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提升人民群眾對婚俗改革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全國各地探索將婚姻登記機關設置在景區、公園等標志性場所,或在景區、公園創設戶外頒證場所,在婚姻登記環節增強儀式感和紀念意義。
5月20日是結婚登記小高峰,記者連線采訪了多個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推出本期特別策劃,展現民政部門為提升婚姻登記服務水平所做的努力,以及新人們真實有感的浪漫與幸福。
在鄉村谷倉——清風簡俗愛滿倉
本報記者 趙曉明
5月18日,浙江省海鹽縣在沈蕩鎮谷倉文化產業園舉辦“清風簡俗 鄉村有禮”2024年集體婚禮暨鄉村戶外頒證基地啟用儀式。
上午9時許,伴隨著喜樂和鑼鼓,10對新人盡情舞動,釋放熱情和活力。舞蹈結束后,穿著傳統服飾的新娘和新郎攜手徜徉在沈蕩老街、老弄、老宅和老橋,向圍觀群眾發放喜糖和《移風易俗·簡約婚禮倡議書》。
當天的集體婚禮上,海鹽縣還為9個鄉村戶外結婚頒證基地授牌。據海鹽縣婚姻登記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富小新介紹,這些戶外頒證基地都設在環境優美、干凈整潔、交通便利的鄉村。
“比如,海鹽縣民政局在沈蕩谷倉文化產業園內建立的‘傾心一笑,愛滿倉’戶外頒證基地,就是集農耕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網紅打卡地,深受年輕人青睞。”富小新舉例說,再比如,如夢湖公園戶外頒證基地距離縣婚姻登記管理服務中心不超過1000米,占地320畝,是集生態旅游、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澉浦鎮在南北湖風景名勝區的高陽山上建立“情定門”頒證基地,是嘉興市海拔最高的頒證點;望海街道永福村是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700多畝荷花池戶外頒證基地展現了一派“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并根藕,上生并頭蓮”的美景……
“當前,很多年輕人向往簡約、時尚、富有內涵的婚禮。這些鄉村戶外頒證基地各有特色,可以有效滿足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讓他們以輕松自在和低碳環保的方式完成婚禮這項人生中的重要儀式。”海鹽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梅春說。
新人朱思琪和查雨瓊表示,婚禮花費多少并不能衡量幸福。與其大操大辦,不如把錢省下來經營家庭。
集體婚禮現場舉辦的非遺集市很受大家歡迎。在通元剪紙非遺傳承人施杏鳳的攤位上,隨著剪刀在彩紙間游走,一件件巧妙的剪紙作品成型,引得圍觀的新人和群眾頻頻叫好。“當年我用剪紙作品點綴了女兒的婚房,如今,我用一張張‘龍鳳呈祥’剪紙表達對新人的祝福,助力婚俗改革。”施杏鳳說。
當天,新人們還前往糧倉書店,聆聽了“新婚第一課”。嘉興市十佳優秀家庭教育講師高炳坤向新人們傳授了經營婚姻家庭的好方法,并贈送書籍《婚姻心理學》和《幸福的婚姻》。
臨近中午,一張“簡約菜單”引發了新人們的討論。針對婚宴規格越來越高、鋪張浪費現象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海鹽縣推出婚宴“簡約菜單”,倡導新人和酒店拒絕鋪張浪費、推動酒席減負。午餐時,新人們享用的正是這樣一份簡約婚宴套餐。“參加這次集體婚禮,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同時也節省了婚禮開支。婚宴‘簡約菜單’經濟又實惠,值得推廣。”“集體婚禮簡約時尚又熱鬧,體驗感一級棒。”吃著可口的飯菜,新人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推廣婚宴‘簡約菜單’進酒店、進鄉村、進文化禮堂,引導群眾理性消費,文明操辦婚宴。”富小新說。
