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醫養結合: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照護

時間:2024-06-1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柳   旭

自從入住了山東省青島福彩養老院,秦玉方終于能踏踏實實睡覺了。

“我84歲,老伴88歲,兒子和兒媳年紀也大了。”秦玉方告訴記者,老伴意外摔傷后,她一個人根本照顧不了,“感覺快要扛不住了,這才住進了養老院。”

讓秦玉方沒想到的是,她這一住就不想回家了。

“這里是醫養結合的養老院,老伴有護理員照顧,不用操心。晚上有什么事,我一按呼叫鍵,工作人員就來了。”秦玉方表示,在養老院的生活很省心、很舒心。

老人入住:從“想不通”到“離不開”

上午10點半,在青島福彩養老院門診部,全科醫生方大夫正在給老人開藥。“剛才開的是1個月的用藥,大病門診每個月開一次藥,方便老年人日常用藥。”方大夫介紹,門診部有6名大夫,24小時有人值班。

在保健吸氧區,86歲的吳玉芝正在吸氧。“我在這里住了兩年多了,因為心臟不好,總感覺喘不上氣,吸完氧感覺舒服多了,這里設備很全、很方便。”吳玉芝說。

在自理區的房間內,84歲的秦玉芳向記者展示了她剛剛完成的手工作品,“周四做手工,周三唱歌,天天有事干,一點不寂寞。”說起在養老院的生活,秦玉芳表示,當初她對入住養老機構這件事還是有些想不通的。

“一方面覺得吃飯沒有在家里順口,另一方面覺得養老院里全是老年人,沒有活力。”秦玉芳說,后來88歲的老伴劉忠奎突然生病,生活無法自理,女兒遠在美國,兒子兒媳那時還都沒有退休,她一個人在家照顧老伴,感覺快要累病了。“兒子心疼我,建議入住養老院,我這才答應。”

“原來在家里時,每天晚上都提心吊膽,生怕老伴出什么狀況,從來不敢睡踏實覺,在養老院一點也不用擔心。”秦玉芳告訴記者,她以前除了照顧老伴,還得買菜、做飯,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在養老院什么都不用操心,就覺得渾身輕松,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說到老伴的身體狀況,秦玉芳帶記者來到失能區,負責康復治療的劉大夫正在給她的老伴做按摩。“這叫揉拿法,對于長年臥床、血液循環慢的老人特別有用,每天按摩40分鐘,能夠促進氣血運行。”

“去年生了一場病,幸虧是在養老院,有專業的醫療和護理人員,現在恢復得挺好的,可以自己吃飯了,也能正常交流了,平時還能和我開個玩笑。”看著躺在床上的老伴,秦玉芳說,“養老院里環境好,工作人員態度好,這兩年沒遇到一件不高興的事,現在和親戚朋友聊起來,我都給他們介紹入住醫養結合的養老院有多好。”

機構轉型:沒有“醫”就沒有競爭力

午休過后,青島福彩四方老年公寓,88歲的辛洪斌正準備下樓遛彎。“今年1月初,我血壓高、血糖高,在醫院住了10多天,出院后感覺身體恢復得還可以,每天下樓到院子里遛彎、做操。”辛洪斌告訴記者,他在老年公寓住了5年,平時哪里不舒服就找大夫,公寓和醫院就隔一條走廊,看病是真方便。

老年公寓醫養科的負責人劉艷鋒告訴記者,醫養科雖然設在老年公寓,但醫護人員全是從醫院抽調的,目前有5名醫生和8名護士,為院內的180位失能失智老年人和60位自理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老年人有個頭疼腦熱,我們會第一時間診治、開藥,并提供后期護理。”

在劉艷鋒看來,醫養結合中的“醫”對老年人非常重要,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如果單純從吃和住的方面看,居家養老和在機構養老差別不大,最大的不同是生病后能否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劉艷鋒回憶,2023年年底的一天夜里,有位老人突然血壓不穩定,為了讓老人血壓保持穩定,值班醫生整晚盯著監護儀的數據,手動調節輸液器速度,血壓低了就調慢點,血壓高了就調快點。“我們的職責就是把‘醫’融入養老服務中,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專業的守護。”

