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民政局黨組書記 李培國
近年來,山東省泰安市立足減輕群眾負擔,堅持“惠民殯葬、生態安葬、文明禮葬”的改革方向,探索出一條符合實際的綠色殯葬改革之路。目前,全市共建成公益性安葬(放)設施1354處,有效增加了公益性殯葬設施供給,殯葬改革成果日益凸顯。
聚力建章立制,健全管理體系
泰安市堅持“市主抓、縣主體、鄉主推、村主責”的工作模式,建立四級聯動體系,實行月調度、季考核、年總結,推動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市民政局聯合7部門下發關于深化殯葬改革倡樹文明新風的實施意見,從推動喪俗改革、推廣建設模式和落實惠民政策等重點任務入手,著力推動殯葬改革走深走實。市民政局聯合市文明辦印發《加強紅白理事會建設推動移風易俗鞏固提升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對提升紅白理事會服務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全市3815個村(居)均建立了紅白理事會,村(居)覆蓋率和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會長率均達到100%。村“兩委”成員及全體黨員帶頭,將文明治喪納入村規民約重要內容,引導群眾樹立文明簡約的喪俗觀念,厚養禮葬、喪事簡辦的文明新風尚逐漸形成。
聚合規劃力量,強化有效銜接
泰安市主動適應城鎮化進程,堅持“集約化、園林化、生態化”的工作原則,牽頭編制了《泰安市公益性公墓布局專項規劃(2020—2035年)》,按照服務人口、規模等級和主要功能進行分級,形成區、鄉鎮、村三級公益性公墓配置體系。各縣市區相繼出臺專項規劃,同時加大與相關部門的協調對接力度,確保將公墓建設規劃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環保規劃等有效銜接,形成科學合理的公墓規劃建設體系。
聚焦模式創新,破解建管難題
泰安市本著因地制宜、把為民實事辦好的原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結合實際和民俗習慣,全力推動公墓選址、建設和規范管理,遵從群眾風俗,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化的殯葬服務需求。探索黨建引領殯葬改革的新思路、新舉措,全域推廣肥城市深埋還耕、深埋造林、樹葬公益林等節地生態安葬模式,有效破解制約公墓建設的各種難題。用好推動設施建設的各項舉措,加強對公墓建設的指導和支持。在抓好公墓建設的基礎上,建立“三有三統一”管理制度,即有專人管護、有管理章程、有服務規范,統一墓穴標準、統一綠化標準、統一設施標準;在管理使用上堅持將公益屬性落到實處,明確公墓從選址到建成并使用全鏈條契合群眾需求和意愿,確保公墓既能建好又能管好用好。
聚攏要素供給,助力改革提速
泰安市明確將惠民殯葬和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定位為兜底性、基本性制度安排,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推進,與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等重大決策部署同步實施,加大各類要素供給保障和財政投入力度,全市已形成以惠民殯葬為支撐、節地生態為導向、城鄉統籌為根本的安葬服務新格局。近年來,市縣鄉村四級統籌資金2.9億元,推進殯葬設施建設和提升。其中,市級出臺綠色公益性公墓建設補助經費管理辦法,先后列支資金3282萬元,對成效顯著的縣市區和功能區給予獎補,提高了各級深化殯葬改革的積極性。寧陽縣出臺了全民惠葬政策,縣財政每年支出1300萬元,實現遺體接運、冷藏、存放、火殮等環節全免費,群眾零花費就能辦好火化事宜。
聚集宣傳效應,營造濃厚氛圍
泰安市指導各級成立志愿服務宣傳隊,依托文藝匯演、大篷車等載體,開展全方位、廣覆蓋、多渠道的政策宣講。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推動宣傳服務下沉至社區廣場和農村大集,面向群眾把意義講清、政策講透、要求講明,形成“黨員干部帶好頭,人民群眾跟著走”的濃厚氛圍。在殯儀館、公墓等場所制作公益視頻和宣傳海報,循環播放文明理事、傳承孝道等內容,鼓勵和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支持殯葬改革。寧陽縣相關做法入選全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全市重點推廣了“德孝堂”“壽安大院”和喪事“一碗菜”等做法,通過倡樹喪俗新風,杜絕了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切實減輕了群眾的喪葬負擔。
接下來,泰安市將持續聚焦群眾關切,深入推進喪俗改革,全力打造“禮安齊魯·誠孝泰山”品牌,努力把群眾身后事辦成暖心事,讓群眾共享殯葬改革的成果,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