據悉,建立“一鎮一品”鄉村戶外頒證基地是海鹽縣推進婚俗改革的重要一環。“自古鹽邑出堅貞,從來夫妻多相伴。在鄉村谷倉建立戶外頒證基地、舉辦集體婚禮,形式簡約而不失喜慶,內容傳統且富于時尚,這既是推進移風易俗和婚俗改革的生動實踐,也是塑造新時代社會共富文明新風尚、倡導婚事新辦的實際行動。”海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勝娟表示。
在植物園——“金玫瑰”前許諾言
本報記者 翟 倩
5月20日,遼寧省沈陽市植物園的玫瑰園前,一場婚姻登記集體頒證活動吸引了人們的目光。27對新人手拿捧花,在親友和游客的祝福下喜結連理。
“玫瑰象征著愛情與永恒,也是沈陽市市花,我們將婚姻登記點設置在這里,就是為了滿足廣大新人對儀式感和婚姻登記環境的需求。”沈陽市渾南區民政局局長馬生告訴記者。
玫瑰園分為兩層,占地1萬平方米,既有盛開的玫瑰、月季,也有熱帶植物、陰生植物,其中一株由8萬片金箔拼接而成的“金玫瑰”更是眾多游客打卡必到的景觀。
渾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植物園結婚登記點就設在玫瑰園二層,“金玫瑰”前即為室內頒證場所。“這是沈陽市首個公園式結婚登記點。在這里結婚領證能夠給新人帶去不一樣的體驗:在花海中起誓,互表愛意;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步入殿堂,牽手一生。”馬生說。
據了解,植物園結婚登記點今年4月30日揭牌,每周三9點—15點為預約的新人辦理結婚登記業務,并在“金玫瑰”前為新人頒證。植物園內還設置了很多婚姻愛情打卡點,比如“遇見你真好”打卡墻、百合塔、花海等,大大提升了結婚登記的體驗感。
馬女士和周先生是5月20日在植物園結婚登記點辦理業務的第一對新人。“我們相識快6年了。”馬女士說,“今天既是諧音‘我愛你’,又是小滿節氣。俗話說,人生小滿勝萬全。我們在今天登記領證,就是希望愛情長長久久、人生幸福美滿。”
談及選擇在植物園登記結婚的原因,馬女士告訴記者:“當時我在刷抖音,看到這里能登記結婚,感覺特別浪漫,就趕緊電話預約了,沒想到居然趕上第一對。我們準備了喜糖給工作人員,讓大家一起沾喜氣。”
雖然結婚登記點8點半才開始服務,但馬女士、周先生以及他們的朋友不到8點就趕到了植物園,拍照、攝像,玩得很是開心。
10點左右,集體頒證活動正式開始,新人們從渾南區政府有關領導的手中拿到了結婚登記證。“早上來的時候波瀾不驚,現在心潮澎湃。”拿著紅彤彤的“小本本”,馬女士興奮地說,“頒證活動雖然簡潔,但儀式感滿滿,特別是宣誓環節,瞬間讓我們對婚姻家庭的神圣有了深深的感悟,體會到了責任與擔當。”
儀式結束后,馬女士仍舍不得離開,她說:“我們還要在植物園里再逛逛,多拍點照片,然后發到微信朋友圈里,讓大家也感受我們的喜悅。”
據了解,5月20日當天,植物園結婚登記點還為新人準備了入園福利,即當天預約辦理結婚登記的新人可免費入園、隨行親友4人可半價入園。此外,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在沈陽市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的新人均可享受半價入園,且不限次數。
“今年,沈陽市計劃在全市多個點位建設花園式、公園式婚姻登記處,打造沈陽喜事婚姻登記品牌。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婚姻登記與文旅產業相結合,為群眾提供更加溫馨、浪漫、個性化的婚姻登記體驗。”馬生說。
在濕地公園——人生小滿勝萬全
本報記者 張路曦
當“520”遇上小滿,公歷和農歷的浪漫撞了個滿懷,在這個擁有雙重寓意的日子里,甘肅省隴南市東江濕地公園中的武都區婚姻登記處熱鬧非凡。
進入濕地公園后走不遠,便能見到水天一色的錦鯉池,旁邊的兩層白色建筑掩映在綠樹鮮花之中,格外醒目,這里便是東江濕地公園婚姻登記處。
頒證大廳中,婚姻登記員滿臉笑意地為一對對新人頒發結婚證。拿到“小紅本”的新人穿過“同心門”、掛起“同心鎖”、揮毫“同心墻”,感受著領證的幸福與甜蜜……
“我們今天來得格外早。”在視頻連線中,新人成鵬輝告訴記者,他和愛人馬婷婷相識至今已是第9個年頭,最終選定在“520”這天開啟人生新篇章。“我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視頻:新人們在美麗的自然濕地風光中身著亮麗禮服,參加儀式感滿滿的集體婚禮。看了評論才知道,婚姻登記點搬進了濕地公園。”成鵬輝覺得,“如果能在這樣的環境中領證,一定會讓人難忘,正好女友喜歡旅游,我們就報名參加了這次集體婚禮。”
