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得到越來越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街面巡查中,社區工作者、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公交車司機等廣泛參與,助力及早發現、及時救助;
——站內照料中,專業社工、醫護人員仔細評估受助人員身體狀況,給予他們從身體到精神的全方位照料;
——尋親返鄉中,公安部門、各類尋親工作室、網絡平臺、愛心人士主動貢獻才智,綜合運用人工智能、DNA比對等科技手段,為尋親插上了翅膀;
——源頭治理中,受助人員戶籍地公安部門、民政部門、鄉鎮、村(社區),想方設法為受助人員落實各類惠民政策,助他們安心回家。
剛剛過去的6月19日是第十二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活動主題為“攜手相助,讓救助更有溫度”。
本報今日刊登多個救助管理站的做法,講述各方攜手相助、讓救助更有溫度的故事。
嵌入社區的救助服務新網絡
本報記者 張路曦 通訊員 汪元蒙
6月,河南省開封市,天氣炎熱,但在大街小巷,人們總能看見一群身著制式馬甲、佩戴“救助管理”紅袖章的人。伴隨著他們的走訪巡查,一張張宣傳單和聯系卡宛如一束束陽光,照進了城市隱蔽處。
這群人是救助管理志愿者,由社區網格員、物業工作人員、居民組成。如今,這群人正成為開封救助管理工作街面巡查及時發現、及時救助的重要力量。
在鼓樓區西司門街道油坊社區,一塊印著救助管理熱線電話的“臨時救助點”招牌,醒目地掛在社區辦公樓入口處。在臨時救助點內,飲用水、方便食品、四季服裝、鞋襪、被褥、毛毯以及簡易帳篷等物資被碼放得整整齊齊。
“這些物資全部由開封市救助管理站統一配備。”6月13日,在油坊社區“臨時救助點”服務的志愿者王單潔向記者介紹,“臨時救助點”的設置與物資配備,幫助社區進一步落實了屬地管理責任,解決了轄區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的救助問題,推動實現了及早發現、盡快處置、最優安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社區嵌入式“臨時救助點”于今年5月落地實施,不僅用于存放救助物資、宣傳救助政策,更是一個能提供快速甄別、信息咨詢、物資發放的微型救助管理服務站。開封市區已設立運行20處社區“臨時救助點”,規劃建設還有116處,覆蓋全市5個區的所有街道,鑲嵌在社區各類服務中心內,使街面巡查、臨時救助范圍輻射到居民區、辦公區、商業區、景區、夜市和車站、涵洞、工地等各個場所,最大限度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臨時救助點’不但暢通了基層救助管理渠道、織密了網絡,還成為社區治理又一抓手。”開封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李正勇說。
“值得一提的是,關口前移的社區‘臨時救助點’,進一步優化了救助服務的供給路徑。”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張瑞告訴記者,臨時遇困人員將得到更及時的應急性、過渡性、便利性救助庇護。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在“臨時救助點”提供服務的志愿者全部經過培訓,他們將在救助對象身份的識別和處理、臨時救助服務內容的確定、日常街面巡查走訪以及救助物資的管理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全覆蓋、嵌入式的社區‘臨時救助點’網絡建設,是我們的探索嘗試。”開封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高曉燕表示,目前,“臨時救助點”的作用正逐步顯現,“相信隨著市救助管理站、區救助點和社區‘臨時救助點’的上下聯動、協同配合,一個更加專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開封特色救助管理工作服務體系將快速建立。”
借社會之力 予細致關懷
本報記者 趙曉明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格局加快形成,流浪乞討人員大幅減少,但受助病殘人員比例不斷上升、專業服務需求日益增長,救助管理工作面臨新考驗,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發力。”在第十二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活動中,四川省巴中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肖飛說。
據巴中市救助管理站站長賴景陽介紹,近年來,該站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救助服務體系,為需要幫助的人群提供專業、細致的關懷與支持。
