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技能點亮夢想、技能成才報國的好時代。5月29日—31日,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決賽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2支參賽隊伍、307名參賽選手,在養老護理員、遺體火化師、公墓管理員、假肢裝配工、矯形器裝配工5個賽項展開現場比拼。選手們在激烈角逐中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你追我趕中盡展堅守匠心、錘煉技藝、為民愛民的風采。此次大賽有哪些亮點?對民政行業職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有何促進作用?連日來,本報記者跟訪了部分賽項賽程,用一組文字和圖片,記錄與呈現這次大賽的盛況,以饗讀者。
養老護理員賽項——展精湛技藝 助幸福晚年
養老護理員賽項操作技能組合賽情境式競賽區,選手正在教“老人”做健肺操。
養老護理員賽項居家場景,標準化“老人”正在配合選手進行操作。
養老護理員賽項觀摩區,觀摩人員正在記錄選手比賽情況,便于總結學習。
本報記者 張 婷
5月的南京,迎來了一場養老服務行業的巔峰對決,來自全國32支參賽隊伍的64名選手,齊聚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養老護理員賽項賽場,賽技能、比匠心,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精益求精、磨煉技能,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取得不平凡的成績。
技術與人文的雙重考驗
拍背幫助“老人”咳痰前,在“老人”與桌子間墊上抱枕,防止磕碰;“老人”起身行走前,將拐杖調至適配高度,便于借力……5月30日,在操作技能組合賽情景式競賽區,廣東省選手馬俊讓大家體會到了養老護理員的專業、細心和愛心。
“大賽突出了專業性、人文性、科技性、真實性,比賽過程中還考驗著選手的靈活應對能力。”養老護理員賽項專家組組長劉則楊進一步介紹,“心理支持模塊首次進行獨立考核,這是大賽的亮點、難點,也是讓養老服務更暖心、更貼心的關鍵一環。”
怎樣靈活應對?記者觀察到,操作技能組合賽情景式競賽區的窗簾緊閉,但賽題卻將時間定在了下午3點,當有選手一邊說著“爺爺,現在陽光正好,曬曬太陽有助于我們身體健康”,一邊按下電動窗簾開關鍵的時候,觀摩人員都為選手輕聲叫好。
如何實現“技術精度”與“人文溫度”的融合?有選手考慮到“老人”可能有吞咽困難,就主動詢問“老人”是否需要將藥片分割;有選手拿起桌上的智能音箱,為“老人”找到了最喜歡聽的歌;有選手看到“老人”情緒低落,就輕聲詢問、耐心勸解,讓“老人”喜笑顏開。
“真實也是大賽的一大亮點。”養老護理員賽項裁判長石曉燕告訴記者,大賽基于老年人真實的生活需要,基于一線養老護理員的主要工作內容,基于老年人生活的真實場景,“大賽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
新生代與“前輩”的密切配合
淺灰色針織衫搭配深灰色長褲,花白的頭發下卻是一張年輕的面孔。在養老護理員賽項的每個場景中,都能見到這樣的標準化“老人”。來自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大一學生黃佳婷就是其中一位。
“我扮演的是一位81歲的老奶奶,右側上下肢不太方便,扮演的過程中就要注意到這一點。”在賽場扮演老人近12個小時,黃佳婷樂在其中,“扮演老人的過程中,我不僅學習到很多實操技能,也對專業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加堅定了我加入養老服務行業的決心。”
新生代來體驗,“前輩”們又有了新身份。在養老護理員賽項中,記者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2023年“全國養老服務先進個人”邱麗蕓,此次參賽,她以裁判員的身份出現,選手的每個動作、表情,甚至說話語調,都成為她打分的要素。
“作為養老護理員,我就只想著怎么服務好老人,滿足他們的需求;擔任裁判員,我就要更注意細節,用專業、公正的執裁,為每位選手的真實水平和綜合素質打好分。”選手們的精彩表現,深深觸動著邱麗蕓的心,“越來越多年輕、專業的人才加入養老服務隊伍,老人的晚年生活會越來越幸福。”
據大賽組委會技術工作組負責人介紹,35名裁判員中,95%為往屆全國大賽榮獲三等獎以上的選手,通過開展多次集中培訓,裁判員對執裁內容、規則、標準等做到心中有數,保障了執裁的標準化和大賽的公正度。
比拼與交流的雙生共贏