“武都區婚姻登記處是甘肅省首個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2023年5月20日正式開放。”武都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主任侯瓊介紹,登記處內設有五個象征不同愛情寓意的“花語”登記窗口,還設置了婚俗文化宣傳墻、“結婚證紀念臺”等區域。
“一條紅絲綢,兩人牽繡球……”上午10時10分,2對金婚、2對銀婚夫婦以及26對新人身著中式華服緩緩登上舞臺,行對拜、合巹之禮,許下相守一生的承諾。
78歲的司玉琴老人已結婚56年,在活動現場分享了她和老伴金婚的“幸福密碼”。“要把重點放在兩個人對彼此的承諾上,共同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不是炫耀場面、浪費金錢。”司玉琴說。
“新時代呼喚新觀念、倡導新風尚。”甘肅省民政廳二級巡視員劉爽在集體婚禮的致辭中表示,“希望新人堅持婚姻自主,追求幸福要以人品感情為重、物質錢財為輕,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開啟美好生活新航程。大力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始終相愛不渝、恩愛有加,做喜事新辦的代言人、時尚新風的帶頭人、社會發展的開拓人。”
把最美的地方留給最幸福的人。推進婚姻登記機關進公園是隴南市實施婚俗改革的生動體現。近年來,該市努力把婚姻登記機關建設成為集婚姻登記、婚姻家庭輔導、結婚頒證、婚俗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場所,以一系列新探索、新舉措經營“甜蜜事業”,增強年輕人的獲得感、幸福感。
據了解,5月20日,武都區婚姻登記處共吸引187對新人來此辦理結婚登記,其中參加集體婚禮的有30對。
在摩天輪下——“重慶之眼”見證浪漫時刻
本報記者 趙曉明
山城的浪漫讓人心動。5月20日,在重慶市首個公園式婚登機關——兩江新區婚姻登記處,一對對新人在“重慶之眼”摩天輪下領證、拍照,感受浪漫氛圍。
一大早,李先生和葉女士就來到兩江新區婚姻登記處。“這個婚姻登記處很漂亮,我們不少朋友選擇在這里領證。”葉女士告訴記者。
根據路標指示,李先生和葉女士沿著紅墻前行。不一會兒,就來到一扇圓拱形的大喜紅門——月洞門前,開啟了打卡拍照模式。李先生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甜蜜的戀愛經歷:兩人在朋友聚會上相識,確定戀愛關系8個月后就來領證了。
“月洞門寓意婚姻家庭幸福美滿。領了證,我們就是一家人了。”葉女士說。
在婚姻登記處的婚俗文化展廳,李先生和葉女士感嘆道:“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到如此之多的老結婚證,覆蓋了各個年代,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婚姻的神圣與責任。”李先生和葉女士等新人還在展廳內了解了結發之禮、三拜儀式、合巹之禮等傳統婚俗禮儀。
婚姻登記處的頂樓視野絕佳,可俯瞰重慶歡樂谷全貌。120米高的“重慶之眼”摩天輪下,陳先生和鄒女士牽手走上拍照臺,隨著攝影師按下快門,一組摩天輪結婚大片就拍好了。
陳先生和鄒女士在同一家公司工作。鄒女士告訴記者,他們之所以選擇在兩江新區婚姻登記處登記,主要是想讓登記更美滿一些、更具儀式感一些。鄒女士還提前做了攻略,請了跟拍攝影師,用一張張照片記錄下了領證的甜蜜時刻。“戶外頒證臺背景很漂亮,摩天輪極有辨識度,還有工作人員維持秩序,特別容易出片。”鄒女士說。
據兩江新區婚姻登記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婚姻登記與公園、綠道有機融合,實現了婚姻登記工作從辦公程序化到生態美學化、場景體驗化的轉變,目前,兩江新區婚姻登記處已成為該區民生服務“金色名片”。據悉,“520”當天共有200余對新人在“重慶之眼”下領到結婚證。
在火車上——開啟幸福之旅
本報記者 翟 倩
