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166處“泉城避風港”織密救助服務網

時間:2024-07-2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翟   倩

“我來濟南務工,工作沒找到,錢也花光了,在火車站住了兩天,現在想回家,你們能幫幫我嗎?”日前,來自山東省沂南縣的小孫通過手機搜索后,到距離自己最近的“泉城避風港”尋求幫助。工作人員仔細詢問小孫的情況后,不但為他準備了午餐,還請濟南市救助管理站幫小孫購買了返程的火車票,助他回家。

“‘泉城避風港’是濟南市近年來打造的救助服務品牌。我們以市救助管理站為中心,鏈接全市166處‘泉城避風港’,融合N家共建單位力量,打造‘15分鐘救助圈’,形成救助管理工作區域一體化格局。”濟南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各具特色  相得益彰

166處“泉城避風港”設在哪里?能開展什么樣的服務?

“‘泉城避風港’既有設在街道、社區的,也有設在警務驛站、醫療機構的。”濟南市救助管理站站長李琳說,“我們充分發揮點位多、分布廣、更靈活的下沉優勢,調動區縣救助管理工作的能動性,將鄉鎮(街道)層面的救助職能由‘協助發現’提升為‘先行救助’,暢通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服務的‘最先一公里’。”

設在警務驛站的“泉城避風港”是市中區的特色。市中區民政局與濟南市公安局市中區分局合作,在轄區派出所(社區警務室)打造17個“泉城避風港—警務驛站”。

記者在位于十六里河警務驛站的“泉城避風港”看到,這里有可供休息的床鋪、舒適的沙發,以及由市救助管理站提供的“救助大禮包”。“十六里河街道下轄的幾個社區是半開放社區,發現流浪人員的概率比較大。‘泉城避風港—警務驛站’可以為受助人員提供臨時庇護場所和基本飲食等過渡性救助服務,并對受助人員身體、精神狀況進行初步檢視甄別,提前開展尋親問詢和身份信息查詢,以便進行下一步救助。”市中區分局工作人員趙博說。

歷城區“泉城避風港”主打醫療特色。區民政局與衛健部門聯合,在全區設立5家“泉城避風港”,洪家樓街道洪家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泉城避風港”是其中的代表。“洪家樓街道位于濟南東部重要樞紐地段,從2020年開始,洪家樓‘泉城避風港’將救助工作與醫療資源相結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專業醫護人員在發現患病流浪人員時及時響應,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至今已經救助15人。”李琳說。

高新區“風雨亭”區級流浪乞討人員臨時救助點,依托高新區未保中心、社會組織創新園兩個區級平臺以及5個街道社工站,融合社會組織、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可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心理疏導、法律援助、就業指導等服務。

設在歷下區創益園的“泉城避風港”是集流浪乞討人員過渡性救助、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社會組織孵化、婚姻登記等于一體的民政服務綜合體。“歷下區共有14個‘泉城避風港’,創益園‘泉城避風港’負責全區的統籌協調和指揮調度。”創益園“泉城避風港”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創益園入駐了濟南魯力同心應急救援服務中心、濟南市慧愛殘疾人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可以提供心理關懷、殘疾人幫扶、安全知識宣講等特色服務。

全市166處“泉城避風港”的統一終端是濟南市救助管理站。“‘泉城避風港’主要功能是發現和應急響應,并發揮各自優勢承擔部分前期工作,為將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轉介到濟南市救助管理站提供一個緩沖空間。”李琳告訴記者,“市救助管理站則是總調度中心,不但負責指導各‘泉城避風港’的基礎工作,還聯動公安、城管、衛健等部門,將縣級服務能力相對較弱的尋親、護送返鄉、醫療救治等事項提級辦理,從而帶動全市流浪乞討救助網絡建設和服務提升。”

身有所棲  心有所依

“泉城避風港”成效如何?能否切實為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提供服務?記者采訪時獲知的幾則案例可見微知著。

2023年11月,一場降雪讓濟南夜間氣溫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深夜11點,市中區大觀園街道“泉城避風港”的工作人員在大緯二路農行門口發現流浪乞討人員孔某。經詢問,孔某是濟陽人,因家中有事來到濟南,無法返鄉,遂在此流浪。工作人員勸導孔某到濟南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被明確拒絕,但孔某表示,可以到附近的“泉城避風港”暫避風雪。工作人員迅速將孔某帶到“泉城避風港”妥善安置,免費提供餐食。或許是因為在“泉城避風港”感受到了安全和溫暖,第二天,孔某同意到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泉城避風港”不僅有發現、轉介功能,還能為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提供安置幫扶。今年58歲的劉某就是受益者之一。

2023年4月,劉某突發腦中風,在臨沂市租住的屋子內突然摔倒,被人發現后送到醫院救治。出院后,劉某又付不起房租,被當地救助管理機構救助。

通過查詢戶籍,當地救助管理機構聯系到歷下區劉某所屬社區,希望送返劉某。劉某回來后安置在哪里?社區如何提供幫扶?該社區向“泉城避風港”尋求支持。

接到社區求助后,“泉城避風港”的社工查閱劉某的相關資料,并與社區工作人員、劉某原單位同事等評估劉某情況,制訂臨時安置方案。“首先要幫他解決安置問題,其次是心理問題,我們的方案也是圍繞這幾方面展開的。”工作人員介紹。

待劉某回到濟南后,“泉城避風港”社工鏈接社區醫院,給劉某進行免費體檢;聯系轄區派出所民警參與個案會商,幫助劉某查詢親人相關信息、補辦戶口;鏈接日間照料中心,讓劉某有參與社會活動的場所;鏈接心理咨詢師對劉某進行心理輔導,解開他的心結……最終,劉某在眾人的幫助下,順利入住養老院。

“市域內各區縣存在救助資源分配不均、缺乏專業人員等問題,區縣之間的聯動救助一直是個難題,市救助管理站+166處‘泉城避風港’,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濟南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關口前移,解決了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第一時間返鄉的問題;建立臺賬、定期回訪,解決了反復流浪、多次救助的問題;制訂個性化幫扶計劃,解決了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的實際困難,保障了他們的合法權益。

“泉城避風港”的標識體現了濟南市救助管理工作的宗旨。“這個標識以‘庇’字小篆變體為設計靈感,外形像一個人保護著下方,取‘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意。”李琳介紹,標識中的太陽和雪花分別寓意“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交握的雙手是“比”字的變形,象征救助管理為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提供庇護,讓受助人員身有所棲、心有所依、背后有愛、前路有光。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