記者了解到,青島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建于2002年,成立之初是一家純養老機構,在醫療保障能力方面,只有1個醫務室、1名大夫、2名護士,老人出現身體不適一般都要外出送醫就診,非常不便。2009年,老年公寓成立綜合門診部,既對內又對外;2017年,門診部又進行了擴建,成為一家二級綜合醫院,老年人日常就醫更方便了。

在康復治療室,胡先生正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進行坐位平衡訓練。據介紹,由于腦干出血,胡先生的身體平衡和協調出現了問題,為了恢復身體功能,現在每天要進行兩次訓練,每次半個小時,訓練內容從靜態平衡逐漸過渡到動態平衡,最終目標是實現生活自理。

“目前,老年公寓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65%以上,對康復治療的需求比較大。”老年公寓副院長袁衛國告訴記者,公寓不僅成立了康復科,還與青島中心醫院組建緊密型醫聯體,除了日常的醫療服務外,還可以開展遠程會診,開辟就醫綠色通道,醫院的老年病專家還經常到老年公寓給老人們講健康知識。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青島市共有298家養老機構投入運營,共有機構養老床位4.48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3.66萬張,占比達到81.63%。近些年,青島市醫養結合發展速度快、質量好,主要得益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作為長護險首批試點城市之一,青島市的養老機構要接收享受長護險的失能老人,必須成為醫保局長護險支付的定點單位,而要獲得定點單位資格,養老機構就必須要有醫療資質和能力。

“至少也要有1個診所,有1名醫生和2名護士,不少養老機構還建了一級醫院。”青島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長護險政策的推動下,養老機構如果沒有醫療能力,在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方面就沒有競爭力,站在老人和家屬的角度,他們也不愿意選擇這樣的機構。

延伸服務: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

下午3點半,在嶗山區金家嶺街道石老人社區,80歲的王東剛正在家中看足球比賽,萬林到家診所的護士于曉敏來入戶了。

王東剛的老伴王新平今年76歲,做了腰椎手術后長期臥床。于曉敏來到床邊打開手機,定位與地址吻合,然后進行面部識別,一切就緒后,她開始為老人做常規檢測。

“阿姨,我給您測個血糖。”于曉敏把血糖儀貼在老人指尖,“5.9,血糖非常好。”然后是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每做完一項檢測,她都會把數據認真填寫到記錄表上,并通過手機上傳到系統。

“王阿姨是照護3級,按照長護險規定每周有3小時服務時長,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分配到醫療、護理、康復理療、生活照料這4項服務。”于曉敏告訴記者,她是護士,提供的是護理服務,每周要入戶1次,每次不少于20分鐘,其他服務也有專業人員對接。“像王阿姨這樣的服務對象,我目前對接了35位,服務內容有的簡單、有的復雜,收費都是按照醫保標準。”

“最初都是我自己照顧,真是太累了。現在,我每天就做做飯,其他都有人上門服務,已經3年了,每月也花不了多少錢,很省心。”王東剛說。

對于長護險上門服務,85歲的袁貴宏同樣深有感觸。“孩子們都很孝順,但畢竟有心無力,這些上門服務的工作人員專業、熱情、耐心,我都不知道說什么好了。”袁貴宏表示,她現在每天過得都很幸福,身體和精神也比以前好多了。

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島市不僅實現了機構養老的醫養結合,還實現了居家養老的醫養結合。

“我們在每個街道都建立了一處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能夠提供長短期托養、醫療康復、助餐助浴、輔具租賃等服務。”青島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中心的用房由政府提供,選擇的運營機構都是醫保局認可的長護險定點單位,要具備承接到失能老人家中提供醫療服務的資質和能力。同時,政府的居家養老政策也向失能老人傾斜,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