在火車上辦理結婚登記是一種什么體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南區就有這樣一輛火車——“幸福號”。
在老柳州人眼里,鐵路、工業是揮之不去的時代記憶。湘桂鐵路舊線見證了柳州的發展,鐵路給柳州人留下了太多難以忘懷的回憶……而今,這輛極具柳州工業特色和鐵路文化內涵的“幸福號”列車又給柳州人民增添了浪漫氛圍。
5月20日,“幸福號”婚姻登記點正式揭牌開展服務,成為新人結婚登記的好去處。
柳南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唐文告訴記者,柳南區內有多個工業企業,且是柳州市重要交通樞紐,火車站、柳州鐵路港等均在轄區內。“于是,我們選擇在鵝山街道打造‘海枯石爛婚俗文化創意園’,柳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便設立在園區內。同時,結合轄區工業、交通特色,在園區打造了火車車廂婚姻登記點、頒證場所。”唐文笑著說。
唐文介紹,“幸福號”由紅橙相間的火車頭和一節車廂組成,全長28米,寬3米,火車頭和車廂上均印有5201314等愛情浪漫元素。
別看車廂不大,設備一應俱全,4個婚姻登記窗口能夠滿足新人辦事需要,車廂內還設有中式頒證廳、西式頒證廳,為新人增添結婚登記儀式感。
“我們在抖音上刷到柳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設在火車里,特別驚喜,當時就做了預約。”吳女士和王先生拿到結婚證,正準備在園區里拍照打卡,“今天來到這里果然沒有失望,交通便利、環境新穎,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據統計,當天,柳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共為52對新人辦理了結婚登記服務。
“讓新人在火車上領證,并圍繞婚姻登記處建立婚俗文化創意園,是柳南區的特色。未來,柳州市還將積極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推出更多具有紀念意義的婚姻登記服務,讓新人能夠在柳州留下美好的回憶。”柳州市民政局四級調研員區影波說。
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美麗鄉村再添喜色
本報記者 周 亮
河南省上蔡縣是產糧大縣,糧食產量常年穩定在22億斤左右。該縣把婚姻登記戶外頒證地設在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以下簡稱示范園)里,可謂恰到好處、恰如其分。5月20日,12對新人就在示范園內的草坪上領到了期待已久的結婚證,現場喜慶溫馨的氛圍與近處波光粼粼的鴛湖和鴦湖、遠處綠意盎然的有機農業種植區交相輝映,為生機勃勃的農村再添色彩。
新人時亞超和朱蕾5月19日便從鄭州市趕到了上蔡縣,免費入住了活動主辦方安排的酒店。“我們本以為,20號是在婚登處辦了手續后,再到活動上領證,沒想到在示范園現場就能辦結婚登記手續。這樣的安排特別有紀念意義,給了我們很大驚喜。”時亞超說。
“農業是我們縣的最大特色之一,把農與婚相結合,不但促進了農旅,還有助于樹立重登記、崇節儉的婚俗新風。”上蔡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主任楊香向記者介紹,5月20日集體頒證儀式結束后,新人們還來到示范園的鮮切玫瑰種植基地采摘鮮花。
“大棚里有紅、粉、白三色玫瑰,我和老公主要選了紅色和粉色的。”新人姜夢鴿回憶著當時的情景,語氣里充滿愉悅,“我們采摘了11枝玫瑰,寓意一生一世一雙人,然后給每一枝玫瑰剪了刺、修了葉,又系上了絲帶,讓它成了一束漂亮的手捧花禮物。”
禮物送給誰?原來,示范園內還開有一家名為資敬園的養老服務中心,新人們領證后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看望慰問在這里休養的老人,給他們送去鮮花和祝福。
“上蔡縣是重陽文化的發源地,孝親敬老在我們縣有著光榮傳統,剛剛組建小家庭的新人們更應該傳承這一美德。”楊香說。
姜夢鴿將自己精心制作的玫瑰手捧花送給了76歲的王保國老人,與他聊起家常。老人的臉上爬滿笑容,他豎起大拇指給新人點贊:“這種形式很好,又熱鬧、實惠,又能教育年輕人,建議以后多搞這樣的活動!”
