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靜靜
家家都有小,人人皆會老。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今年以來,北京市西城區聚焦現實需求,探索推進“一老一小”事業融合發展,利用養老服務機構等場地空間建設老幼融合民生服務綜合體,繪就“幼有善育、老有頤養”的幸福場景,讓朝陽更美、讓夕陽更紅。
服務陣地共建互融
養老驛站中嵌入未保站
仲夏時節,萬物豐茂,滿眼盡是蔥蘢濃郁。在西城區白紙坊街道右北大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內,也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一樓活動室內,一個孩子全情投入地拉著手風琴。在他的對面,幾位老人正伴著樂曲翩翩起舞……右北大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站長郝令衡告訴記者,這是該驛站定期舉辦的老幼融合活動。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右北大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二樓,嵌入式建設了白紙坊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房間內布置得十分溫馨,墻上貼滿了以往活動的照片,圖書架上整齊陳列著多種多樣的兒童書籍和毛絨玩偶。二樓的活動大廳約30平方米,擺放著不少康復器材。“這個活動大廳既是養老服務驛站的康復區,也是未保站的活動區,不僅經常舉辦為老服務和未成年人保護專題活動,還開展了多次家庭教育講座等老幼融合活動。”白紙坊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門捷介紹,為更好地服務好“一老一小”,白紙坊街道將未保站搬到右北大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內,實現了服務陣地的共建互融。平日有老年人活動和家長活動、周末有“一老一小”主題活動、寒暑假有假期活動……在這個占地800平方米的場地內,老人和小孩共度幸福時光。
記者了解到,在西城區,像白紙坊街道這樣開展“一老一小”融合服務的地方還有不少。各街道作為統籌地區資源、促進供需精準對接的主體,充分利用現有養老服務資源,結合社區公共服務功能,綜合考慮場所面積、服務時長、周邊需求等因素,支持建設不同水平、特色鮮明的老幼融合民生服務綜合體。
“到2024年年底,全區計劃指導具備條件的街道因地制宜建立有示范引領功能的老幼融合民生服務綜合體;到2025年年底,在全區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機構內實現老幼融合民生服務綜合體全覆蓋,形成老有所養與幼有所育融合發展的服務新格局。”西城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開展代際共融活動
父母食堂里祖孫同樂
每天中午是西長安街街道太仆寺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父母食堂最熱鬧的時候。臨近11點,陸續有居民來到食堂。熗炒綠豆芽、小炒扁豆絲、蘿卜干炒臘肉、酸菜白肉……食堂內,工作人員早早做好了開餐準備,各式各樣的菜品整齊擺放著,供居民選擇。
點菜、取餐、付款……端著各自選好的飯菜,前來用餐的老年人秩序井然地到不同的包間用餐。記者看到,該食堂共規劃出了6個包間,包間內既有適合一人或兩人用餐的小桌,也有適合多人一起用餐的大桌,總共有102個餐位。
“根據周邊社區老年人的需求,我們在去年3月—7月對驛站的空間布局進行重新規劃和升級改造,將一層空間全部打造成用餐包間,給社區老年人創造更加舒適的用餐環境。”太仆寺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負責人趙翠俠介紹。
趙翠俠告訴記者,其實這些用餐包間還有一個重要功能。近一年來,驛站探索在非用餐時間利用父母食堂的場地不定期開展老幼融合活動。“我們根據老年人的興趣、特長等,通過微信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目前,已開展了多場代際融合活動,既提升了場地的利用率,又豐富了老年人和孩子們的生活。”趙翠俠說。
今年67歲的袁寶春老人,是西長安街街道府右街南社區的居民,家里有兩個孫女。“從我家走到驛站也就七八分鐘,這里的菜品口味好、種類多,我不僅自己經常在這里用餐,還會帶著孫女們來。”作為太仆寺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父母食堂的忠實擁躉,聽說這里舉辦老幼融合活動,袁寶春每次都積極報名。
“驛站前不久剛舉辦了插花活動,我是帶著小孫女一起參加的。”袁寶春回憶道,在那次活動中,孩子被房間內五顏六色的鮮花所吸引,高興得手舞足蹈。康乃馨、月季、滿天星……孩子一會兒摸摸這個、一會兒瞧瞧那個,眼里充滿了好奇。“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很快就完成插花并把它帶回了家,現在花還開著呢,可漂亮了。”袁寶春開心地說。
袁寶春帶大孫女也多次參加老幼融合活動。“讓孩子印象最深刻的當數元宵節時開展的扎燈籠、搖元宵活動,能現場體驗傳統文化,特別有意義。”袁寶春告訴記者,當時一起參加活動的幾對祖孫都玩得不亦樂乎,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很強,很快就扎出了漂亮喜慶的燈籠,大家還一起品嘗了自己制作的元宵。“通過參加祖孫活動,我覺得和孫女之間的互動更多了,關系也更加親密了。”袁寶春說。
營造老少同樂氛圍
養老與托育無縫銜接
整齊擺放的課桌、可書寫的電子屏、綠意盎然的綠植……在廣外街道美意延年綜合服務中心二樓,有這樣一個特別的房間。下午4點,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就讀于周邊小學的幾名孩子來到這里,放下書包、拿出課本、打開本子,開始認真地寫作業……“老師,請問這道題怎么做?”“老師,我作業寫完了!”房間內,孩子們的小手不時地舉起,老師一一耐心地進行回應。
據廣外街道市民服務中心副主任馬智介紹,廣外街道美意延年綜合服務中心成立于2023年年底,由街道提供用房、由國企進行運營。“服務中心成立之初,就在滿足周邊老年居民需求的基礎上,將服務向兒童、殘疾人等拓展。”
記者在美意延年綜合服務中心內看到,中心共分為上下兩層,一層為助老食堂,二層為健康指導中心、托育教室等。在二層的多功能活動區域,幾位老人正伴隨著舒緩的音樂練習八段錦。
“我們從今年1月開始,探索在下午4點到7點開展托管服務,輻射周邊1公里內的3所小學。到了學校放學時間,工作人員會去接孩子。”美意延年綜合服務中心運營經理曹睿告訴記者,孩子們寫完作業后,可以在中心看書、畫畫、做游戲等。中心在寒暑假還會舉辦假期托管班,在減輕家長負擔的同時,豐富孩子們的業余生活。
記者了解到,在推進“一老一小”融合發展工作的過程中,西城區鼓勵屬地街道采用“揭榜掛帥”的方式,組織老幼融合民生服務綜合體開展托管服務。西城區養老服務部門聯席會議辦公室專門印發工作方案,明確了在養老服務機構等開展托管服務的遴選條件,即坐落在學校周邊、交通便利,具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動空間;安全標準、設施設備配置、裝飾風格適合開展托管服務;有托管或培訓相關資質,或與有托管資質的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有專業從事托管服務的工作人員,等等。
馬智告訴記者,美意延年綜合服務中心平時注重挖掘社區能人,組織有特長的老年人擔任“老師”,為托管班的孩子策劃一些特別課程,既增進了老年人和孩子們的互動交流,又弘揚了傳統文化。前不久,該中心就邀請社區里的書法愛好者和象棋愛好者為孩子們上了與眾不同的書法課和象棋課。老人教得仔細,孩子學得認真,現場一片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關注‘一老’,情系夕陽;守護‘一小’,牽掛朝陽。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工作聯動和監督管理,進一步在全區營造尊老愛幼、老少同樂的社會氛圍,切實保障好‘一老一小’融合發展工作的落地實施。”西城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