望
選手檔案
姓名:馬萬超
崗位:四川省康復輔具技術服務中心(四川省民政康復醫院)假肢工程部副部長
從業時間:19年
選拔賽成績: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四川省選拔賽假肢裝配工賽項第一名
本報記者 祝 闖
工作19年,裝配假肢2000多具……今年42歲的馬萬超,是四川省康復輔具技術服務中心(四川省民政康復醫院)假肢工程部副部長,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假肢裝配一線為有需要的群眾服務。
在他的服務對象中,有因自然災害失去右腿的花季少女,有因意外事故截肢的青年才俊,還有住在偏遠山區的困難群眾。每次裝配假肢,他都力求做到最好。
2020年9月11日,中心來了一位拄著拐杖的小姑娘。“看著自如行走的病友,她眼神中充滿渴望,但當觸摸到假肢時,她又有些畏懼。”馬萬超回憶說,“我們很理解她這種矛盾心理,沒有急著幫她測量,而是帶她先在中心里走走,看看假肢的制作和裝配過程,介紹一下使用方法。”他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假肢上雕刻一個可愛的卡通圖案。聽到這個提議后,小姑娘很快就同意安裝假肢了。
雕刻好圖案,裝配、調試好接受腔,小姑娘可以正常下地行走了。她激動地表示,以后要自己上下學。后來,隨著小姑娘慢慢長大,她又來找馬萬超裝配新的假肢。她告訴馬萬超,那個刻有卡通圖案的假肢已經被她當作紀念品收藏起來了。
“作為一名假肢裝配工,不單單是要把假肢裝配好,更重要的是幫助服務對象從心理上接受假肢、接納自己。”馬萬超說,這個過程很難,但很有意義。
馬萬超接待過一位因車禍失去雙腿的小伙子,他無法接受現實,幾次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在家人的鼓勵下,他到中心來裝配假肢。馬萬超一邊測量,一邊和他分享其他安裝了假肢的服務對象如今的生活狀態,并告訴他:“安裝了假肢,你可以和以前一樣生活。”聽聞和自己有同樣遭遇的人們在安裝假肢后回歸正常生活,小伙子的眼神亮了起來。“讓服務對象從心底里接受假肢,我們的工作就算成功一半了。”馬萬超說。
多年來,馬萬超經常到偏遠山區為行動不便的困難殘疾人裝配假肢。2020年10月,馬萬超和同事趕到巴塘縣。直奔困難殘疾人家中,查看患肢情況并開始測量和取型,隨后將十幾個模型寄回中心,由中心的同事按照模型制作假肢。模型寄出后,馬萬超和同事趕往理塘縣,開始新的測量取型。巴塘縣那批假肢郵寄過來了,他們就再返回巴塘縣進行假肢裝配和調試……就這樣,馬萬超和同事翻山越嶺地來回奔波,通過巡回服務的方式,為偏遠山區的困難殘疾人帶去希望。“看到他們站起來行走、奔跑、跳躍,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就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這是我一直堅守的動力。”馬萬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