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鼓勵青年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擇業新觀念打開就業新天地。
就業是民生之本。相關部門公布數據顯示,2024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79萬人。從校園走向社會、步入職場,青年人應該秉持怎樣的擇業觀念和職業態度?近日,記者采訪了幾名在民政領域就業創業的年輕人,看看他們是如何擺脫焦慮和迷茫,發揮個人所長,在合適的崗位上,實現自身發展,創造社會價值的。
告別迷茫,勇敢邁出第一步
在江蘇,一股新的就業潮流正在涌動——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入職社會組織,從而開啟他們的職業生涯。今年24歲的朱璞純就是其中一個。
兩年前,畢業于江蘇大學文學院的朱璞純考研失利,處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她,看到了江蘇省蘇商發展促進會的招聘信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投出了簡歷。
經過四輪考試,朱璞純成功入職,單位安排她負責公眾號的日常運營。“接到錄用通知時特別開心,覺得自己的價值得到了認可。”朱璞純回憶道。
初入社會組織,朱璞純對其性質并不了解,“原以為只是做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后來才發現,這里是為江蘇企業家與政府搭建公共橋梁紐帶的重要平臺。”在這里,她不僅明白了工作的價值,更在團隊合作中感受到了歸屬感和成就感。“能為推動企業間的交流合作盡一點綿薄之力,讓我感到非常自豪。”
然而,職場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朱璞純在第一年寫年終總結時,因準備不足而被批評。此后,她每天將工作歸檔記錄,并在第二年總結時以出色的表現過關,實現了從職場菜鳥到成熟員工的成長。
在社會組織的工作,讓朱璞純收獲頗豐:不僅拓寬了知識面,豐富了見識,對社會組織和當地知名企業家有了更多了解,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經驗,鍛煉了工作能力。“現在的工作讓我更加游刃有余地與別人溝通交流。”
她也表達了對社會組織工作穩定性和成長性的認可:“現在的工作氛圍很有活力,希望未來幾年,我能成為更優秀的新媒體運營人員,寫出更精彩的文章。”
近些年,像朱璞純一樣選擇社會組織就業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作為吸納高校畢業生到社會組織就業的代表,江蘇省蘇商發展促進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累計招聘27名應屆畢業生和15名實習生,為他們提供了文字編輯、視頻剪輯、多媒體運營等多元化的崗位。
與此同時,江蘇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面向全省社會組織發布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倡議書,鼓勵全省各級各類社會組織挖掘潛力,增加就業和見習崗位。教育、醫療、養老服務等領域的社會組織,都被寄予厚望,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多層面、廣渠道就業。
“比較是偷走幸福的小偷,現在就是最好的安排。”對于即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朱璞純鼓勵他們,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成長,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個舞臺。“即使在迷茫和彷徨中,也可以嘗試不同的道路,要勇敢地去闖、去試、去做,在合適的崗位上綻放光芒。”
關注前景,闖出一片新天地
“心里慌,來許昌……”去年11月,一段名為《許昌不慌》的短視頻在快手刷屏,視頻中27歲的家鄉代言人林燒(本名樊金林)向觀眾輕松幽默地呈現了他開辦的養老院里,老人打電競、織毛線、舞刀弄槍的日常。
對于投身養老行業的初衷,林燒表示,他在大學主修播音與主持藝術,當時覺得傳媒行業太內卷,于是想要跨界發展。大三、大四期間,他到父親運營的養老院實習,但感覺那里看起來更像是醫院,老年人文娛活動種類少,年輕的工作人員數量也少。再后來,他結合奶奶骨折期間自己的照護經歷,萌生了開辦養老院的想法,并系統學習了養老護理等專業知識。
“年輕人要把養老服務業做得潮一些。”對于要辦一家什么樣的養老院,林燒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首先是院里老人的文娛活動要豐富。”
經過設計、裝修等一系列籌備工作,2020年,林燒打造出一家現代簡約風格的養老院。平日里,他要求護理員細致記錄老年人的娛樂、作息等生活信息,并組織老人學習使用新媒體,努力贏得老人的信任,從而了解老人的真實想法,并給予精準關愛。
有些老人希望跟護理員學習打游戲,以便更好地與晚輩溝通,林燒就幫他們組建了老年戰隊,并在院里開設電競室、小酒館、桌游室、放映室,豐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2020年7月,林燒根據工作中的靈感拍攝了一個照顧老人生活的視頻,獲得網友點贊,這給了他很大的動力。之后,又趁熱打鐵拍攝了第二個視頻。有一位陳奶奶,拍攝視頻后接到多年不聯系的孫女的電話問候,這讓老人很有成就感。有些老人的子女表示,參與視頻拍攝后,老人開朗了許多。