如今,眾多企業、商戶參與到救助管理工作中來,不但主動提供流浪乞討人員線索,還捐贈愛心物資、提供就業扶持等。2023年,企業、商戶累計向巴中市救助管理站捐款2萬余元、捐贈物資價值1萬余元。
“社會力量還為站內滯留受助人員提供了專業照料。”賴景陽告訴記者,市救助管理站整合了市精神康復醫院、市職業技術學院、市特殊教育學院、巴州區第二人民醫院的資源,由醫護人員、特教專家等提供專業的健康照護、教育輔導及心理咨詢服務,幫助滯留受助人員恢復身心健康,增強自我重建能力。
巴中市救助管理站還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巴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巴中春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專注于為受助人員提供心理疏導等服務,確保救助管理工作專業化、規范化。
11歲的女孩陳嘉華是受益者之一。今年4月25日,巴州區東城派出所將陳嘉華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原來,陳嘉華的媽媽被拘留20天,沒有其他親人能幫忙照料她,陳嘉華面臨著無處可去的窘境,民警便將她送到未保中心。
在站內,陳嘉華表現得特別叛逆:一會兒要求出去玩,一會兒嫌飯菜不合胃口要求訂外賣,一會兒讓工作人員帶她出去找媽媽……
在短暫的接觸后,社工和她玩起了游戲,初步建立信任關系,陳嘉華終于吐露了心聲。原來,陳嘉華的爸爸在她小時候便去世了,媽媽脾氣越來越差。遭遇家庭不幸,陳嘉華也不愿意去學校,平日里總是逃學,和幾個朋友到處玩。了解情況后,巴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和社工為其制訂了關愛幫扶方案,提供情感支持,鼓勵她回到學校讀書。
在此后半個多月的時間里,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和社工多次帶陳嘉華看望媽媽,并會同教育部門與學校進行溝通,讓她繼續回校讀書。“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關注陳嘉華的成長,幫她走出困境。”巴中市救助管理站社工趙玉太說。
現如今,救助管理站救助的人中,有不少是因為務工不著而陷入困境的。為有效提供幫扶,巴中市救助管理站和市慈善總會深度合作,開展職業培訓,指導受助人員通過就業走出困境。
每一雙援手的伸出,都在助力編織一張更加堅固的救助安全網。在巴中市救助管理站的招募和培訓下,眾多志愿者活躍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一線。站內,巴中市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發揮各自優勢,提供心理輔導等照料服務;站外,志愿者參加街面巡查,發現救助線索,為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這些志愿者的笑容與汗水,是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傳遞著愛與希望。
巴中市市民程文晉參加了市救助管理站舉行的“開放日”活動。通過展板,他了解了市救助管理站近年來救助管理工作的成效、成功案例、尋親故事及救助政策等。他認為,向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伸出援手,幫他們渡過難關,體現了社會的溫度。
“我在大學時當過志愿者,工作后在福利院做過義工。如果時間允許,我很愿意參與到救助管理工作中,哪怕是簡單的陪伴、聊天,也能貢獻一份力量。”巴中市市民陸研說。
情暖尋親路
梁光楣
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以下簡稱市區分站)著力搭建社會力量參與的救助尋親平臺,推動破解尋親返鄉難題。
用鄉音繪制“地圖”
近日,一位中年女性被護送至市區分站,自述名叫章華,身上沒有證件,精神狀態不穩定,不會寫字,語言表達能力差。工作人員無法查詢到她的身份信息,便將她留在站內,邊悉心照料,邊開展尋親工作。然而,工作人員通過媒體平臺發布尋親信息,協同公安部門進行DNA、指紋、人像比對后,均無結果。
唯一的線索,只有她的幾句鄉音。
但是,章華的口音中夾雜了多個地方的方言。鄉音混雜,何處是歸途?為了確定口音區域,市區分站聯動多地志愿者辨別。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多地志愿者反復甄別,逐一比對了湘贛兩地30多種不同的口音特征。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比對江西省萍鄉市口音時,當地志愿者反饋了一條讓人驚喜的信息:章華對黃瓜和茄子的稱呼非常接近萍鄉一帶的方言。這條線索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章華回家的大門。經當地志愿者實地走訪后,市區分站最終聯系到章華的家人并確認了她的身份。離家近40年的她終于回家團聚了。