“賽場有點冷,記得披上外套;答題不要慌,正常發揮就好;進入場景要膽大心細……”養老護理員賽項開始前,江蘇省代表隊教練倪燕一遍遍地叮囑選手。
時間撥回到2021年,在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上,倪燕獲得了冠軍。以教練身份再次來到國賽現場,倪燕顯得有些緊張,“作為選手時,我在團隊的呵護下全力以赴,現在當教練,我要成為她們身后最有力的支柱。”說著話,倪燕拿出手機,認真記錄選手比賽情況,“回去還要好好復盤,為下次大賽做好準備。”
在觀摩區域,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和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養老服務科副科長納日斯不時與身邊觀摩人員輕聲交流,選手表現精彩之處,她都記在了手機上。“對我們的選手來說,大賽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長機會。”納日斯說,“通過對大賽的觀摩、學習,相信選手們的技能會有質的飛躍。”
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有規模、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據大賽會務組統計,養老護理員賽項選手中,最小的23歲,本科以上學歷選手占比達60.9%。在青海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王軍看來,大賽讓選手提升技能、拓寬視野、增強信心的同時,“也讓全社會認識、了解了養老護理員職業,期待有更多人才匯聚養老行業,為老年人提供更高水平、更有溫度的專業服務。”
矯形器裝配工賽項——千萬錘成一器
本報記者 周 亮 李 洋
砂紙打磨聲、流水汩汩聲、電鉆嗡嗡聲……5月29日,矯形器裝配工賽項的修型考核比武熱火朝天。
此前一天,參賽選手逐一抽簽選擇了患者,并根據患者下肢功能障礙情況完成了測量取型環節的考核。29日所修的石膏模型正是測量取型的成果。
浙江省參賽選手章超曾參與了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的保障工作,對自己的比賽情況較為滿意:“測量取型的過程并不是簡單地拿尺子量一量、記下數據,而是需要對患者情況有充足了解。只有保持同理心,禮貌且尊重,才能得到患者更多病情和需求的反饋,否則會影響最終的裝配效果。這次大賽對溝通能力的考核要求,與亞殘運會的要求方向一致。”
觀摩通道上,觀摩人員圍了里三層外三層,既有“看門道”的,又有“看熱鬧”的。不少觀摩人員拿出手機拍照,并向掛著“教練員”胸牌的人請教問題,“石膏上粉色的部分是什么”“這要打磨成什么樣”“怎么看出技術水平高低”……
問題的背后是關注。“這次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人們知道、了解矯形器裝配工這個行業,便是一個很大的成果。”矯形器裝配工賽項裁判長李高峰表示。
修型考核模塊的競賽時間有2個小時,看似漫長,但對參賽選手來說過得飛快,不少人的額頭冒出汗來,但手下一刻也不停歇,砂紙反復摩擦石膏,在一毫一厘中體現技能。“我們站在場外看,也會替選手們著急,生怕他們的操作時間不夠。”河南省代表隊教練員朱利振低聲與記者交流。
直到當天晚上9點,所有參賽選手才全部結束成型組裝模塊的比試,一個個為患者量身定制的臨時矯形器靜待第二天的試穿調試。
30日,在試樣區,患者穿戴好參賽選手為其量身定制的矯形器后,扶著平行杠緩緩站起,“小心,慢點”參賽選手關切道。患者開始嘗試邁步,一步、兩步、三步……“怎么樣,哪里感覺不舒服?”參賽選手隨即蹲下,開始根據患者的表述調節矯形器。站在一旁的裁判將這一切看在眼里,在紙上做著記錄。
“這次比賽考的就是標準、規范、細節。”李高峰解釋道,假肢和矯形器需要跟身體長時間接觸,直接關系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要在這個行業倡導工匠精神,千萬錘成一器,“因此,裁判的打分要點也摳得很細,一次劃線、一下擰動、一個紅印……可能都是扣分點。”
“我們這項工作和醫生相似,要對患者望、聞、問、切,詳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身體狀況和核心需求,經過測量取型、修型、成型組裝、試穿調試、康復訓練,達到等長、舒適、美觀的效果,每一步都要嚴謹認真地對待。”云南省代表隊教練張紹說。
裝配工和患者之間是醫患關系,更是朋友關系。矯形器做好并交付使用后,裝配工便成了這副矯形器的“終身質保員”,隨時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對矯形器進行調整,這是一個長期的關系,所以不少裝配工和患者成了好朋友。“這也是我們這行擇一事終一生、干一行專一行的原因。”張紹說。