“沒有完整的劇本,內容均由老人根據主題進行演繹。”林燒說,“我們拍視頻的主要目的是幫老人跨越數字鴻溝,同時想讓大家知道,住在養老院也可以很開心,從而贏得更多人對養老服務行業的認可。”
在林燒看來,養老服務行業前景廣闊,大學畢業生要從事這個行業一定要注重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對于想要在養老領域創業的青年人,他建議從需求最迫切的居家養老服務做起,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明確優勢,找到自己的舞臺
2022年從廣東金融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后,江思蓓成為廣州市荔灣區逢源人家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工。工作崗位與所學專業相匹配,她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我對幫助他人和服務社會有著濃厚的興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有需要的人。”江思蓓說,她目前主要負責兜底民生保障服務和青少年服務項目。“剛工作時,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資源和工作經驗不足,但在熱心同事的幫助下,很快熟悉了工作內容,適應了工作節奏。”
在工作中,服務對象小麗給江思蓓留下深刻的印象。小麗生活在單親家庭,父親忙于生意,奶奶年紀大了,由于缺少正確的引導,小麗經常不上學,在家玩手機、吃零食,她覺得這樣很舒服很開心。而父親也十分寵溺,認為小麗現在還小,開心就行,以后懂事了就會主動學習。
了解到小麗的情況后,江思蓓聯動居委會、街道婦聯等上門走訪,與小麗家人進行溝通,調整他們的認知。同時,江思蓓和同事經常與小麗聊天,傾聽她的想法,對她進行引導。知道小麗在學校沒有朋友時,江思蓓和同事每次與小麗見面時,都特意叫上幾個她的同班同學,幫助她改善與同學之間的關系。經過持續努力,小麗的學習和生活慢慢走上了正軌。
“服務小麗的過程讓我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名社工的責任,能幫助服務對象走出困境,我感到非常滿足和自豪。” 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江思蓓覺得,對于正在求職的大學生來說,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其次要保持積極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運用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最后要注重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的培養,這對實際工作中的協作和解決問題非常重要。
扎根基層,打開成長的空間
6月29日,陜西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柴浩淇奔波在秦巴山脈的偏遠山村里,作為安康市“一個雞蛋”項目的執行人,檢查項目在幼兒園的執行效果。“這學期,‘一個雞蛋’項目在陜西共資助了3807名學齡前兒童,涉及3個縣的13家幼兒園,每個月都要有一周時間出來走訪。”柴浩淇表示,雖然累,但很有成就感。
一年前,柴浩淇從西安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畢業,在一家文旅公司做項目管理專員。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他覺得行政工作不適合自己,“還是想接觸一些有創造性的工作”,柴浩淇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陜西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招聘信息,“因為我大學時期在社區做過志愿者,所以很感興趣,認真了解了崗位的薪資待遇、工作前景等信息后,就決定跳槽。”
入職新單位后,柴浩淇被分到了鄉村振興部門,部門負責人帶著他接觸項目,他抓住機會多看、多聽、多思考,在短時間得到了成長。單位良好的工作氛圍,也讓他對未來充滿期待。
經過幾個月的鍛煉,柴浩淇在今年4月擔任了“一個雞蛋”項目的執行人,開始獨立運營項目,這也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作為城市里長大的孩子,雖然大學時參加過‘三下鄉’活動,畢業論文也是和農村相關的,但深入偏遠地區開展工作還是讓我有了很多感悟。”
“之前,從來沒覺得‘一個雞蛋’能給山區的孩子帶來什么變化。”柴浩淇說,每次檢查項目執行情況,都能看到幼兒園變著花樣給孩子們煮雞蛋、做蛋撻和雞蛋糕等,孩子們吃得也很開心,這時他就覺得這個工作特別有意義。在他看來,一份工作的意義并不僅僅體現在薪酬的高低,也需要結合個人成長空間、社會價值等因素綜合衡量。
7月1日,柴浩淇和同事一起到湖南參加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組織的學習,“參觀3家機構,學習他們如何推進月捐籌款。”他覺得,陜西的慈善捐贈多是愛心企業等單位行為,個人捐贈還不是很普及,還有很大潛力。
青春向黨,青年向上。柴浩淇認為,踏踏實實地從小事做起,就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他表示:“扎根基層,服務群眾,我愿做其中一員。”
(本報記者 周冉冉 孫彥川 張偉濤 閆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