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華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投資145萬元,盤活利用廢棄的橫街電影院,通過精心設計和加固改造,將其打造為具有近代海派風格的橫街村文化禮堂。然而,文化禮堂建成后,在運營過程中卻出現了思維概念化、使用局限化、活動無感化等問題,導致場所利用率低,造成了資源浪費。
為改善這一局面,南潯鎮按照政府扶持、民間運作、專業管理、三方受益的運作模式,引入湖州市南潯區協和社會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參與橫街村文化禮堂的日常運營工作。
中心入駐后,橫街村文化禮堂煥然一新,大門常開、活動常態、內容常新、隊伍常駐、群眾常來,真正成為活躍在百姓身邊的精神家園,起到了陶冶情操、提升素養、促進和諧穩定的作用。
聚人氣,專業力量賦新生
中心堅持需求導向、資源整合、多方聯動,按照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守正創新、特色引領,內育素材、外樹品牌的工作理念,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等各項工作,通過接地氣冒熱氣的理論宣講、有溫度有深度的志愿服務和有底蘊揚正氣的文化大餐,推動禮堂活動常態化。
以橫街村文化禮堂的農家書屋為切入點,以“書蘊古今、閱聚知音”為精神內核,中心找準禮堂定位,結合村里的文化特色和資源,通過“1+N”模式(1名專職社工+N名文化志愿者),組建由村干部、“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文藝骨干組成的文化志愿者隊伍,協助開展工作,做好文化、服務、培訓“你點我送”的點單式服務。
展活力,多元服務促參與
中心始終堅持多元共治的理念,不僅與相關政府部門、企業等緊密合作,還積極鼓勵村民參與文化禮堂的管理和活動。中心入駐文化禮堂后,挖掘了30余名鄉村文化骨干,組建起4支文化宣講隊伍,聘請文化顧問,開展文化藝術類課程30余課(次),組織各類文化活動60余場,服務群眾4000余人次。
同時,中心引入“文化議事廳”的概念,組織協商議事12場。堅持“家風+非遺”,活化周邊資源,培育了一支由銀齡長者、退役老兵、全職媽媽、學生等組成的“家事”宣傳團,每月開展“親子共學好家風”課堂,每周開展親子讀書會,全年組織親子研學活動4次,打卡古鎮人文古跡,聆聽家風好故事。同時,以剪紙文化為重點,成立非遺匠師工作室,匯聚非遺匠人,定期開展竹編、剪紙、茶藝等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基層生根發芽,在文化禮堂生生不息。
送文化,用活載體露頭角
中心打造特色文化集市,鏈接農業、衛計、婦聯等多部門力量,實現跨域資源高效整合,每季度組織1次互動活動,讓群眾在走進有品位、不落俗的文化禮堂時,既能辦實事解難題,也能抵達心中的“詩和遠方”。
圍繞“品質養老”這一主題,中心打造了銀齡講堂,針對老年群體設計了智能設備教學課程,幫助100余位老年人緩解“數字鴻溝”帶來的社會障礙。中心還舉辦了橫街村首屆納涼晚會,邀請村民歡聚一堂、共話豐收。
橫街村文化禮堂的“蛻變”之路,充分展示了社會組織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專業化的介入和多元化的服務創新,中心成功地將禮堂打造成村民的精神家園。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村民文化活動的聚集地,每天都有大量村民來此參加各種活動,不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質量,還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探索出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