近年來,3D打印等技術的出現和革新,為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注入了新動力,對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技術讓測量取型、修型更加精準高效,組委會這次做的用于演示的矯形器模型就是3D打印出來的。”李高峰介紹。
這一話題也在賽場內引發討論。有觀摩人員認為,數字化、智能化在矯形器領域的運用,有助于吸引年輕人關注這一領域、投身這一行業。也有觀摩人員認為,新技術應建立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數字與實物相融合。“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3D建模也會成為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裝配工賽項的考核模塊。”一位觀摩人員說。
假肢裝配工賽項——偏毫厘不敢安
本報記者 周 亮 李 洋
假肢裝配工賽項的考核從第一天的理論知識競賽開始,就考驗著每位選手的專業性。
試卷題目的情景設定為一位芭蕾舞演員因車禍截肢,需要一副下肢假肢,要求美觀、輕便,能滑雪,且其家庭有一定經濟實力;任務要求為請參賽選手就此設計假肢裝配方案,供患者選擇。裁判則從專業正確、使用價值導向、經濟性、環境和社會承受度、創造性等8個大方面40個小方面對方案打分。
“以前,此類比賽的理論考試都是涉及生物力學、材料學、醫學方面的單選、多選、填空題,現在的題目則更考驗我們的獨立思考水平、綜合分析能力、人文關懷和創新意識。”湖北省代表隊參賽選手孫奇告訴記者,他在方案里給這位患者配置了智能關節,方便她在行走、滑雪等模式下自由切換。
廣東省代表隊參賽選手李曉丹是假肢裝配工賽項8位女選手之一,她從女性愛美的視角給患者作了方案:用3D打印技術做一副漂亮的假肢。
“這個行業的女性從業者雖少,但并不代表女性不能干、干不好。反而,女性特有的細致很適合制作假肢。”從事假肢裝配行業20年,李曉丹已經成長為二級工,不但在行業內多個賽事擔任過裁判,還培養了不少學生和徒弟。得知大賽舉辦的消息后,她主動要求以選手的身份參賽歷練自己,她打趣道,“都說女性力氣小,但假肢裝配考驗的是技術,力量小可以通過設備儀器來解決,希望更多女性能加入我們的隊伍。”
5月30日,假肢裝配工賽項進入試樣考核模塊,參賽選手們要將前兩天經過測量取型、修型、對線組裝后的臨時假肢給患者穿戴上,并進行試樣調試。此環節結束后,每一位參賽選手還要進行答辯,指出自己在試樣調試中發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然后暫離考場回避,裁判再詢問患者對這副假肢的使用感受,并仔細查看假肢的裝配工藝。
黑龍江省代表隊教練員張超飛站在觀摩通道內,密切關注著自己省的參賽選手。“他前兩天考得還行,但大賽的選手水平太高了,有的選手是行業老師傅,還有的是曾經教過我的老師,這注定是一場高水平競技。”張超飛說,正因為是高手過招,所以細節決定成敗,這完全符合裝配工精益求精的職業要求。
假肢裝配工賽項裁判長李向東介紹,假肢不僅要幫助殘疾人重新站立起來,還要讓他們感到舒適,步態美觀自然,而一絲一毫的差別可能都會造成巨大差異。
“假肢裝配工需要有‘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態度。”廣西壯族自治區代表隊參賽選手方偉是本次大賽307名參賽選手中年紀最大的,今年52歲,從事假肢裝配行業30年,他表示,自己對這份職業有著很深的感情,想趁現在體力跟得上,繼續打磨技藝,精益求精,造福更多殘疾患者。“這次大賽給了全國同行一次交流切磋的機會,非常難得!”方偉的話得到了在場參賽選手、教練員的認同。
假肢裝配工賽項裁判員黃水根也認為,這次大賽達到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的目的。“我對行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希望社會各界能夠更多關注民政,希望各類院校能夠培養更多的民政領域能工巧匠。”
公墓管理員賽項——匠心守護生命最后一程
本報記者 周冉冉
不能微笑服務,但每個細節都要精益求精;不能說“再見”,但要守護生命最后一程;既要“擺渡”逝者靈魂,更要撫慰生者心情……他們就是公墓管理員。
在此次大賽中,對他們的專業技術應該如何評判?他們的職業價值是如何體現的?記者帶著好奇心,跟蹤探訪了一群“靈魂擺渡人”的匠心競技。
細細雕琢技藝精
“王先生,通過勘查發現,墓基底座有數道裂紋,目前長度不影響墓位穩定性,我們將盡快進行修復……”