時亞超的父母作為親友團,也跟著小兩口來到上蔡參加了儀式,他們用“超乎想象”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又是跟農業農村結合,又是跟重陽敬老結合,有文化、有內涵、有寓意!孩子們能以這樣的方式領取結婚證,有助于他們以后經營好婚姻家庭生活。”時亞超的父親說。
在鴛湖旁,時亞超和朱蕾認領了一棵愛情樹——水杉。“水杉象征著堅韌不拔、永恒承諾,希望我們的家庭也能像這棵小樹一樣茁壯成長、積極向上、共擔風雨。”時亞超激動地說道。
為儀式感疊加更多幸福感
周 亮
近年來,各地民政部門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探索將婚姻登記機關設置在景區、公園等標志性場所,讓結婚領證在充滿儀式感的同時有了更多幸福感,在強化責任感的同時為新人留下了終生難忘的一幕。
公園式婚姻登記洋溢著一個“喜”字。與傳統婚姻登記機關不同,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為了與周邊景致融為一體,往往會精心營造登記辦公環境、巧妙設立拍照打卡點。在一些時間節點,這些婚姻登記機關還會利用景區、公園等優勢,開展與“自身氣質”相符的特色活動。各式各樣的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為新人帶來了豐富的體驗和選擇,在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的大背景下,找一家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領證,可謂喜上加喜。
公園式婚姻登記傳遞了一個“暖”字。政府公共服務以小見大,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的創設,使婚姻登記服務從“辦得了”走向“辦得好”,其背后是民政部門從群眾利益出發的溫暖實踐。不管是提前到崗、為愛加班、開展新婚輔導、提供拍照指引、減免入園門票,還是組織游園種樹、志愿服務、非遺傳承、讀書交流,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卷”的是服務,辦的是讓新人有感的實事。儀式感中充滿的人文精神與情感關懷,更像是民政部門與新人的“雙向奔赴”,幫助這些新人在人生新階段找到歸屬感、堅定責任感。
公園式婚姻登記突出了一個“新”字。倡導文明新風的最有效途徑,莫過于讓群眾通過切身感受和良好體驗,真正接受新風、認同新風、傳播新風。特別是當代年輕人,越來越看重婚禮花費性價比。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小而精”“小而美”的領證、頒證環節,其儀式感和紀念性,正好迎合了年輕人的需求,在潛移默化中倡樹了重登記、強責任、崇節儉的理念,傳播了婚俗文明新風。
越來越多的探索實踐表明,公園式婚姻登記機關提供的服務讓領證結婚不再只是一個單調的固定程序,而是讓領證本身成為弘揚新風新貌的載體,更成為幸福生活的映照。期待各地繼續加大創新探索力度,用更符合新時代要求和年輕人需求的婚姻登記服務,為幸福婚姻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