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靜安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胥燕紅
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是創新救助方式、豐富救助內容、更好滿足困難群眾救助需求的重要舉措。靜安區民政局總結靜安區作為上海市服務類社會救助創新試點單位取得的經驗,圍繞“靜鄰暖心”主題,不斷深化救助模式,推動服務類社會救助惠及更多困難群眾,切實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實”上下功夫
做好制度設計
強化制度保障。靜安區民政局先后印發《靜安區關于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活動的通知》《靜安區“全周期”服務類社會救助標準化建設指引》《靜安區2023年深化“政策找人”工作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完善服務類社會救助的政策設計,從硬件條件、隊伍建設、服務內容、服務流程等方面完善制度,確保服務類社會救助落實落細。
推動陣地建設。靜安區以“四有”(有空間、有隊伍、有服務、有機制)“三到”(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為目標,通過科學選點布局,在區級和14個街鎮分別設立服務類社會救助實體空間站點,確保救助服務的便捷性、有效性和可及性,讓困難群眾有“處”可尋、有“人”可問。
優化隊伍體系。靜安區著力打造社區救助顧問隊伍,培育形成“區級+街鎮+社區+專業社工”350余名救助顧問梯隊。編制《靜安區社區救助顧問工作手冊》,開展年度十佳社區救助顧問案例、十佳社區救助顧問評選活動,并定期開展專業化和系統化培訓,不斷提升救助隊伍的整體水平和社會救助服務效能。
在“專”上下功夫
健全配套機制
科學評估“救助入口”。靜安區民政局構建困難群眾綜合需求評估體系,利用專業表單評估困難群體多元需求,并建立“紅、黃、綠”三色預警機制,科學提供幫扶,有效防止返貧現象發生。近3年來,全區以“橋計劃”為依托的服務類社會救助項目,共對1376戶家庭開展了年度需求評估,有序推進基本服務5076人次,開展個案管理服務3372人次;開展2465次“兩小時伙伴”線上志愿陪伴與支持服務,累計服務時長4930小時。
嚴格把關“救助出口”。靜安區開發了服務類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平臺,平臺對服務人員、服務對象、服務過程進行全面管理,疊加救助政策、救助資源、救助需求等內容。服務類社會救助涵蓋了兒童、失業無業人群、婦女、老年人及身心障礙者等在內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群體,構建起從“救助入口”到“救助出口”廣覆蓋、“物質+服務+心理”多維度的有預警、有追蹤、有服務、有發展的服務類社會救助標準體系。
在“融”上下功夫
匯聚更多救助力量
多部門協調整合。靜安區民政局堅持黨建引領,聯動區醫保、教育、公安和司法等職能部門,深化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幫困互助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的合作,建立救助資源共同體。同時,促進救助條線不同層級的功能聯動,發揮區級資源整合功能,實現資源的向下暢通,落實街鎮級多源頭主動發現的優勢,實現重點疑難個案的向上反饋,初步實現“群眾主動求助”與“政府主動救助”雙向并軌。
多元化服務供給。為推動轄區內社會救助資源的擴容提質,靜安區民政局聯合政府職能部門、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公益沙龍等方式,共計吸引235家社會組織、32家愛心企業和1690名志愿者參與到服務類社會救助中。通過聯動多方救助主體,盤活轄區內潛在救助資源,救助資源聯盟機制初步形成。
多品牌服務矩陣。靜安區本著“應救盡救”的原則,不斷完善以滿足基本需求為目標的托底保障類服務、以發展能力為核心的支持提升類服務和以個案為主的緊急保護類服務,著力打造具有服務類社會救助特點和可推廣性的服務品牌,形成了兒童青少年“花樣伙伴”、中青年“賦能提升”、老年人“身心安康”、身心障礙者“融合支持”及大重病家庭“暖心陪伴”五大系列品牌、20余個服務子項目。服務類社會救助品牌效應逐步顯現,帶動了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