露宿老人歸鄉記
在街面巡查中,一位露宿街頭的年邁老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介紹自己叫岑義,與家人失聯已有30多年,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老人露宿街頭,讓人放心不下。市區分站迅速聯動志愿者、社工等組成個案幫扶小組,開展一對一服務。
出走多年的岑義極少與他人接觸,對工作人員充滿戒備。為了得到岑義的信任,幫扶小組工作人員輪流探視,幾次后便與岑義成了熟人。終于在一天夜晚,岑義敞開了心扉:他之所以不愿回家,是因為執著于衣錦還鄉,但現實的落差讓他覺得無顏面對家人。
原因找到了,幫扶小組的社工為岑義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重建生活信心。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迅速核實了他的身份和家庭地址,并陪同他踏上了歸鄉之路。
日前,工作人員在回訪中了解到,岑義已經拿到了新身份證,開始了安定的晚年生活。
跨越千里終團圓
15年前,馮琦外出務工,與家人斷了聯系。15年來,家人通過各種渠道尋找,但始終無果。就在家人即將放棄之際,市區分站發布的一則尋親公告,給他們帶來了希望。
一天夜晚,馮琦的哥哥馮強在刷手機視頻時,意外發現一則尋親公告,里面的受助人員與弟弟很相似。第二天,馮強聯系市區分站確認視頻中的受助人員正是失聯15年的馮琦!但遺憾的是,在緩解了臨時食宿困難后,馮琦已離開市區分站找工作去了。
為了找回失散多年的弟弟,馮強和家人馬上奔赴廣州市。市區分站迅速聯動志愿者和社會組織,一同前往馮琦曾經露宿的地方協助尋找。最終,在公安機關的幫助下,大家找到了已赴東莞市打工的馮琦。馮琦見到突然出現的家人時,像個犯了錯的孩子,抱著大哥哭得不能自已。
據悉,近年來,市區分站已聯動20多家單位、社會組織組建起救助尋親網絡,幫助眾多流浪乞討人員成功尋親返鄉。
送回家 安好家
胡鐵燕 王檳儐
2023年5月,經過浙江省寧波市、溫州市兩地救助管理機構的通力協作,在溫州流浪拾荒的60歲寧波籍男子竺某終于回到了寧波老家。
“他沒老婆孩子,智力也有問題,雖然有一個哥哥,但無力照顧他。”當工作人員將竺某送到村里后,當地村干部很是發愁,“加上這次出走,從2011年開始他已經到外地流浪9次了,每次不是救助管理站送回來就是我們派人接回,但沒過多久他又會出走。”
雖然完成了交接手續,但竺某的情況始終牽動著寧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心。一個月后,工作人員再次來到竺某的住所回訪。周邊村民紛紛表示,竺某患有智力障礙,一個人住容易出現意外,希望有關部門能幫幫他,最好找個地方讓他安頓下來。
了解情況后,寧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主動對接當地民政部門,共同商議竺某的安置事宜。根據竺某的情況,民政部門幫助他申請了低保,辦理了殘疾人證,申報了殘疾人兩項補貼。
雖然有了生活來源,但竺某還需有人照料。寧波市救助管理站和當地民政部門工作人員、村干部找到了竺某的堂哥,經過多次溝通,竺某的堂哥終于答應將竺某接回同住。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流浪多年的竺某安了家。
流浪乞討人員回家難,回家后“留得住”更難,不少受助人員被救助多次。屢送屢返、反復流浪成為救助管理工作的難點。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流浪乞討現象,寧波市持續完善回歸穩固機制,協同各部門,聯合社會力量,統籌推進受助人員源頭治理工作。
積極對接屬地,精準落實保障,確保“回得去”。寧波市救助管理站加強與受助人員戶籍地政府溝通,及時核實確認受助人員身份,反饋受助人員信息,夯實屬地管理責任。同時,主動配合屬地政府做好受助人員臨時安置過渡期內基本生活、基本醫療服務,使其生活照料有人管、患病就醫有保障。
強化聯動協作,推進落戶安置,確保“留得下”。寧波市救助管理站積極協調公安機關及鄉鎮(街道)、村(社區),幫無戶籍返鄉受助人員尋親,做好身份信息排查、補錄戶口、辦理身份證等工作,并跟進了解返鄉受助人員家庭狀況,落實相關政策,讓其得到長期妥善安置。
優化工作制度,落實跟蹤回訪,確保“穩得住”。寧波市救助管理站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庫,將精神障礙患者、肢體和智力殘疾人員、反復流浪乞討人員等納入信息庫統一管理。同時,建立聯絡員制度,協調各區救助管理站共同跟蹤回訪返鄉重點受助人員,回訪頻率不低于三個月一次,回訪期不少于兩年,全面掌握其生活狀況和監護照料情況。2023年至今,全市建立甬籍返鄉受助人員信息臺賬48份,開展電話回訪72人次,家庭回訪2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