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動老年人和青少年關愛工作,在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秀峰街道,一場以“關愛一老一小·守護朝夕美好”為主題的元旦茶話迎新年公益活動吸引了眾人前來參與。本次活動也是2023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點亮心中的小橘燈”關愛“一老一小”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的總結會。
項目自2023年7月至12月實施期間,承接單位長沙市開福區臸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點亮心中的小橘燈”為品牌,通過廣泛鏈接資源,推動和建立“小橘燈”品牌志愿者隊伍 ,為“一老一小”提供陪伴關愛、精神慰藉、社會參與、互助幫扶等服務。項目先后舉辦“小橘燈——有愛有溫暖”“小橘燈——傳薪火護未來”“小橘燈——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小橘燈——我們的節日”等一系列品牌主題活動,圍繞傳統節假日、“一老一小”健康守護、志愿服務等主題開展,旨在提升“一老一小”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探索“五社聯動”機制和“社工+N”融合實踐模式,助力當地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在長沙市開福區臸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精心籌備和組織下,項目為1500余名老年人和青少年提供了直接服務,還為1500余個家庭、5000余名居民提供了間接服務。同時,與秀峰街道社會組織聯合會、秀峰街道未成年人保護站達成合作協議,接力培育橘燈志愿者服務隊等,繼續關愛“一老一小”,持續發揮項目影響力和示范作用。
建立“家校社”協同機制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叔叔,我期中考試考了85分,舅媽帶我和好朋友一起去公園郊游啦……叔叔,期末我有信心取得更好的成績,我現在正在努力復習備考呢……叔叔,我現在過得很好!”14歲的小希(化名)在活動現場與社工分享自己近期的情況。
因父母服刑無人監護,小希經常寡言少語,在學校的人際關系比較差。為了更好地幫助小希,項目組與長沙市教育局、開福區民政局、學校等積極協調溝通,將小希舅媽確定為法律意義上的委托監管人,并將小希轉學至舅媽家附近的學校。同時,項目組為小希提供適應性輔導、人際交往輔導以及積極情緒輔導,幫助她順利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學校環境。
在開福區秀峰街道有一些和小希情況相近的兒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人際交往困擾、親子關系緊張等問題。為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安全成長,項目組與轄區內中小學簽訂共建協議,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聯動家校社互通資源、共同發力,攜手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同時,項目組還高度重視家庭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對于父親陪伴教育少、兒童無人照顧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傳薪火、護未來”等系列活動,以親子互動、親職教育等方式增強家庭對青少年的支持,強化其正向功能。
激發社區活力 搭建優質服務網絡
“阿關(化名)和阿項(化名)這兩個孩子,在我們那兒上課非常認真,看到他們這么珍惜上課的機會,我們也很欣慰。保護孩子的童心,讓有特長、天賦的孩子把握機會,這是我們企業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以后我們會盡力地協調資源幫助更多的孩子。”在獲得優秀公益合作伙伴的牌匾后,長沙大魚鼓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平高興地分享道。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社區(村)和許多企事業單位都貢獻了力量。項目在開福區秀峰街道各社區(村)實施服務時,圍繞老少群體開展“我們的節日”“有愛有溫暖”等系列活動,聯動轄區內醫院、幼兒園、超市、教育機構等共同參與,進一步暢通社會各界參與公益服務的途徑,激發社區社會服務活力。同時,成立紅領巾志愿服務隊伍、先鋒志愿服務隊伍、夕陽紅志愿服務隊伍等,以活動為載體,以小區便民中心、鄰里中心為服務陣地,引導老中青及少兒參與服務,用自己的行動關愛“一老一小”,在促進老少互助的同時,搭建社區服務網絡,充分彰顯了中央財政項目的示范性和引領性。
提高社區幸福感 提升群眾參與度
“我居然和孫子抽到了一組進行PK,還是我自己策劃籌備的活動,很興奮呀!平常兒孫工作、學習都很忙,自己閑暇時間打打球,沒想到還能為社區組織一場好玩的球賽。小興趣派上了大用場。”居民李大爺開心地和社工分享著。
李大爺退休之后愛上了打乒乓球,平常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時間長了也想為社區做些什么。在一次活動后,李大爺找到社工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社工結合李大爺自身情況、特長及需求,幫助他成立了“桑榆聚力·余暉煥彩”志愿者骨干小組,還招募了一些和李大爺一樣有奉獻意識的老年人,組織大家一起認真學習組織活動的流程,思考每個環節自己能做的事情,積極認領崗位。隨后,老人們奔走在小區的物業、居民樓中,由“受助者”轉為“服務者”,為豐富小區居民文娛生活獻策獻力,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翁”。
除了關注老年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外,項目還關注到老年人的心理變化需求,通過“生命的力量”園藝小組、“我們的節日”等服務的開展,豐富老年人的娛樂生活,促進老年人“抱團取暖”,用積極的態度應對晚年生活。
“老少劇場”“指尖年福”“舌尖年味”等妙趣橫生的活動,讓老年人和兒童樂在其中;項目總結、公益合作伙伴授牌、老少服務心愿認領等活動,進一步擴大了項目的社會影響力,提升社會對“一老一小”群體的關注度,推動關愛“一老一小”工作持續發展。(黃維為 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