公墓管理員賽項最后一項實操比賽“維護管理”正在緊張地進行著。面對墓碑開裂、碑文脫落、貢品遺失等綜合型考題,江西選手陳照玉從容地用各類測量儀器勘查,及時安撫家屬“王先生”的情緒,給出問題原因及修復方案。“平常我主要承擔接待洽談工作,通過這次比賽,對于安葬、祭奠、維護等公墓管理員的全流程服務要點,都有了進一步認識。”陳照玉說。
“我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對服務精細化、標準化有了深刻理解。以前與逝者家屬溝通時,常使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通過學習和練習,規范了語言的使用。”內蒙古選手盧歡說,“比如安葬過程中,暫時放置骨灰盒的臺面,我們平時叫桌子,實際上它的專業名稱是‘暫厝臺’。”
“此次執裁,我們主要依據最新的《公墓管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21年版)》。盡管各地殯葬習俗‘千里不同風’,但基于國家標準,我們更關注細節和儀式感。服務細節如何處理,殯葬儀式中能否展現文化內涵、生命價值和新時代正能量,都通過評分差異體現。”公墓管理員賽項副裁判長林福同介紹道,“通過比賽,幫助選手開闊視野、進取創新,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目標,不斷提高殯葬從業者的服務水平。”
“本次大賽的題庫,主要參考了《公墓管理員國家職業技能培訓評價教材》, 可以說是對國家標準的充分展開。”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職業能力建設處負責人周世強說,“從標準到教材,從題庫到競賽考核,我們努力確保人才導向穩定性,讓大家對什么是‘好’有一個共識。比賽中的優秀選手,正是我們樹立起的行業標桿。”
暖暖服務動人心
“我們不能微笑服務,但一定要用溫情服務。”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在江蘇選手林仁龍看來,公墓管理員的溫情服務,基礎是技術專業、態度誠懇,更重要的是要用心體會逝者家屬的情緒,做好心理撫慰。
對于這一點,湖南選手李敏同樣深有感觸。“我們需要針對不同人的身份,制定個性化儀式。”李敏說,“作為一個殯葬人,我蠻驕傲的,因為這份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做。不僅要用心,更要創新,才能將服務做到逝者家屬心坎里。”
“擦拭墓碑,溫柔清理撫平哀傷;擺放供品,捎去思念帶去祝福;戴上VR眼鏡,您看向您走來的,是不是您最熟悉的親人……”北京選手趙梓淇用飽含感情的聲音、端莊肅穆的動作禮儀,完成了安葬服務的儀式流程。
盡管考題場景相同,但選手們為各個服務環節設計添加了豐富的細節,以飽滿的情感和溫柔的話語,撫平逝者家屬的傷痛,傳達對生命的尊重。
“新時代,民政工作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我們不僅要解決‘有’的問題,更要解決‘優’的問題,也就是優質服務的問題。只有職業技能人才隊伍建強了,服務能力水平提升了,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優質的民政服務。”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安徽代表隊領隊高光權說。
徐徐新風綠意濃
“我們設計的所有墓型,均采用小型墓碑,同時將各項實操比賽場景設計成園林造景樣式,希望通過大賽,傳遞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安葬的理念。”比賽場地設計師介紹。
綠色、環保、自然,公墓管理員賽項賽場上,處處有所體現。
“這次安葬儀式的題目,是在清明節期間為一位生態葬踐行者舉行公祭儀式。如今生態葬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家屬選擇了生態安葬的方式。我所在的單位每年都會舉行公祭活動。”黑龍江選手韓淼說,“通過這次比賽,讓我們對公祭儀式的各個環節流程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未來也希望這種綠色生態安葬方式能被更多人所接受。”
“我選擇增添生命花園和種子卡片,豐富完善儀式的內容。種子卡片是一張紙,在接觸到水后,紙上的種子就會散開、發芽,正契合了考題生態環保的理念。”在湖北選手譚魏冉看來,相對于普通祭掃儀式,公祭儀式技術環節稍微簡單,但在操作中還是需要增添一些自己的創新想法。“盡管生態安葬沒有墓碑,但可以通過融入創新方法,撫慰家屬的憂傷,讓生命更有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